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09锟斤拷29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五、 绝对的“适中”还是违背“适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4 10:05:0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那么,是否就可以说,我们在任何情况下办任何事情只能采取“中”的态度而绝对不可以走极端呢?或者说,只要守“中”,一切问题就都可以迎刃而解了呢?显然不是。如此绝对,显然又违背了“适中”的原则。

比如,人们常说,贫可使人“盗”,富可使人“贪”,似乎不贫不富者就能不贪不盗。但非此非彼者还有似此似彼的一面,不贫不富者也许会既贪又盗。从历史上看,贫贱不移、富贵不淫者亦大有人在,只是要做到这种地步,实属不易。不过我们处于何种境地,并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愿望所决定。在这里,我们应该明白的是,一个人在极端的条件下守“中”,要比在“适中”的条件下守“中”难得多。换一个角度来说,“两头”和“中间”,也只是“一”和“二”的关系,对于世界上的千变万化的事物以不变应万变,只是一种理论上的说法,或说只有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才有其效力。任何人办事情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时时事事处处绝对守“中”,如果这样,本身就是一种极端,就不是守“中”。过分的两头照顾,过分的左右逢源,将导致诚信缺失,失去别人的信任,终将一事无成。

社会诚信普遍缺失的现象,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的。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老子•五十七章》)在这里,老子明确指出,只有在军事领域内才可以采取欺诈手段。但是,为了在战场上展示诚信和表示泱泱君子之风的宋襄公却吃了败仗,几千年来成为被讥笑的对象;而提倡“兵者诡道”的孙武子和善于使诈的诸葛亮则成为人们心目中智慧的象征。受此影响,加上多年来对辩证法“既是这又是那”的不求甚解、毫无原则的说教,长期以来,尤其是近年来经济大潮中,不管是在什么范围,不管是在商战中,还是在企业管理中,人们都到处套用兵家所谓“兵不厌诈”的做法,忘记了前辈们还有“一诺千金“、“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的谆谆教导,丢失了做人最基本的准则——诚信,致使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导致市场混乱、企业名誉受到损害,人民群众的生活受到伤害、正常的经济发展受到破坏……等等一系列严重的后果。

这就是说,我们要守活“中”,不能守死“中”。因为在许多情况下,不走极端就办不成事情。比如,在经商中,没有诚信就无法立足;在学习中,不讲认真就不会进步;在体育锻炼中,不能坚持就没有效果。当我们在需要短期效益的时候,需要尽快出成果的时候,或者我们需要某种程度上的“成功”时,就得追求极端。极端的做法将导致极端的结果,适中的做法将导致适中的结果。这是一个平衡原则。也就是在方法上,对一些局部效益需要马上显现的时候,就得采取一定的极端手段,否则,平平庸庸,将会一事无成。但在大的思想原则问题上,如哲学上的本体论和世界观,或者全面地考虑人的一生等重大问题的时候,则应尽量保持“适中”,保持平衡,防止偏差。否则,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将会在认识上带来重大的失误。

关于平衡的问题,下面一章我们将对此进行详细的讨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9-29 03:00 , Processed in 0.05505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