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09锟斤拷29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893.地球上的水分子来自哪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8-17 23:57: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3893.地球上的水分子来自哪里?
2017.8.17

一到夏天就不断有洪涝灾害的报道,很少有人深思地球上的水分子来自哪里?因为地球上的水太多了,几乎无处不在。
地球的局部区域也有干旱的时候,赤地千里人们也不禁要问:水都跑哪里去了?
并非任何星球都有水,火星表面就没有水,因为人类已经考察过了。火星表面没有水,不等于地下没有水,只是没有证实。
小时候看《十万个为什么》,知道水从天上来,来自陨冰的积累,可火星上难道没有陨冰降临吗?为什么没有积累出海洋?
现在知道:即使有陨冰降临,降临的也未必是水分子形成的陨冰,很可能是固体冰态氢、氦元素,因为太空形成的宇宙射线中只有氢、氦粒子!
即使太阳宇宙射线来自太阳,带有初始能量,根据热力学定律也会在漫长的旅途中散失亦尽,最终凝聚为太空雪、太空雪球、太空冰!太空中没有氧分子,就没有水分子,因为水分子是由氢氧原子组成的。
地球上有那么多的水,归功于地球上有那么多的氧元素。地球上氧元素的由来只有两个途径:太阳宇宙射线的冲击产生地球大气边缘的核裂变、核聚变形成的地球大气成分和地幔中核聚变产生的耐高温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圈闭在地下的高温环境中与光合作用产生的氢元素发生化学反应,会生成油气资源和地下水。
地球大气中的氧元素并不是最多,可氧元素是地球上最多的化学元素之一,存在于各种氧化物之中。所以在地球大气成分中保持相对固定的比例,可能有一种平衡机制还没有被我们所了解,就像地球上水资源的平衡机制没有被我们所了解一样。
太阳宇宙射线的密度并不是处处一样的,引发星球表面大气成分的核裂变、核聚变的深度必然不同,地球环境的形成与其轨道位置密切相关,正好处于碳、氮、氧元素的形成区间。可能还有其他化学元素的形成,只是我们还不清楚。
宇宙射线的成分只有氢、氦元素,说明类似太空的环境中只有氢、氦元素可以形成。换句话说,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到氢、氦元素的形成,以后的核聚变都是氢、氦元素的核聚变,所以我认为相对高端化学元素都是由氢、氦元素组成的。
氢元素的燃点很低,大约摄氏570度左右,不可能在太阳表面摄氏6000度的高温中形成,只能在摄氏570度以下的相对低温环境中形成,并且正反氢、氦元素的比例大体相同,只有与太阳物质性质相反的氢、氦元素转化为宇宙射线,与太阳物质性质相同的氢、氦元素只有聚变成为耐高温的化学元素才能通过太阳表面的高温区域。否则,都会最终转化为宇宙射线。
来自核裂变的氦射线辐射距离很短,据说一个1兆电子伏(1MeV)的α(氦)射线,在空气中的射程约1.0<厘米,在铅金属中只有23微米(um),一张普通纸就能将α射线完全挡住。太空中没有阻力,可以达到相对较远的距离。
据说太阳风的风速只有每秒200-800千米,可能是一般宇宙射线的速度。粒子加速器不必达到光速,达到太阳风的风速就可以模拟宇宙射线对星球大气成分的影响。
据说地球大气热层下部就有水分子形成,说明氢、氦元素已经同时形成,并且化合成为水分子,我们可以说“水从天上来”;地下数千米的圈闭空间也有地下水,可能来自二氧化碳与氢元素的化学反应,我们也可以说“水从地下来”;我们身边既有氢气,也有氧气,可以形成水分子,也可以说“水在我们身边形成”。
只要有氢、氧原子同时存在,就可能形成水分子,地球表面却没有被海洋淹没,说明自然界的水资源也有内在的平衡机制,只是我们还没有了解。
地球上的水资源是在地球环境形成的,不是天外来客,而是土著居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9-29 02:05 , Processed in 0.05973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