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09锟斤拷29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4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942.原子的层次结构与星球、星系的层次结构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11-3 18:42: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3942.原子的层次结构与星球、星系的层次结构
2017.11.3
原子的层次结构可以通过核外电子的层次结构展示出来,问题是与核外电子对偶的是质子的分布状况,而质子通常与中子结合在一起,核外电子的分布状况并不能反映中子的分布状况,只能反映质子、中子对的分布状况。
以上观点是对核外电子“跃迁”理论的否定:原子内部结构不能发生“跃迁”式的改变,就不可能有核外电子的“跃迁”现象发生。
原子内部结构的形成是有规律可循的:阿尔法射线的存在说明“氦4”是原子的内部结构之一,很可能具有核心的地位,这与K层(核心层次)2个核外电子数目的统一是一致的。宇宙射线仅仅由“氢”、“氦”两种化学元素组成,说明它们具有初始化学元素的性质,是所有相对高端化学元素的基本结构。自然环境中氢同位素“氘”、“氚”的稀少,可能与相对高端化学元素的原子结构主要由“氘”、“氚”结构组成有关。“氘”、“氚”的燃点可能高于氢同位素“氕”的燃点,甚至高于一般热核反应的温度,才有可能成为相对高端化学元素的共同结构。是否如此,通过验证才能知道。
分析《化学元素周期表》,第二周期及以后化学元素都是在第一周期化学元素的基础上形成的,渐次增加的内部结构只有“氘”、“氚”两种可能,这说明初始化学元素以外的化学元素有可能是渐次形成的。
人工核素一般通过加速器和对撞机产生,标靶通常都是相对高端的化学元素,说明化学元素的形成也有高端化学元素聚变的可能。陨石撞击、地壳挤压,有可能引发局部核聚变;地幔中的核聚变和一般环境的核聚变可能是渐次核聚变。
渐次核聚变要有初始化学元素的形成过程,也就是偏电荷光子聚变成为初始化学元素的过程,这一过程毫无疑问是吸热反应,必然导致局部环境的降温,达到一定程度终止局部热核聚变的进行,这可能是星球内部层次结构形成的主要原因。星球形成过程中的热核聚变是放热——吸热、膨胀——收缩的连续过程,是在非常广阔的空间范围内同时进行的,可能同时形成星球内部的许多层次,具有与初始物质形态相同的物质形态,与初始物质形态不同的初始化学元素转化为宇宙射线。
星球的层次现象决定了星系的层次现象:主星有多少对偶层次(我将星球内部对偶形成的一对冷热核聚变区域称为一个对偶层次),星系就有“减一”的层次结构(“减一”现象来自主星的表层结构与对偶主星的表层结构交流正负电荷,形成共同磁场。其余层次对偶形成反物质星球,与其表层交流正负电荷,形成共同磁场)。这是星球、星系层次结构与原子层次结构不同的地方,也是系统与单个原子不同的地方。相同的是正负偏电荷的对偶关系,相同的偏电荷的量可能对偶不同偏电荷物质的量。例如:与一个核外电子对偶的是相反电子的量,却表现为一个质子,甚至质子、中子对的量。而星球的质量与星球对偶层次的质量,星球偏电荷的质量,星球对偶层次偏电荷的质量,是不同的概念,混淆的结果就是错误的结论,所谓“暗物质”、“暗能量”可能是错误理论和计算的结果。
例如:地球虽然是太阳系的行星,与太阳形成共同磁场的仅仅是地球的第一对偶层次与太阳的倒数第三对偶层次。地核(甚至可能包括下地幔)只与月球交流正负电荷,形成共同磁场。依据太阳的质量计算地球的质量,或者依据地球的质量计算太阳的质量,结果未必准确。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第一对偶层次分别对偶太阳表层以外的不同对偶层次,分别与其交流正负电荷,形成各自相对独立的磁场,相互之间同极相向,不是相互吸引,而是相互排斥,依据“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会有正确的结果。
原子的层次之间是刚性结构,还是存在相对运动,我不清楚。星球内部的对偶层次之间和星系的层次之间,可能存在相对不同的运动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因为它们拥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磁场,交流正负电荷的规模不同,甚至存在相反运动的可能。对偶行星运动的方向和速度,可能反映太阳不同对偶层次运动的方向和速度。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只有基于共同物质基础的客观规律可能形成相互的联系和共同的特性。我想到的是正负电荷的基本物理属性,可能实现基本物理作用力的统一。用于分析质子、中子对和原子核形成的原因,还是有不确定的地方。
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9-29 01:48 , Processed in 0.04644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