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09锟斤拷29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756|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倒数天下第一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0-30 15:43: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倒数天下第一家

                        
倒数天下第一家
  中国历史上有儒、佛、道、墨、名、法、杂等诸子百家争相和鸣的生动局面,世界哲学也流派纷呈,以各种形式此消彼长。这种局面时起时伏,蔚蔚壮观。迄今为止,他们各自只有象“杂家”一样的兼收并蓄之势,绝无一生一灭之长久之期。
  其因何在?
  三点论的函变法向世人宣告:“函家”思想出世,可释诸子百家此起彼伏、自立共生之迷,从而超越三教九流而出世,入世指点痴迷不悟之迷津。所谓“前无古人,后函来者”,成为“倒数天下第一家”。
  事物存在皆有其因,孰对孰错皆由时空选择评判。所谓时空选择评判,不是一般性的孰错孰对之判,而是在什么时空中,谁可兴盛,谁会衰落之判。这就是函家的根本大法,即“时空参变法”。有了此法,一切事物都有了它存在的时空,都有它发光的天地。如佛家修心,道家修身,儒家修世,各有闪光时空。用佛家修世,人类就会因都“做和尚”而终止繁衍;用道家修世,人类就会因“道法自然”而终止科技进步;用儒家修心,人类就会象“范进中举”一样而痴迷。同样在动乱战争年代,儒家就无法兴盛;在和平稳定年代,儒家就可大有作为,等等。这些大家应该知道的事实就从“时空参变”角度解释了诸子百家谁也灭不了谁,但又有时盛时衰的必然现象。
  “函家”学说的这种包容性,前无古人,它从“时空参变”出发指出,一种学说的先进性(正确性),不在于它能否击败(替代)各种学说,而在于他能否兼容(识用)各种学说;一种学说的落后性(错误性),不在于它的本身,而在于环境对它是否“时适空宜”。由“三点论”起家的“函家”学说就具有这样的“识用”功能,这种功能不是海阔天空的泛泛而谈,而是指引人们如何以时空参变的关键变量正确认识各种学说,如何正确运用各种学说的学说。所以,此时我们可以认真宣布:中国诸子百家中出现了最后一个能指导人们识别各家、运用各家并且能自成体系、独树一帜的“函家”,无论你承认与否,函家以其识用各家的特殊本质证明,它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最有统摄性、最有总结性的最后一家、最后一派!即“倒数天下第一家”。这是学术界应该重视的一件大事。
  “函家”之“函”从匣从盒,匣盒为界,为包容、为包含。界内有限,界外无边。有容乃大,容天容地容存在;函生事物,生天生地生变化。万事万物若无函界则混沌一体,无边无际,则无可见变,无可见生灭。函是万事万物显现的通性,界是万事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本。知函方知事物,识函方识事物。大千世界为大函,万类万种是分函,万事万物则为个函。一切以函而生,以函而立,以函而可识。函之比照,范围天地而不遗;函之匡约,识别变化而不迷;函之修炼,超尘出世而识俗。
    综上所述,函家所修与诸家不同,函家是修“时”,以“时”统识各家各派,以“时”统用各家各派。
    函家的“修时”纲领就是修“四态一参变”,即:修心态、修体态、修世态、修境态、修时空参变。
    修心态,就是修本体心、平常心、包容心、进取心、时空心。心之本体在于界,界之本质在于函,函之意义在于第三点。第三点是坐标,由正反因素的一、二两点所确定。万事万物都是苍茫世界中的一个坐标而已,皆缘时空而生,皆缘时空而灭,皆由时空而兴,皆缘时空而衰。故而要修平常心,有了平常心,才能识万事万物之短而不蹈复辙,才能用万物万事之长而和谐共生。和谐共生的前提是包容心,包容一切才能境我一统,才能科学发展。科学发展离不开进取心,有进取之意才有建设之行。有建设之行,时刻也不能忘记时空的参变。识时务者为俊杰,适时空者即真理。
    修体态,就是修自然身、修参变身、修有界身、修入世身、修和谐身。此五身皆缘心态而生,皆缘心态而存。
    修世态,即修正反融和之态,层次相链之构。以无穷正反和而成无数第三点,以无数第三点而构无尽层次链,同成世界。此乃五心相融之必然,五身之集合之显现。
    修境态,是修世态之外延,融进自然环境乃科学发展之必须,人类生存之根本。
    修时空参变,非口说言传即为功。心、身、世、境自觉领悟方有用,见之于行才见真。
  函家的主要经典是:“三点论、三点歌、天演图、天演疏(疏为:“天演主脉、大观要言”两篇有关“天演大观图”的注释)。”
  可概括为:雅“论”、俗“歌”、常“图、疏”(常由雅、俗相和而成)三类。
函学的主要经典、主要图疏研究的内容在时空局域覆盖面上与传统哲学相比,究竟开辟了哪些新的研究方向呢?
  简要地说有八大内容,即:
  函变逻辑、点观思维、无限哲学、一统存在、二度认识、三变方法、万象坐标、函学时空。
这八大内容,正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无限螺旋循环中的一小节:
  “——变化中局域(函变逻辑)——局域中找点(点观思维)——找点中发散(无限哲学)——发散中一统(一统存在)——一统中溯源(二度认识)——溯源中积识(三变方法)——积识中定位(万象坐标)——定位中函变(函学时空)——”。
  (一)所谓函变逻辑,就是函学的思辩规律。它是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的有机融和。它用时空参变的关键思维,指出形式逻辑是时空局域无限小时, 瞬时瞬间思维规律的近似静止性表达;而辩证逻辑则是时空局域无限大时思维规律的或然性总结。函变逻辑对应于辩证逻辑的三大规律,提出新三大规律,即:“平衡移动规律”,它给同一性注入了运动,给对立统一状态的主观臆断性进行了平衡点的客观界定。“极值拐点规律”则给矛盾律注入了变化,给量变质变规律的人为参照标进行了客观世界中各种关节点的科学追寻。“振荡趋中规律”又对排中律注入了灵活性,对肯定否定规律的人为倾向性指出了物极必反这一普适原理的本质。因此,我们可以说,函变逻辑是形式逻辑的运动化,是辩证逻辑的局域化。
  (二)点观思维,是人们用哲学方法看世界时,采取的最为抽象、最为普适性的思维方法。
  人们看世界的水平,是人类文明程度的反映。函家认为,人类文明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中包括三个大方面,即科学、哲学与神学。科学是最现实最具体的,与人类的生活紧密相关。它具有实证性,可重复性;哲学是人类思维智慧化,与人类生活有重要关系,但只有统摄、宏观指导作用。它是一切科学、神学的发源。神学则是生活中最现实而又最抽象的,抽象到人类不可思议,只能信仰。它与人类生活紧密相连。它从根本上只允许信仰,没有稳定的重复性实证。
  对于哲学的思维,有着重研究世界演化过程的,这是过程论哲学。用数学图象来表示它的研究特征,则与线的特性相对应,因此我们称之为线观思维。
  也有着重研究世界受各种规律平衡支配着的平衡规律的,如北大李继兴等研究的平衡论。用数学图象表示,平面就具有这样的特征。因此我们称之为面观思维。
  还有着重研究世界系统结构的,如中山大学张华夏教授等研究的系统论哲学。用数学图象来表示,结构体就具有这样的特征。因此我们称之为体观思维。
  然而这些研究还不是对世界最抽象的可思议的研究。只有象物理学上对质点特性一样的研究才是最超越的、最抽象、最一般的,从而对一切研究具有统摄性的作用。这就是点观思维。
  点观思维又有一点、两点、三点、多点、无点之分。一点思维代表形上静止观,两点思维代表辩证变化观,三点思维则代表趋中函变观。前面说过,趋中函变观是一点、两点思维特征的有机融和。至于多点思维,则是不成体系的一事一议的,“怎么都行”的杂思,无点思维则又是变界(偷换概念、偷换标准、无视条件)的不负责任的诡辩。
  (三)无限哲学,是指对终极无限性的追究。
  传统哲学追究终极,往往是用有限来表示终极。如古希腊自然哲学认为世界的本源终极是水、气、火等自然物;柏拉图则认为世界的终极是理念;康德说世界的终极是在不可知的彼岸的物自体,黑格尔则说世界的终极是绝对精神。唯物主义者说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唯心主义者则强调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等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这就是以有限来表示终极。然而无论从事实还是理论上都可以证明世界终极是无限的。科学证明世界的大,可以追寻无穷大,小可追寻无穷小;理论上只要一确定某一固定的终极,人们就可按此逻辑追问这有限的终极之外又是什么。或许会说,终极之外是虚空,那么虚空不属世界又属什么呢?总之,以有限的终极概念去反映世界的终极,康德早已指出了二律背反的矛盾,函学则明确指出这是不可能正确反映的。因此,函学提出无限哲学以扩大有限哲学的时空域,以一统存在作为世界终极无限性的表述词,就象无穷大,无穷小,圆周率的符号等一样,虽然是一个符号却表示了无限变化、无限分层的本质。
  (四)一统存在,是指表达终极具有无限性的本体论。
  物质世界,大到天体的无限,小到夸克、胶子等等的无限;人类社会,大到社会演化的无限,小到个人交往的无限;人类思维,大到客观规律的无限,小到个人意志的无限;我们在研究中都会发现,尽管延展无限,然而却是有层次可辨的。但每一层次之界都会具有内外振荡,向中不断靠拢的极限,这就象某圆的外切正多边形与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不断增加时,它们的周长就能靠近圆的周长的极限值一样。这样的层次也是无限的,我们只能用不同的层次“存在”一词来表过它。这就是我们说的“一统存在”。世界哲学史上,尽管各家各派用各自不同的术语来表达终极,但概念的基础词都是“存在”,都是说**样的存在,我们称之为**。因此,无论是什么层次的事或物,包括具有无性的终极,我们都可以叫作存在,就象用无穷大、无穷小、圆周率的符号一样,以有限的符号表达了无限的意义。这种表达,因为是最基础的,元性的因而似乎很空泛。但有了这一表达,我们就可以此为基础展开对世界的分析。函学经典三点论认为存在恒动,恒动生合力,合力生振荡,振荡生谷峰,谷峰极值为界限。界限则生事物。这界就是事物正反因素融和而成的第三点,这界就是无限层次的区分处。因而世界就是“无穷正反和,无数第三点、无尽层次链”三无相生而成。相生的原因,我们可从广度、深度两方面来认识。
  (五)二度认识,就是指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的认识论。深度方面是:三层(包括静层、动层及无限层。)在广度方面是:三因、三我、三化。
  世界是无限的,又是不断变化的。对于世界深度方面的认识,函学认为必须分层认识。所谓分层只是对存在振荡谷峰的瞬时近似静态的局域。这种局域,有某瞬时的,但又可视作规律性的,因而可视为静层。如;生物界、无生物界、微生物界;植物、动物、人;男人、女人、两性人;金属、非金属、惰性元素等。而某一时段的,并且在明显变化着的谷峰界,则视为动层。如过去、现在、将来;上中下、左中右;进步、落后及中间态;等等.对于世界整体的无限状态的分层,由于需要不同,依据不同,因而分法是无限的,层次数也是无限的,就象无穷发散级数一样,因而属于无限层。如宇宙的层次、微观粒子世界的层次、人类社会形态的层次等。
  在广度方面,函学提出三因、三我、三化的认识方法。
  三因,是对事物的存在、变化中三类原因的追求。这就是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终极原因的追求。直接原因决定事物的瞬时存在和变化;间接原因影响事物某一时段的存在变化;而终极原因则决定事物最终的存在和变化。这样对事物存在变化原因的追寻,就纠正了内因、主要原因、根本原因等决定一切的传统机械论断。
  三我,是指弗洛伊德指出的“本我、自我与超我”,本我只能感觉到事物直观面,自我则可知道事物的体,而超我才可由表及里,悟出事物的质。
  三化,是人化、化人及异化。人类认识的世界实质上是受人的活动影响已发生改变的世界,这是人化;人也是受世界影响而已发生变化了的人,这是化人。人在影响世界中,也同时会产生不利于人本身生存的变化,这是异化。这些是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必须认清的认识论思想。
 (六) 三变方法,是恒动恒变、趋中函变、五能演变。
  恒动恒变,是指认识、改造世界中,人类必须时刻把握世界不停变化的本质,决没有一劳永逸的方法。对象变,方法必须对应的变。
  趋中函变,是指世界的变化是有物极必反的规律的。一切变化都以振荡趋中为归宿。
  五能演变,就是事物的一生都有五能演化的必然规律。即:发生、发展、 盛、衰退、灭亡五个阶段对应的五种特殊能态。自然、社会、人类思维无不遵循这样的规律。用这种分析方法,我们可以预测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如物质的场、基本粒子、原子分子、纯净物、混和物的五种系态;社会形态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民主社会、大同社会的五种形态;中国思想中的太极、阴阳、八卦、五行、万物等五类对应思想,无不对应了五种能态。函学的无限哲学理论还告诉我们,这里揭示的五种形态,只是世界事物无限循环节中的一节的变化。世界的一切无非都是这样的循环节,以无尽层次链的形式无限纵横交错的集合。
  (七)万象坐标,是指函学以无穷正反和、无数第三点、无尽层次链的形式向人展示了世界万事万物在某一时空中的坐标。航海航空离不开坐标,事物的存在变化可明确示显于坐标,人生有效的奋斗同样离不开对自己坐标的正确认识。所以函学除了对各种分争的学说有明确的时空坐标外,对万事万物都建立了科学坐标,因此函学是万象的坐标。
  (八) 函学时空。函学尽管向人们揭示了诸子百家的生存时空,但它本身也必然有一定的生存时空。它的生存时空条件是什么呢?
  首先,函学是在总结诸子百家兴衰存亡的经验后产生的,因此它必然产生于诸子百家无数次的相互较量后,而不是在此之前。
  其次,函学必须在诸子百家在无数次的相互较量中,都呈现了时盛时衰的振荡现象时,而不是在其它时间。
  再次,特别是罢黜百家,独尊一术时,函家决不可能生存和发展。
  还有,函家的生存和发展,要求绝大多数的哲人的知识面必须涉及自然、社会、人类思维的方方面面。否则函家的学说一方面难以被大多数哲人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也难以在广大人群中普及和应用。
  有志于函家研究的修炼者,其思必深广,其用必广博,其趣无尽,其乐无穷也!
2#
发表于 2009-10-30 16:47:54 | 只看该作者
哇欧!留个蹄印先~
3#
 楼主| 发表于 2009-11-7 11:43:08 | 只看该作者
愿共研此理,不枉人生此行!
4#
发表于 2010-1-5 15:07:06 | 只看该作者
俞欲明三问天明,就是不告诉我晕。哈哈哈。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5 17:31:10 | 只看该作者
是写得不好的原因,希原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9-29 02:56 , Processed in 0.05410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