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09锟斤拷29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7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真假高低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3 09:5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真 假 高 低 观


---
函学的定义域判断是一切价值观的普世依据


函学对概念的逻辑判断,从函数值域变化与否引起图象不同的角度澄清了“绝对静止、负概念的存在与否、正负概念之间的过渡与否、悖论、空概念”等许多与事实不相符的模糊认识。同样,从函数定义域的变化角度,函学提出“真假高低观”,又可以对人类的各种价值判断提供普世性的依据。


函学的所谓“真假高低观”是指函家哲学“只以时空域的有无论真假,只以时空域的大小论高低”。

“无限哲学观”告诉我们,世界一切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与其相对应的哲学与世界的变化是相同一的。因此人世间的是非恩怨、好坏对错在各种随时变化的关系中是无法区分和确定的。这也注定了目前思想界有关普世价值观的内容之争决没有统一结果。

函学从时间自变量的定义域变化出发,指出:

   (一)任何社会、国家、民族、集团、人群、个人强调的好坏、对错、是非等等与具体名利相联系的价值观决不是普世价值观。

(二)普世价值肯定存在,这就是函学的真假高低观。

  西方一直致力于推动“自由、民主、人权”这些所谓的普世价值。不少人也以为,当年欧洲的启蒙运动、美国《独立宣言》和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确立的“自由、民主、人权”就是普世的价值。然而法国的《人权与公民权利宣言》,其中的“人”和“公民”在法文里,指的却只是男人和男性公民,更确切地说是男性白种人,不包括妇女、不包括有色人种、不包括华人、不包括穷人。1791年,一位名叫德古吉的法国女性,起草了一份《女人和女性公民权利宣言》,但她却被送上了断头台,她所希望的妇女投票权,直到她死后一个半世纪才在法国实现。
  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也一样。其中“人人生而平等”指的是有地位的、男性白人之间的平等,不包括妇女、黑人、华人,也不包括白人中的穷人,奴隶制仍然予以保留。
  17世纪后近两个世纪中,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是西方推崇的“普世价值”,但还是包括了贩卖奴隶的自由,包括对印第安人进行种族灭绝的自由,向中国倾销鸦片的自由。
  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欧洲各国都迷信国家主义和民族主义,迷信以恶报恶的所谓普世价值,最终导致了两次世界大战。直到1948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才确认了人人“不分种族、肤色、性别、语言、宗教、政治或其它见解”应该享受人权的原则。至此,也没有使“自由、民主、人权”成为所谓的“普世价值”。

且不说这些所谓普世价值对殖民统治者没有约束,实际上,西方今天的一切,包括所谓的普世价值都是建立在其人均消费的资源比发展中国家多30多倍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去掉这30多倍的差距,再看看西方的人权会是什么水平?而西方的财富中又包括了无数不义之财?就拿我国来说,曾经几个不平等条约,当年被迫支付给英国的战争赔款就足以在当时的英格兰建立一个完整的养老保险体系,而西方列强在那个时代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竞有1000个之多!

  有明智者指出,西方的所谓普世价值没有中国文化中的“整体观”、“辩证观”和“天下观”,何谈普世?中国“和谐包容”、“和而不同”的思想为解决世界“文明冲突”这个难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在这些问题上,是西方最终要接近、甚至接受我们的普世价值观的问题。

在今天这个世界上,“自由、民主、人权”这些价值已显然不足以应付人类面临的诸多挑战。为什么“和平”不能成为普世价值?没有和平,还能剩下多少“自由、民主、人权”?为什么“良政”不能成为普世价值?民主是手段,最后应落实到良好的政治治理。为什么“和谐”不能成为普世价值?以强调“对抗”为特点的西方文明难道不能从讲究“包容”的中国文化中受到启迪吗?为什么“消除贫困”不能成为普世价值?现在世界上饥民人口超过发达国家人口总和,“消除贫困”应当成为普世价值。总之,这样的价值必须因时而变,因崇拜者、提倡者而变,不可能跳出三界之外而具有任何时间都行的“普世”性!  

  关于普世价值观念在中国,许多学者也纷纷提出了不同的意见,基本上认为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甚囂尘上,实际上是西方对东方传统价值观的入侵,没有普世价值,只有价值共识。

这种争论在网络上也十分激烈,众多学者、有识之士都参与进来,引发了社会一度的大讨论,但是结果只能是众说纷纭。


函学“真假高低观”预见到这种争论的结果。函学认为,要回答和描述什么是普世价值,就要先弄清什么是价值。从哲学角度看,所谓价值,是客体与一定主体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作用、效果的特定质态。区别这种质态(正负、好坏及其量的等级)的标准并不在于客体,而在于具体的主体。因此,当我们谈论任何价值的时候,都不仅要指明是“什么事物的价值”,尤其要指明“对于谁以及哪一方面的价值”。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判断某一个具体的价值。
从主客体关系角度来说,所谓普世价值,是具有永恒的、普世性的价值,普遍适用的价值。这有三层意义:第一,这种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即不仅适用于个别人、少数人甚至大多数人,而是应适用于所有的人;第二,这种价值具有普遍的永恒性,不仅适用于一时一地,而且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人为意志为转移;第三,这种价值要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来表述。可以说,这是关于普世价值的绝对和抽象意义上的定义。


按照这个定义,与人类名利相连的观念形态的东西很难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普世性。而且从人类发展史看,几乎没有形成过从古至今不变的、适用于所有人的“普世价值”。因而,目前,大多数学者并不从绝对和抽象意义上来讨论普世价值,而是从相对性或者说现实的角度来理解普世价值:只要具备或者大致具备了上述条件的命题,即可称普世价值命题。也就是说,这种价值只是具备了在一定范围内的共同性,即价值共识。


从理论上说,既然价值是客体与一定主体发生关系时所产生的作用、效果的特定质态,因此,我们不可能抛开主体去空谈价值特别是普世价值。而人的主体形态又不是抽象单一的,而是具体的、多层次的、多样化的。每一个个体(包括个人以及团体、民族、国家等共同体),都以一定的方式存在并成为独立的主体。这些主体在生存环境、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上存在的差别,以及其生活方式和活动内容的不同,构成了主体多样化的现实。而尊重、确立多样化、多层次性的主体的地位,肯定他们的文化传统与现实利益的差别,承认特色和不同,是文明社会的基本准则。也就是说,这些特定的主体并不能简单地靠某种强力“统一”、“一致”起来。


从实践来看,现实中的主体也并非都准备实现“统一”。我们看到,在当今国际社会,在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仍然是通行的不容置疑的原则,越是强国,越是毫无顾忌,直言不讳。而弱势国家也已逐渐觉醒,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和道路,维护着自己民族、国家的利益,对人类文明做着自己应有的贡献。民族国家如此,诸如宗教、阶级、企业、个人等,立场更是复杂而难以协调,差异和分歧更是多样而尖锐。


理论上不存在全球统一的主体,现实中不同种群、国家的利益需求,又千差万别,怎么可能产生对谁都适用的普遍价值?

因此,正由于这种普世价值的主体——人、民族、国家的名利,是具体的、历史的、相对的,那么这种普世价值的内涵、内容、作用方式等也是具体的、相对的。那种所谓的“适用于所有人的名利,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的、必然性的”所谓普世价值,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函学从哲学的高度指出,只有将价值的主体抽象到不受任何具体名利牵制时才有真正的“普世”性质的存在。


所谓真假高低,函学认为,世界的一切以函数形式表示时,当时间自变量有定义域时,函数的值才是真的。当时间自变量没有定义域时,函数的值就无法得出了,因而是假的。反映在现象世界中,真的能显现于时空中,假的就不能显现于时空中了。


如果时间自变量的定义域是有限的数域,数域大的肯定要比数域小的高妙些,反过来则又低陋些。


如果时间自变量的定义域是无限的数域,则说明此函数的值域在任何时刻都通行无阻,因而具有普世性。只有这普世性函数反映在现象世界中的事物才具有普世价值。


事实上,前文说到的一些所谓的普世价值,都是有一定定义域限制的。能代表特权阶级的,却不能代表弱势群体;能代表国内民众的,却不能代表国外民众;能代表这一时刻的,却不能代表其它时刻;能代表一时的,却不能代表永远。等等。


哲学是系统的世界观、方法论,是对世界整体的终极思辩。函学的真假高低观正是对人类主体由具体到抽象的普世价值的真正追求。


这种追求,为人类各种圈子里的具体价值观奠定了客观而不容推翻的普世性依据。


各种具体价值观,尽管只代表某一人群、某一集团、某一时间段的名利标准,但首先必须要有时间自变量的定义域,否则这种价值观就没有显现的时空,因而也就无法立足和发挥作用。其次必须要尽可能使时间自变量的时空域向无限化努力,因为时空域越大则越体现了具体价值观适用范围的宽广,也就越体现了这种价值观的客观科学性。
2#
发表于 2010-4-4 09:11:29 | 只看该作者
大致浏览了一下,感觉比“公道主义”缜密而客观,再来学习!
3#
 楼主| 发表于 2010-4-4 09:18:20 | 只看该作者
欢迎质疑,共同探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9-29 01:56 , Processed in 0.08054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