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09锟斤拷29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323|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论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27 21:34: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风路 于 2010-1-21 08:49 编辑

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始终是朝着最稳定、最平衡(或者说是对事物最有利、最佳的方向)的趋势变化、发展。就像水一样,当其自身不是处于平衡和稳定的时候,它就会出现变化(流动、蒸发、结冰等),直至达到平衡稳定为止。
事物的变化发展,始终是在寻求最佳的平衡点。
单个或部分事物的平衡点,是很难寻求最终意义上的实现。而作为世界整体而言,则始终处于平衡状态。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0 17:31:37 | 只看该作者
就单个人来说,他的平衡点是幸福与快乐,他所有的意识与行为的最终目的就是这个平衡点。
而就群体(局部或人类社会)来说,它的平衡点是和谐,这个群体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这个平衡点。

但不管是单个人还是群体,当逐步达到平衡点后,又会因为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失衡,从而继续朝着平衡点发展。所以说作为个体或局部的平衡点,很难寻求最终意义上的实现。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0 17:32:17 | 只看该作者
我们这里说个人的平衡点是幸福与快乐,而幸福与快乐的标准是受到个人的存在环境、文化素养的影响,它依据到个人的欲求度来确定标准:物质条件的欲求(吃、穿、住、行等)、精神生活的欲求(情感、文化、事业等)、健康的欲求等等。
举个例子:在极为贫困的地方,能够吃饱就是其物质要求的平衡点,而当解决了吃饱,能够吃好就成了新的平衡点,随着条件和环境的改变,平衡点也会随之改变。
上面只是对个人的平衡点的论述,对于群体来说也是相似的。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0 17:32:28 | 只看该作者
就单个人来说,他的平衡点是幸福与快乐,他所有的意识与行为的最终目的就是这个平衡点。
而就群体(局部或人类社会)来说,它的平衡点是和谐,这个群体的意识形态和行为规范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达到这个平衡点。

但不管是单个人还是群体,当逐步达到平衡点后,又会因为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失衡,从而继续朝着平衡点发展。所以说作为个体或局部的平衡点,很难寻求最终意义上的实现。
5#
发表于 2010-1-21 08:14:55 | 只看该作者
4# 风路
你到底要发展什么?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 08:41:36 | 只看该作者
4# 风路
你到底要发展什么?
高凡 发表于 2010-1-21 08:14

寻求并发现生命及宇宙的秘密。
7#
发表于 2010-1-21 22:53:55 | 只看该作者
1# 风路

您这儿找平衡,天茂那儿打破平衡寻找第三点。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总之都闲不着。
螺旋形前进~
8#
发表于 2010-1-21 22:54:36 | 只看该作者
寻求并发现生命及宇宙的秘密。
风路 发表于 2010-1-21 08:41


嗯,很好的项目,支持!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08:13:26 | 只看该作者
1# 风路  

您这儿找平衡,天茂那儿打破平衡寻找第三点。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冲出来。总之都闲不着。
螺旋形前进~
阳阳 发表于 2010-1-21 22:53


不同的角度,相同的目的。
问候朋友
10#
发表于 2010-1-22 16:48:37 | 只看该作者
寻求并发现生命及宇宙的秘密。
风路 发表于 2010-1-21 08:41

那就是要探讨生命与大自然的关系咯?就是~~讲得哪个鬼卒卒滴干吗蔫

我不知道您是不是学文学的;文学对于生命的思考稍有些和科学的思考不同,但也有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创造及追求真理。不过,它们创造的视角又很不一样。科学所承认的意识,是不容许虚构的,其结论往往在一种客观规律的揭示下假定,而文学它虽然也追求真实,但它是在一种艺术假定性中来显露其真实。我这么说来,您可能一时半刻消化不了,果然如此,不妨先看看丹麦文史学家G.Brandes在文学与科学的思维中给我们引述的一段话:

“我们观察‘一切事物’的时候,至少有三种方法可用——实际的、理论的和审美的。一个人若从实际的观点来看一座森林,他就会问这森林是否有益于这地区的健康;一个植物学者从理论的观点来看,便要进行有关植物生命的科学研究;一个人若是除了森林的外观没有别的思想、即从审美的观点来看,就要问它作为风景的一部分其效果如何。”

所以,我必须要问你,你要探讨这些问题时,有否考虑过从哪个角度去探讨。总不能一概地、笼统地去论这么些大事情、大问题吧!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08:56:58 | 只看该作者
10# 高凡
“先生”思考问题很全面。
    我不是学文学的,但是我以前很喜欢看文学作品,其中看的最多的是武侠作品。我对东方古代哲学(道家、佛家)的了解,主要是从文学作品中了解到的。
    关于探讨问题的角度,我是这样认为的,理论从实际中来,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解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而在认识过程中从审美的角度来审视问题,能更好地从实际中总结理论,并使用理论更好地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我说的审美的角度,主要是来自我对美的理解:
    所谓美是一件事物所有特征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不在于独立的个别特征,也就是说,事物的所有特征之间关系的和谐,才会在人的意识中反映出美的概念。事物的每个特征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或者说是必须存在的。比如说一件美丽的艺术品,它的颜色、形状、工艺、材质等等这些所有的特征必须相辅相成才能使人产生美的感觉。而且这些特征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存在关系,不是哪个特征优先。
    对于任何一件事物来说,都应该符合这一规律,所以说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是平等的,没有谁比谁更优越。当你以平等的心态对待世间一切的时候,世界的一切就都是美的,美就会无处不在。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 16:14:16 | 只看该作者
我们主动认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其中心目的,就是要掌握规律、并根据人类的生存需求利用规律。
我们都知道水患是历来威胁人类生存的一种自然灾害,在夏朝时大禹治水以前,人们通常是使用堵的办法治水,然而取效甚微,依然在威胁人类生存。到了大禹的时候,他采取了疏导排洪的方法治理水患,这样不仅有效地降低了水患的危害,还使更多的田地得到灌溉。秦国李冰的都江堰工程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13#
发表于 2010-1-23 21:45:48 | 只看该作者
11# 风路


冲你这话说的;把庄子的《齐物论》整卷抄下来就可以了嘛,还论什么呢?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09:32:02 | 只看该作者
11# 风路


冲你这话说的;把庄子的《齐物论》整卷抄下来就可以了嘛,还论什么呢?
高凡 发表于 2010-1-23 21:45

庄子的齐物论中写了些什么,我不清楚,因为我没有看过。
我所阐述的只是我个人理解与感悟。
15#
发表于 2010-1-24 16:12:45 | 只看该作者
庄子的齐物论中写了些什么,我不清楚,因为我没有看过。
我所阐述的只是我个人理解与感悟。
风路 发表于 2010-1-24 09:32


“从他处得来者,总不如自得之了了”。深思明辨,总是令人钦佩。
1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4 18:39:02 | 只看该作者
“从他处得来者,总不如自得之了了”。深思明辨,总是令人钦佩。
闲弈山人 发表于 2010-1-24 16:12

叔本华在“论思考”中说:自己思考得来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
17#
发表于 2010-1-25 09:12:16 | 只看该作者
11# 风路
我不是学文学的,但是我以前很喜欢看文学作品,其中看的最多的是武侠作品。

怪不得先生说话的语气学足了武侠片中的演员
18#
发表于 2010-1-25 09:19:33 | 只看该作者
庄子的齐物论中写了些什么,我不清楚,因为我没有看过。
我所阐述的只是我个人理解与感悟。
风路 发表于 2010-1-24 09:32



这就是您所谓的独立思考么?您的独立思考不具有任何根据物么?要说到有根据物,那G.Brandes还有座森林呢,你有什么?难道你还以为就‘摹仿’和‘根据’是件很没有面子的事?那就错了。连你祖宗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还得摹仿禽兽、当禽兽的小学生哪~~比如从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纫,从燕子我们学会了造房子,从天鹅和黄莺我们学会了唱歌~~不得不知,摹仿早就是一种最最古老、且至今无人能推翻的一个求知概念,而根据既是文学理论的一个最最基本的概念。
你自己凭什么理解和感悟?
19#
发表于 2010-1-25 09:22:54 | 只看该作者
11# 风路
关于探讨问题的角度,我是这样认为的,理论从实际中来,理论的最终目的是解释现象、解决实际问题,而在认识过程中从审美的角度来审视问题,能更好地从实际中总结理论,并使用理论更好地解释现象、解决问题。
我说的审美的角度,主要是来自我对美的理解:

那就来个实际的吧。说一大对废话,内容空空洞洞,于事何补?
20#
发表于 2010-1-25 09:26:41 | 只看该作者
唷~~谈兴正浓,竟差点没发现一头牲畜在此呐。是一头“一个人身长着四个头”的牲畜!先生何妨以此牲畜为物标,去进行么个改革与发展的探讨,岂不是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9-29 01:41 , Processed in 0.07463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