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09锟斤拷29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28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韩咏红:中国舆论界不太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6-26 13:20: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韩咏红:中国舆论界不太平

韩咏红
2015年06月26日




中国早点
北看记
hanyh@sph.com.sg
端午节前后的北京知识界不太平静,先是社科院著名学者于建嵘节前在微信朋友圈中公布自己被所属研究所中共党委书记约谈的内容,引起一阵波澜。之后,央视名嘴白岩松两档节目突然被暂停;21日,上海澎湃新闻发现,去年底引发“呲必中国”大争论的《辽宁日报》文章,进入了中国新闻奖参评作品公示名单,北大新闻学教授胡泳旋即撰文批评,惊动有关部门迅速将胡泳文章“和谐”之。
在中国每天成千上万新闻事件中,上述几件事的影响层面不算大,引起的关注却不小,原因就是它们再一次刺激新闻界与自由派知识分子最敏感的神经——当局又在管制知识分子。这也印证了中国知识界存在多时的疑虑:公权力正有步骤的强化对知识分子的行动与意识形态问题的管控。
毕竟,不论是所谓的约谈,或者是借助媒体发动批判文章,将高校老师群体圈定为目标(《辽宁日报》参评作品即《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都不是法治手段,而是政治性管控方式。一些吃过亏的知识分子,因此感觉文革重返的阴影挥之不去。
一事还一事说,于建嵘被约谈,源起于他捐款20万元人民币(4万3000新元)给民间非政府组织“东书房公益服务中心”。按照于建嵘本人公开的内容,这个公益组织得到了北京市民政部门正式批准,他本人也只是捐款而已,但其研究所党委书记称他未经批准绝对不可参加任何机构,并坚持要求于建嵘清楚汇报。这显然不是于教授第一次被约谈,他公开披露自己这几年被约谈了十多次,而且每次都像犯人受审,他“受够了!”今后再被约谈他就将内容全曝光。
于建嵘肝火大动在网上受到不少人赞美其风骨,也有网民认为社科院领导要求他汇报无可厚非,他如果不满意大可主动离开体制、离开社科院。这两种对立的意见,正好凸显出于建嵘遭遇的特性。他的遭遇与白岩松节目暂停一周(原因尚不确定)以及高校老师们被批“呲必中国”类似,反映了体制内重视独立思想的学者与时评人,与体制日益频繁且尖锐的冲突。
这些纷扰的症结在于,中国的体制内知识分子是否应该享有公开评论时政与参与社会组织活动的一定空间与权利?还是只要是体制的一份子,他们就必须将部分权利放弃或让渡给所属机构?
知识分子当然自认该拥有思想与言论自由,这也是知识分子以己之所长为国家民族服务的最佳方式,即使这有时未必符合当权者的政治利益。然而,中国拥有权力的一方未必这样认为。这一方面源于传统统治思维,在皇权时代,主政者与国家是一体的,知识分子被视为公权力的附庸兼被统治对象,知识分子独立的言说空间不容易得到正式承认。这种统治思维延伸到今天,成了“绝不许吃党的饭砸党的锅”。在另一方面,中国当前的领导层研判,中国正处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机遇期,其中最大风险就是国家出现政治动荡,因此必须以更高的姿态,去抑制任何它认为足以影响政治稳定与威胁统治合法性的言论。
在强大的公权力面前,知识分子始终是处于弱势的一方。他们要嘛寻找到当政者利益与国家利益的结合点,在这个基点上发声;要嘛面对被打压的危险,或者选择性沉默。
目前这个氛围会持续多久?难以预测。要说现在是“文革重返”那是言过其实。较为清楚的是,中国当前改革进展缓慢,在处理知识分子与意识形态问题时,又渐渐回归到传统方法与“维稳”思维,这个现状与当局宣称要在2020年前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目标,风牛马不相及。


- See more at: http://www.zaobao.com.sg/forum/z ... thash.XHfRTK8V.dpuf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9-29 02:07 , Processed in 0.07120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