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09锟斤拷29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73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函家“变易”新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9-21 16:12:1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变 易 的 丰 富 规 律
——函 家“ 变易” 新识
在追求世界的终极本质中,黑格尔认为“变易就是有与无的统一。”,“变易是第一个具体思想,因而也是第一个概念,反之,有与无只是空虚的抽象。”,“变易既是第一个具体的思想范畴,同时也是第一个真正的思想范畴。”,“在哲学史上,赫拉克利特说:‘一切皆在流动’时,他已经道出了变易是万有的基本规定。’”(黑格尔《小逻辑》04年商务印书馆版第199页)
黑格尔在这里只指出变易是从纯碎的“有”(存在)这一抽象概念(正题)开始,“有”的不定(反题)是纯碎的“无”(非存在),而“变易”就是“无”的否定或“有”的否定之否定(合题)。“变易”是在逻辑发展过程中第一次出现的、把矛盾的双方统一起来的具体概念。但他所说的“变易”只是指绝对观念的发展变化,变易的结果是“定在”。所谓“定在”就是对“有、无”的扬弃而达到的结果。因为有、无的统一是矛盾,矛盾的存在不是对事物自身的否定,恰恰相反,因为这个矛盾,事物才成为其事物,这就是“定在”了。其解释就是,象一个具体的人跟别人不一样,有自己本质的确定性,但这个具体人又在发展变化,今日之他非昨日之他,所以他既是他自己又不是。这就是有与无的统一。这才是他的真正的他,也就是事物成其为事物了,是具体的定在了。
对“变易”这样的思辩,由于是纯概念的思辩,犹如云端里的玄幻那样空虚,难以理解。函学则将其从云端里拉回地面。函学认为,世界一切,无论有还是无都是“存在”。无是潜在的存在形式,有是显在的存在形式。有与无的变化就在于界的生成和消亡。存在显界即为有,存在界消即为无。例如水是一种存在,水中结冰,作为冰与水区别的“界”生成,我们则发现了冰。冰是水中的“显在”,而冰溶化了,冰与水的“界”消失了,冰就变为无了,冰化成的水就是可生成冰的“潜在”了。这样的变化观,既是事实,也是理论。这里的有、无就不是空虚抽象的纯概念,而是实在的易理解的实在了。
在这里,函家的“变易”观也具体化了。“有”、“无”只是普遍存在的两种感觉形式,有、无都是存在,世界就是有、无不停互相相向变化的过程,这就是“变易”。
这里的变易,就不再是空虚抽象的概念了,而是具有十分复杂丰富的规律。
黑格尔说还指出了变易的基本规律就是开始和灭亡,就是有与无的消逝变化。他说:“在一重规定里,无是直接的,即规定从无开始,而无自己与有相关,就是说过渡到有之中;在另一重规定里,有是真接的,即规定从有开始,有过渡到无之中,——即发生消灭。”(《逻辑学》1966年商务印书馆版上册97页)这样从概念出发的规定确实显得贫泛而空虚。
函家对“变易”的理解,不仅是人类追究的世界本质的源头概念,而且它是具体事物螺旋式链接的真实过程。所有变易过程内部都有“(更新)产生、发展、鼎盛、衰退、灭亡(转化)”五个环节组成的“正态曲线”的变化点特征,无数的变易过程,各自都有共同的规律所在,并不象黑格尔所说只有发生与消灭这么简单的两个环节。函学的正态变化观已具体指出,任何变化过程都有呈现正弦函数状态的“能基、能殊、能梯、能近、能洽”这样的五个特征状态,这一特征规律在函学“正态变化观”中已进行了较为具体的阐述。这里只就各具体变易过程之间的关系作一些研究。
事物具体变易的体现就是变易过程,变易实质就是过程,过程也就是变易。过程在现实中,它不仅不空虚,并且具有极其丰富的规律。整个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处于充满运动的具体变易过程之中。
如,天体运行的变易过程;地球生命的演化变易;天气变化的变易过程;社会制度更迭的变易过程;还有人类类思维的变易过程,等等。无不是一个个的具体事实。
  变易过程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有小过程,也有大过程;有短过程,也有长过程;有慢过程,也有快过程;有明过程,也有暗过程;有普遍性过程,也有特殊性过程;有常见性过程,也有突发性过程;有主导过程,也有副导过程;有顺向过程,也有逆向过程;有首次出现的过程,也有重复出现的过程;有人们预见的过程,也有非预见的过程;有已被人们发现的过程,也有人们尚未发现的过程;有总过程,也有子过程;有时刻出现的过程,也有千年万年才出现的过程;有自然运行过程,也有人类干预的变异过程;有进步过程,也有倒退过程;有单个过程,也有复合过程;有相互迭加形成的共同的加强过程,也有相互抵消形成的减弱的过程;有人们愿意看到的过程,也有人们不愿意看到的过程等等。
 变易过程的种类非常之多,既有看得见,摸得着的如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理运动等等的变易过程,也有可思辩、可实证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如分子、原子运动、电磁运动、思想运动、心灵运动等等的变易过程。
变易过程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信息源泉,人类认识事物,实质上认识的就是事物的变易过程。事物运动过程是绝对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局域的、近似的。中国古代先哲老子所说的道,就是探到了变易过程的抽象表征,由于老子时代思想及语境的局限,老子对神奇的变化过程也不知其名,只能强字之为“道(本来是路,也就是人之行迹的意思,道来表征万事万物之行迹时,实质上就是指万事万物的变化过程)”。世界现代著名哲学家海德格尔指出的存在之“在”,也就是过程,它只与时间相关。所以他写了《存在与时间》一书,可惜滑向了唯主体论,只涉及了人的“此在”之“在”。  
变易过程是每个事物的产生、发展并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因此,中国当政领导人提出以科学发展观观察一切事物,一切产生出来的过程都是与时俱变的,都是随着时代和实践不断地改变自己的形式,并赋予新的内涵。变易过程不仅肯定现实世界一切都在运动和变化之中,而且肯定这些运动和变化的主导趋势和结果是产生出优于旧事物的新事物,优于旧过程的新过程。这也就是优胜劣汰,自然选择的生物学规律。
  变易过程是主体和客体互动的过程。思维与存在的同一,并非简单的直接同一,其间必须加上一个中间环节。这个环节就是实践过程。通过实践过程,使我们从二者互动关系中确认其本质,使其看去似乎稳定的事物以及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映象即概念,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理性检验之中。所以,事物运动变化过程,也是我们关注的实践过程。马克思的实践本体论,正是站在变化过程的高度,指出了人类与环境的真正互动关系,是变易过程规律在社会科学中的具体运用。
  变易过程的更迭是变易总过程的本质来源之一,是小过程积累和首尾连接相延续构成大过程的过程。一个过程的终止,意味着另一个过程的开始。阶段性过程的升级,不意味着过程的结束,只是对大过程内涵的丰富。过程的出现和消亡是永恒的,这是黑格尔指出的关键环节。变易过程本身的连续性,证明了事物存在的连续性;变易过程的更迭性,证明了事物新旧代替的连续性;人们认识事物,思维的连续性是事物变易过程整体性、具体性、历史性和创造性的对应。
  变易过程是都是一条无限地近似于一串螺旋的曲线。过程中也有直线平直性质的部分,但这种部分只是整个曲线过程中的片断,其出现的时间是暂短的、有限的、相对的。而现实中展示给我们的是: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必然有曲有直,有峰有谷,时慢时快,时进时退的时间函数性质,虽然时间自变量是同一的,但各种内外因综合确定的变易过程的曲线解析式却是不同的。例如三次方的曲线与二次方的曲线随统一自变量变化的幅度是不同的。但作为一个变易过程,尽管有时出现反复或停滞,但变易过程不会停止,永远运动变易,直到它的相对终点也就是直到下一个变易过程的始点。
变易过程之间也有着极其复杂的规律。任何变易过程从形成发展到终结,都是事物具体内容的载体。不同的变易过程有着不同的特征。但每一个过程并非是孤立的。过程间存在着既独立又相联的时空格局。因而,过程与过程之间也具有相互交织、交叉、交换的功能,并形成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牵动、相互制约的多过程的互动性和复合性。
 
这种变易过程的互动性,普遍地存在于大千世界之中,使世界的统一性得以形成、存在和发展!研究和认识变易过程的互动性,是我们获得现实世界中变易过程规律的重要基点和应用目标。变易过程互动性的运动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是千差万别的,是瞬息万变的。尽管如此,变易过程的互动性同样也是有规律可循,并且实践证明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首先,在诸多过程中,我们经常看到由于变易过程所处的层面同一,过程的性质同一,过程的运动方向同一,过程的终端目标同一,使这些过程在运动到一定阶段时,出现了变易过程的叠加、重合和融和,并形成一个新的变易过程,而这个新过程的形成,并非是1+1=2,而是>2。叠加融和后无疑增加了变易过程新的动力、生存能力和运行空间。例如一粒种子在储存时有变易过程,储存环境本身也有一个变易过程,这些是事物都是随时间自变量不停变易的本质所决定的。当这两个变易过程叠加时,如果符合了种子发芽的条件,那么,种子就融和两个过程形成一个新的随时间自变量而发芽生长的过程了。这个过程不是1+1=2,而是1+1大于2了。
其次,由于变易过程都有着自己不同的个性,进而形成差异性、发展时空的不确定性和相对独立性。如种子储存的变易过程与环境条件变易的过程就是不同个性变易过程。当变易过程之间运动方向相同,基本属性相同,而运动速度不同的情况下,变易过程间难免要发生运动磨擦、互扰甚至过程轨道交叉,形成相互制约、运速减缓等现象,也就是种子不发芽,或霉烂的情况。
变易过程间的发展平衡与不平衡是交替出现的。新的平衡代替旧的不平衡,新的不平衡又打破旧的平衡。这种循环反复的运动本质,是单元变易过程自我调整,多元复合变易过程相互协调的结果。也是主要变易过程牵动和影响次要变易过程的结果。变易过程间最终实现求同存异、和谐共处、协调并进、共同发展。这些反映在种子储存的事例上就是人们不断采取的保存措施或催芽准备播种的措施。
再有,变易过程,不仅在其运动形态上千差万别,而且在性质上也存在本质的差异。因此,变易过程之间在运行中发生对抗、排斥,是整个复合体内的客观存在。各变易过程间的对抗和排斥运动对于整个复合体的存在和发展来说,具有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强化了自身的生存能力,使其机能更加完备,并赋予新的活力。冲突和较量,使对抗双方或多方,及时找到自己的弱点或漏洞,包括运行方向的偏离。通过对抗进行自我调整、自我修补、自我完善。另一方面淘汰了落后的变易过程,诞生新的变易过程。种子储存中我们不断采取的加强或补救措施及储存过程所有工作又何尝不是这样进行的呢?
变易过程的对抗双方或多方的排斥,也可以使部分过程失败而消亡,也可以使对抗两方或多方同归于尽,全部终止。无论出现哪种结局,都是原有变易过程实现了转化,标志一个或多个新的变易过程的诞生和开始。这种优胜劣汰的转化过程,是复合体永续存在和永续运动的不竭动力。我们在储存种子的过程中正是基于这样的两种可能,时刻都是在采取措施,避前转后。
事物存在变易过程,决定着人类的思维过程。人脑思维的源泉是自然界变易过程和人类社会的变易过程。正是这两大块变易过程,在人的意识中产生了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即思维变易过程。我们思维变易的过程是适应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变易过程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因此,我们必须承认思维变易过程具有独特的主观能动性。它有别于其他变易过程的特殊性,它彰显的是理性活力和能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巨大作用。
 
思维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这个目的就是追求增加和占有更多物质财富,改善人类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体现了人类社会依赖物质积累的根本规律。而采取不同手段变易过程,则是不同人群的思维变易过程的差异而已。思维变易过程具有控制性,是最活跃的变易过程。它是人类形成生产力的灵魂。具有相对干预和控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运动变易过程的能力。

 思维变易过程,是不断有所创造的变易过程。如从创造石器到青铜器、铁器,从手工机械到机器,从机器到电器,从电器到电脑等等。创新作为思维变易过程的本能追求,不断加快了世界物质变易过程的更迭、融和及发展。
  当思维变易过程进入理性集合时,思维变易过程可以得出对事物运动变易过程规律性的认识,并用变易过程的思想,预测变易过程的运行轨迹及转化的极值、拐点,进而形成发展规划、行动方案及长远战略决策等。因此,思维变易过程的运动具有科学的前瞻性。
  不同的政治集团,不同的经济财团,不同的科研组织,其个体或群体之间的思维变易过程无疑是存在差异的。差异是由于所依赖的经济基础、社会制度、自然条件和不同文化水准而形成的不同世界观。因此,思维变易过程间的对抗、排斥是不可避免的。从而推动了思维变易过程的新陈代谢,优胜劣汰的转化升级。
   思维变易过程必然围绕具体的事物运动的变易过程而形成。思维变易过程可以超越事物发展的变易过程,但思维变易过程难免带有主体内因的局限性。因此,思维变易过程不能脱离实际,不能无的放矢,不能没有丝毫实际基础的飞跃。现实社会中,许许多多因看不到思维变易过程的主体局限性,而形成的错误决断可谓比比皆是,人类因自身思维指向失误导致的悲剧举不胜举。在中国思维论坛上许多争辩不清的问题,往往就是概念脱离客观实际而造成的最现实的例子。
   综上所述,变易过程的实在性、动态性、连续性、曲折性,叠加重合相融性、对抗排斥转化性等等规律展现了变易过程的无限丰富性。函家哲学认为,一切都是变易过程,变易过程的规律也无限丰富,决不象黑格尔从概念出发所说的是那样的抽象和贫乏。无数事物生灭变易的相互连接、相互叠加和融和,构成了世界总过程的集合体,现实而生动地证明了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堆积物。当我们认识这些规律之后,就应该努力消除那些静止的、片面的、静态看待事物的俗识习惯的影响;消除那些只看结果,不注重变易过程分析的极端思维的影响。同时函家还不失时机地将“变化过程”与“时间”范畴统一起起来,进而从“世界是过程的集合”的结论又推理出,“一切都是时间函数”的本质抽象。充分发挥了思维在变易过程上的主观能动性,真正深刻地理解和践行“科学发展观”,因“时”而变,“与时俱进”,使我们的哲学成为人们改造世界的伟大指导力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9-29 00:21 , Processed in 0.05541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