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09锟斤拷29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367|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函 家 时 间 新 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8-1 19:34:4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俞明三 于 2010-8-2 07:56 编辑

函 家 时 间 新 识
——时间的俗识、科识与哲识
人类对待任何事物的认识都可分为“俗识、科识、哲识”三个层次。
俗识往往浮于事物表面,“看山”是“山”。这种认识简单明快,日常应用方便。
科识则深入一步,往往要以实证的方法把握具体,寻求共同性规律。这时“看山”不是“俗识的山”了。这种认识深入可靠,便于驾驭规律办事。
哲识则追求终极,往往以思辩的方法发散思维,寻求终极规律。这时“看山”是“山之为山”。这种认识有深刻性、前瞻性,便于指导人们发现具体规律。
举一个具体例子。
如我们吃饭前要洗手,洗过后,眼不见脏物就认为是干净了。这是公认干净的俗识。是看山是山。
但要是你拿显微镜一看,洗好的手上还是斑斑点点,甚至有许多小生物在爬着,说明并没有洗干净。这是事实,但人们生活中不以这个标准评价干净不干净。然而科学上研究纯净与否时却是常做的事。这就是科识的需要,是看山不是山了。
要是你再想一下,倒底手洗得怎样才是干净了呢?这就要看对干净的要求,也就是科学上的纯度问题。在不同纯度要求下,干净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要求是分层次的。如化学纯、分析纯以及9个9的纯等等对纯度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研究世界的存在、结构、变化,也同样是分层次的,总之一切都是分层次的。这样对干净的看法就是追根究底,寻求终极的哲学化了,所以是哲识。这时看山还是山之为山了,是分清了层次要求的山。
同样,函家认为对待时间这一概念,也有俗识、科识、哲识三类。时间的俗识为标记性,科识为量度性,哲识则为变化性。
对时间的俗识来自于简单生活需要(包括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次序性管理。科识则为了便于对各种具体现象规律的掌控。哲识便是追究终极,超越现象,分析世界的统一性了。
时间的俗识为标记性,其体现在:
标时刻,如上班时间为早上8点半,14点开会等等。
标时段,如我做了3个小时,如80年代,1992年,8月份,80岁时等等。
人类在生活中形成的这种标记性的时间观念,其根源来自于日常生活中事件发生次序的标记,发生过程的起迄。还有来源于过程的比较——比如两件事同时开始,但一件事结束了另一件事还在进行,我们就说另一件事的时间长。这也就是人们为了标记事物变化的时刻和时段的需要,将时间作为标记概念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时间的第一印象和认识。
中国古代对时间的标记方法进行过细微的研究。
如将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时辰的起点是午夜。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然其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到了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到了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两个小时。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
“鼓角”、“钟鼓”都是古时用来打更的器具。
古代还使用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那太宗梦醒后,念念在心。早已至五鼓三点,太宗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官员。”“三更两点”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点”就是指凌晨04:12。
在现代,人们除了沿用古代的一些计时方法外,经常应用的是机械钟、表,电子钟、表等等更精密的计时器以小时、分、秒来计时标时,方便而且准确。
时间科识的量度性既体现在科学研究中,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进一步要求中:
如物理学上认为时间是两时刻之间的间隔。时间是物理学中的七个基本量纲之一,符号t,用来量度一切变化,用于科学及生活中的计算需要。 在国际单位制(SI)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在1967年召开的第13届国际度量衡大会对秒的定义是: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阶间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的持续时间。在这样的情况下被定义的秒,与天文学历书所定义的秒是等效的。
  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时间与空间一起组成四维时空,构成宇宙的基本结构。时间与空间都不是绝对框架式的,观察者在不同的相对速度或不同时空结构的测量点上,所测量到的时间流逝是不同的。狭义相对论预测一个具有相对运动的时钟的时间流逝比另一个静止时钟的时间流逝慢。另外,广义相对论预测质量产生的重力场将造成扭曲的时空结构,并且在大质量(例如:黑洞)附近的时钟的时间流逝比在距离大质量较远的地方的时钟的时间流逝要慢。科学实验已经证实了相对论关于时间所做的这些预测,并且其成果已经应用于全球定位系统。
  时间的哲识则是变化性过程的概念。是函家首先强调提出的。
这就象“重量实际上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引力”的概念一样,“时间实际上就是事物的变化过程”。重量的大小就是地球对物体引力的大小;时间的多少就是事物变化过程的长短,就是事物变化速度的慢快。
函家哲学认为,时间是表征变化过程的概念,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一切都是时间函数的具体化。
函家认为时间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的本质”,是黑格尔所说的“纯变”,也是中国易学指出的“无极”。一句话,时间是世界的终极特征的概念。
这种抽象的说法,使静止看事物的人不可理解。我们从人类对时间单位的确定方法就可追寻时间的指谓本义。
确定时间单位,指谓的完全是事物的变化。例如月球绕地球一周就是一个月。地球绕太阳一周就是一年。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天。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阶间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就是一秒等等。那一个时间单位不是对事物变化过程的表征呢?时间的指谓不是变化过程又是什么?!
俗识中的时间在常生活中用的是时间标记,如年、月、日、时、分、秒等。是与各种变化过程(如地球的自转、公转,月球的公转等等。)的比照得到的。
科识中的时间度量,在科学研究中使用的是时间当量。相当于“铯133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阶间跃迁对应辐射的9,192,631,770个周期”就是一秒。也是以某一变化的“快慢量值”为“比照当量”的。
哲识中的时间,在哲学研究中必用的是时间概念。函家则是从以上指出的具体概念的来源及终极抽象得到的。
世界一切都在不停地变化,变化内容各不相同,变化快慢各不一致。将一切变化的具体不同统统去掉后,剩下的只有时间(也就是“纯变”这一点是公共的),是共同具有的。所以我们说,时间是一切具体的不同变化过程的终极抽象,时间就是变化过程的终极特征的本质,各个变化的具体内容就是“时间函数”的具体化。各种不同变化的规律,科学上就是通过求具体的时间函数的解析式来得到公式,得到定律。因此函学大声疾呼:一切都是以时间为自变量的函数!一切实体(实质上实体也是不停变化着的,所谓实只是人们不易觉察的局域的虚。)即时空,一切即时间。
一切皆存在,存在是什么,存在就是不停变化的集合,谁也不能拿出一个固定不变的存在给人看,从实质上讲,在你指向某个事物时,它已经变成了另一事物了。所以存在即时间,时间即存在。就如存在即变化,变化即存在一样。
最新版大学哲学基础教程上讲:“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时间的运动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它具有一维性。”(《哲学与人生智慧》董同彬、胡蓉编著  华中科大出版社  2010年2月第一版第44页)
艾思奇生前也曾指出:“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在空间和时间之外的物质运动是没有的。”
这些结论既点出了时间就是变化的实质意义,又以牛顿框架式概念将时空作为事物的舞台来演绎。
列宁说:“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79页·‘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列宁在这里也将时空作为事物的框架,作为事物的舞台的。
历史上的哲人们对时间的评说也众说纷纭。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把时间的本性理解为前后运动的数,一种被数的数。它因先后不同而永不相同。“作为可数的前和后就是‘现在’,‘现在’是时间的一个环结,连结着过去的时间和将来的时间,它又是时间的一个限:将来时间的开始,过去时间的终结。”现在这个“已过时间的终点和将来时间的起点”,实质上被规定为一个时点。现在即时点、瞬间,所以是不可分的,不断变化着的。它作为限,虽然不是时间但属于时间。现在“一方面它是时间的一个潜能的分开者,一方面是两部分时间的限,是合一者。”〔亚里斯多德:《物理学》,4章11、13节,同时,其中的10、12、14节、6章1、3节也和时间相关,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
“现在”因为被当作时点或瞬间,所以亚里士多德最终无法从“现在”来解答时间是变化的本性。
  奥古斯丁深明解答时间问题的难度,他说:“时间究竟是什么?没有人问我,我倒清楚,有人问我,我想说明,便茫然不解了。”〔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242页,又参看第239—258页。〕他又说,现在是“我”的注意。现在不是时间。时间是我的思想的伸展,是事物的印象。不过,伸展的思想和物的印象显然不是时间。把时间心理化只表达了时间与人的关系。至于时间究竟是什么?我们照旧“茫然不解”。
  康德把时间规定为先验的、感性直观的、内部的纯粹形式。时间先于一切经验被给与,在一切直观中先于一切表象被给与,它不是概念的而是纯粹直观的,不是外部的而是内部的先验直现。作为内感官的形式,时间就是“对于我们自己和我们的内部形态的直观的形式。”〔约翰•华特生编选《康德哲学原著选读》,韦卓民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32页。〕一旦离开人类主观的意识,时间就不存在。这称为时间的先验观念性。不过,时间同时和各感官的对象、和意识经验的对象相关,这即是时间的经验实在性。
  康德仅仅把时间作为个别时间中的心理时间来阐明。康德和奥古斯丁在探究时间时共同表现出了一种心理学倾向,没有指出时间是事物变化过程的终极本质。
  黑格尔的时间理论既发展了康德的先验时间论,又吸收了亚里士多德的时间即现在、现在即时点(瞬间)的瞬间时间论。
  “作为己外存在的否定性统一,时间同样也是纯粹抽象的、观念的东西。时间是那种存在的时候不存在、不存在的时候存在的存在,是被直观的交易;这就是说,时间的各种确实完全瞬间的、即直接自我扬弃的差别,被规定为外在的、即毕竟对其自身外在的差别。”〔14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47页〕这里,时间完全就是瞬间,是时点的交易。它产生、消逝,把无带向存在又把存在带向无。现在、将来和过去,无非是这种外在性的、差别性的交易本身。“这样的区别之直接消逝为个别性,就是作为此刻的现在,……此刻本身仅仅是从其存在到无和从无到其存在的这种消逝。”〔同上,第51、54页。〕但现在相对于过去、将来,又持有惊人的优先性:它是作为个别的现在而存在。“现在之所以存在,仅仅是由于过去已不存在;反过来说,此刻的存在具有不存在的规定性,而且其存在的非存在就是将来;现在是这种否定的统一。为此刻所代替的存在的非存在,就是过去;包含在现在中的非存在的存在,就是将来。”〔同上,第51、54页。〕现在为存在与非存在交易、过渡的时点。时间绽出在作为时点的现在中。海德格尔指责黑格尔的这种以时间为现在、现在为时点的领悟为流俗时间的领悟,其前提为:“在现在的完满结构中,现在一直被敉平着、遮蔽着,以便能够被直观为现成事物,尽管它只是观念上的现成事物。”〔Heidegger,Being and Time, tran.by John Macquarrie and Edward Robinson,Oxford,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 Ltd , 1985 ,P.483。中译本(陈嘉映 王庆节译)第505页,北京: 三联书店,1987年。〕
    按照黑格尔的时间论,时间在肯定意义上只能说“只有现在存在,这之前和这之后都不存在;但是,具体的现在是过去的结果,并且孕育着将来。所以,真正的现在是永恒性。”〔黑格尔:《自然哲学》,梁志学等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54、50页〕
黑格尔求助于康德关于时间的先验观念性的规定,进一步把时间规定为概念。“时间是外在的、被直观的、没有被自我所把握的纯粹的自我,是仅仅被直观的概念。”〔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68页。 〕“作为时间的时间是时间的概念,而时间的概念同任何一般概念一样,本身是永恒的东西,因而也就是绝对的现在。永恒性不是将要存在,也不是曾经存在,而是永远现实存在着。”很明显,黑格尔关于时间的现在性、现在的瞬间性的承诺的绝对性,依据于作为概念的绝对理念本身。所以海德格尔称黑格尔的“现在”一直被直观为观念上的现成事物。
  黑格尔的时间论,仅仅是关于心理时间如何在意识中、在概念中生成,而不是关于时间本身如何生成的学说。在这点上,它和康德的时间论一样是观念论的。
  马克思1841年的《博士论文》中,他就特别关注过时间问题,并设一专章讨论“时间”。他认为 “事物的时间性和事物对感官的显现是被设定为本身同一的东西”,“所以人的感性就是一个媒介,通过这个媒介,就如通过一个焦点,自然的种种过程得到反映,并且点燃了现象界之光”(马克思:《博士论文》,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9页。)。所以我们说,马克思很早就将时间概念与事物过程的同一性揭示出来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发现。
在《资本论》中,一个极重要的核心范畴正是时间。但这里的时间和《博士论文》的时间已有了某种区别。马克思把商品的价值归结为其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但已不是感性的时间,而是“社会一般(平均)劳动时间”。他又说,共产主义对人的解放说到底,无非是时间的解放,即自由时间的涌现,“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5页。)。马克思在这里进一步指出了,时间的解放就是对人的所有过程的解放,将时间与过程的同一进一步具体化了。
函家哲学还认为,时间概念的本质所指也是主观和客观统一的概念。离开人的主观认识来谈论时间,时间没有意义。离开客观过程来谈论时间,时间就根本不存在,无从谈起。
简单地说,客观决定事物的时间,主观决定时间的单位。如果人不对时间的量进行认识,时间的量就不存在。如果一认识,时间的量就马上出现。因此,事物的时间本质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但时间的量就是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东西。尽管时间的量也是客观存在,是事物的变化过程的量。但这种客观却是由人的认识来决定的。
事物的客观时间本质和主观的时间量度的统一形成了事物的时间的值和时间形式。时间本质和时间量度统一的时候,当核心在时间本质上,那么就形成了时间的哲识。当核心落在时间量度上,就形成了时间的科识。当核心在时间的标记上,就形成了时间的俗识。
在哲学领域,人们公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也就是变化的集合,而不是固定不变的事物的集合。这是函家哲学的立论根本。
客观世界中让我们人类直接接触的东西实际上就是一个个过程,而不是一个个事物。这在感性领域是终端绝对真理性的客观确定。我们无须通过大脑冥思苦想,一出手就可以立即确定和捕捉事物的过程。从认识的角度,只有过程世界是真实的世界。构成过程世界的事物也是我们感性直接接触,如果对过程世界不了解,而直达得出抽象的普遍确定,以为就是本质领域的澄清,是一种极其粗糙的感性把握。例如对物质这个概念的认识,先人给这个概念下过定义,有的人就不管客观世界中的物质到底是怎样存在,就直接固定化把握“物质”这个概念,到处乱套。历史上很多哲学家基本上都在“非过程”认识的世界里游弋。这个世界虽然是客观的,但同样不是真实的,虽然带有很多的主观色彩,但不能否认它不是现实的。十分现实,但不真实,十分客观,同样不真实。其理论上的主要原因就是如果我们一旦进入这个“非过程”认识的世界中,来分析我们的对象,结果根本理不清自己到底在说些什么,就如随便找个云堆就以为是个宫殿。
由“时间”的函家哲识,我们不能不想到老子哲学中的“道”的概念,老子的道,应该说就是一个对过程进行了最高端的单纯理性抽象。“道”应该就是指哲学中的“过程”概念,是对两栖在纯粹哲学领域和普遍世界中“过程”的最终概括。老子这种概括就是以剖离普遍世界和具体世界为特征,并且不断地消融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界限,导致几千年后人们还无法确切知道老子的“道”到底是什么东西(倒底是物质还是精神还是规律、信息等等,不一而足。)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深入老子的哲学智慧,劈开老子时代的语境困惑(不知其名),对作为抽象的“过程”概念的元性描述即“无极”(也即黑格尔的“纯变”,函学的“时间”)理解得相当完备,我们则无需对老子的“道”,从“可道、不可道”上做无休止的研究了。
2#
发表于 2010-8-3 10:19:06 | 只看该作者
喜欢最后一句。你的文章弥补了,我学识不多的缺点。问好。经常读你文章,有的事也就你我明白。也许又是误读。
3#
 楼主| 发表于 2010-8-25 16:08:44 | 只看该作者
我们可以坦诚交流!
4#
发表于 2010-9-21 15:15:37 | 只看该作者
晨曦草香,微风起香,是你的话,那么你就能明白.菊+豆=菜.这道题答案是否正确.如正确,那其它的次要因素是否可用,陈'号代替,加,号.那形成的二个因素是真是假,有太大关系吗.如答案不正确,那么这三点还是构成了一个个事件的发生.我以前说.科学,宗教.哲学三者关系,只是自我认识还太浅,只不过学识不够,虽然跟大家学了这长时间,想表达的也还没表达清楚,不过你们会说的比我清楚的.思维网上,盆景,引用,迪卡儿时间是一个可度量的维,有一些可表达我的意思.可能你只是知道我的底,却不是以前有过几面之交的故人.,就这样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9-29 00:21 , Processed in 0.06473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