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09锟斤拷29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语境之外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欲’与‘施’是个大问题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10-6-27 15:07:39 | 只看该作者
    欲与施谈论的是行为者的行为问题。对此有学者这样论述:

    “‘行为者’既可是个人,也可是社会组织、机构或政府、政党;这里的‘行为’,既可指社会公共行为(比如企业行为,市场行为,政治行为等等),也可指私人性行为(比如家庭行为、夫妻行为、异性交往行为、父子行为等等),由此两个方面可以看出,这里的‘行为’必须是关系化的行为纯粹的不牵涉他者的自我行为不在此考虑的范围;“道德”这个概念,是一种利害关系框架下追求权利与责任对等的社会行为规范,也可以说是一种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和评价标准。”
                                          
                                                  ————唐代兴:《试论道德成本原理》
22#
发表于 2010-7-3 09:04:32 | 只看该作者
20# 语境之外

和谐就是道德。当我们强调和谐的时候,要怎样去做才能维持和谐呢?在王端贤先生的《和谐工程》文章里有这段话,我觉得很有意思,贴来如下:

当共识无法平息纠纷时或当不同的族群、单位、组织或国家不能用同一共识及法律来平息纠纷时,就可用公理来衡量对错。公理的对错则是根据生命财富的被威胁、被伤害、被破害、被减少,或被增加的程度或数据而定。一般是被威胁、被伤害、被破害、被减少的生命财富越大,就越错、越不符合公理;上述反之亦反。换言之,符合公理就是“有益的事  ,不符合公理就是“有害的事 。当纠纷越闹越久越大时,公理就会自然地出现,它是人类一种自然的认同。公理出现之后,往往又会通过对话、协商或谈判而形成共识、法律与合约。另外,生命与财富两者之间,生命会比财富来得重要。也就是说,保护生命会比保护财富来得重要有益,假如你非要在两者之间做选择的话。

23#
 楼主| 发表于 2010-7-5 12:20: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语境之外 于 2011-1-22 19:12 编辑

非常赞同端贤先生的上述看法。


    以往的道德,大都说得是人际行为范畴,也就是说,从前的道德主体是由人类个体及其人际行为范畴所构成。端贤先生所说的族群、单位、组织或国家,显然超越了这个传统关系范畴,从而将人类道德纳入更大的文化视域。


    在端贤先生的《和谐工程》中所确定的道德主体,已然蜕变成人类社会分工体系中直接发生相互作用重塑人类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体。它们包括族群、单位、组织、国家,乃至企业集团、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和机构。所谓《和谐工程》,就是通过这些社会主体及其结构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实践文化所构成。倘缺少了这些特殊社会主体,抑或不是把人的社会主体性关系作为一种实践文化来把握,《和谐工程》也就被抽象的观念意识所架空。换言之,作为一项《和谐工程》的道德理念,只有依托这样的社会主体及其实践文化,方才有望成为社会现实和可能。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那就是端贤先生关于公理及其与道德相关的解说和界定。先生指出:公理“是人类一种自然的认同”。根据端贤先生的论述可以这样推定:人类的“自然认同”是指,当结构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社会主体,在他们/它们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中,关涉到人类生命和财富的社会抉择时,方才在促进人类平衡发展和谐互进的基础上构成的一种道德裁定。


    一方面,人类的任何一种自然认同,都是在促进人类平衡发展、和谐互进的基础上所达成的。倘失去这种平衡互动的社会基础,亦便失去人之为人的全部历史和自然。另方面,人类主体的任何一种价值取向、社会抉择,都是在关涉他们社会生命意义与财富构成的物质社会关系中来评定的。也就是说,改变人的社会生命意义调整人类财富的合理社会构成,是使传统的物质社会关系向着《和谐工程》社会转变的道德之根本文化之要义。前一方面,说得是公理的基础性;后一方面,说得是公理的有源性。确定了这两点,公理作为人类的一种自然认同——就变得自然天成了。
24#
发表于 2010-7-6 20:20:47 | 只看该作者
23# 语境之外

语境先生分析的透彻。老吾也认为道德也要适应国际化的环境,旧有的道德一般都缺少国际观,只有新的道德才有,这是很自然的发展,这点,《和谐工程》就能做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9-29 00:22 , Processed in 0.044320 second(s), 1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