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09锟斤拷29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前 言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2 18:02: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    言

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历史在思想文化上的进展似乎总是同步进行的。

公元四五世纪,基督教国教地位的确立和西方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几乎同时完成。在这以前,随着诸子百家争鸣局面的结束和官方儒家思想的确立,东方的中国也逐步完成了奴隶封建社会向官僚封建社会的过渡。铁器的大量使用,直接影响了上述变化的形成。十五六世纪以后,以欧洲文艺复兴为开端,伴随着以机器为特征的大工业的兴起和哥白尼日心说与牛顿古典力学的建立,西方社会进入了资本主义。而此时,在思想界、学术界则机械主义、形而上学盛行一时;在随后的几个世纪里,由于自然科学领域内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及元素周期律的发现,细胞学说、进化论的建立,以及热、电、磁、能等理论的完善和应用,导致了黑格尔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最终也导致20世纪东欧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随后,古老的中国及其部分邻国,也由于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马克思主义,摆脱了受奴役、受欺负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在经济腾飞的同时,社会制度上也进入了社会主义国家的行列。

世界跨入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又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建立,在理论上首开纪录。随后,以核技术为开端,以电子计算机、空间通讯技术为标志,引发了第三次产业革命,使西方许多国家都实现了生产自动化,世界进入了信息时代。但是,历史前进的路线并不总是直线式的,它也常常要走许多的弯路,有时甚至会绕一个大大的圈子。特别是20世纪后半叶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却发生了许多很不正常的现象。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科学进步带来的环境污染、道德危机、人口爆炸、生态不平衡等弊端, “不明飞行物”、“特异现象”、“特异功能”等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和邪教组织、恐怖主义和威胁人类安全事件的大量出现,以及人类社会进程中发生的种种倒退现象,如“神创论”重新泛起, 大有压倒“进化论”之势头,所有这些都使得我们又重新面临着诸多有关人类前途命运的大问题,也促使我们要重新审视我们曾经走过的路子,重新思考过去已经认为是有了定论的哲学问题。

事实上,半个多世纪以前,围绕着量子力学的哲学解释,就在哥本哈根学派和反对者爱因斯坦等科学家之间爆发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这场争论至今仍没有结果。几乎同时,数学领域也由于第三次危机的出现,而引起了广泛的哲学讨论,从而产生了数学哲学上的三大派别,但是,这些并不能导致第三次危机的彻底解决。当前,世界哲学界似乎也处于一种四分五裂的停顿状态。因此,建立一个新的哲学体系,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的思维方法和易于明确把握的操作手段,以解决当前人类遇到的新问题,就历史地落在了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思考者的身上。有理由相信,黎明前的黑暗总是暂时的,新的曙光就在前头。

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我们有机会接触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最新的学术观点。但是,随着思考的深入,同时我们也发现,重新认识一下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对于当今现实社会具有更高层次上的指导意义。通过比较、分析、思考和感悟,就会发现在这些古老的思想中有着当今的思想和理论所欠缺的超前思维和观念,同时还具有有助于解决当前科学、哲学和社会遇到的困惑和难题的观点、方法和手段。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老子》所提供的思想、认识和方法,更是有着看似平淡、又容易误解,却深不可测、非同寻常的特点。几千年来,虽然它不能被大多数的人所理解和认识,但这本奇书却由于其包容性极为广泛的缘故,在我国社会各个领域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流传了下来,它就如同涓涓细流,绵绵细雨,在历史的进程中长久不息。

本书就是通过对《老子》思想的重新认识,结合当今最新观念,对自然、社会、思想、哲学、文化、科学以及宗教等领域进行全方位思考的一点心得;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论”和唯物主义“辩证法”相结合的产物;还可以说对过去哲学家们所忽视的地方作了一点尽可能完善的补充,使得人们对世界的整体认识更加全面,更加深刻,更加接近于现实。

本书力求达到专业性和通俗性的统一,严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条理性和活泼性的统一。也就是尽量要采用比较浅显通俗的语言来表达出较为深刻的道理和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比如,为了讲清问题,书中列举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使读者能够受到启发,悟出其中的道理;在推理中,既要保持严谨性,又要照顾读者的接受程度,能用初等学科可以说明的地方,就尽量不采用高等学科来讨论;能用简单的例子能说明的问题,就绝不用深奥的理论来论证。即便如此,也由于本书涉及到的领域太多,范围太广,加之作者的水平所限,仍然不可避免地会使读者会产生一种有时太深,有时又太浅;有时太雅,有时又太俗;有时太简,有时又太繁的感觉。对于有些专业人员来说,可能认为有的地方缺乏严格的推理和论证,缺乏系统的阐述,论述的随意性太强;而在某些非专业人士来看,或许又有许多晦涩难懂之处,令人不知所云。对此,读者要心中有数。

一般地说,读书有精读和略读两种方法。大多数的读者对这本书则应该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以了解其中的主要观点和大概轮廓为主要目的,对自己不太熟悉的内容和一些细枝末节不必过分深究。尤其对于“总论”部分,一般人大可不必仔细推敲,只要模糊地知道事物及其发展都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同时还明白“三”是由“一”和“二”结合而成的道理就行了。只有在随后各章进一步的阅读中,碰到自己熟悉的话题,或许才能慢慢体会出“一、二、三”这种特殊分类的良苦用心和深刻含义。

不过,由于作者的学术水平所限,在各个章节里面的许多论证都未能充分展开,有些论述或许会出现一些幼稚可笑的看法,甚至会产生一些错误或者谬论。希望各位读者多多提出批评和意见,以便作者进行有益的修改、调整和完善。

2008年7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9-29 01:46 , Processed in 0.07937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