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09锟斤拷29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5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四、 规定性越少的东西,就越接近于“道”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11 15:47: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老子曾极力赞美过“水”,就是一个二重性很强的东西。事实上,因为水无色,无味,无臭,在常温下又是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所以它可圆、可方、可细、可粗、可香、可臭、可黑、可白、可软、可硬、可柔、可刚、可弱、可强,也就是说,水是许多矛盾的统一体。而我国五行理论中“天一生水”的观点和现代科学考证的地球形成以后首先在表面上充满了水的结论不谋而合,都指出了“水”在物质世界中的原始性地位,故老子称“水……,几于道。”(《老子》八章)而随后形成的木、火、土、金,则因规定性越来越多,二重性越来越少,所以离“道”也就越来越远了。

  现实中的颜色有消色和彩色两大类,因为消色是所有彩色的混和,它包容了各种色彩的对立,故消色要比彩色原始;但在消色中,灰色又是黑白二色的混和,它比黑、白二色规定性少,随意性多,因此,灰色又比黑、白二色更接近于“道”。但灰的颜色总还是一种规定,一种“有”,它与无色比较起来,仍是一种束缚,所以,无色比灰色又更接近于“道”。从这一例子我们看出,老子常常把“道”称作“无”的道理。这其中的一个重要的含义,就是“无规定性”。

  规定性越少的东西,就越接近于“道”,在它们身上,就越能表现出“道”的一些特性来。把这些东西的共同特征综合起来,就是“道”。这样说来,“道”也许并没有什么难以理解之处。一切事物的抽象,就是“道”。或者说,“道”就是“一切”,“一切”就是“道”(从逻辑上说,这显然是个“循环定义”,但我们不是多次论证了“道”是世界上最大链条上的关键点吗?)。也可以说,什么也不像、什么限制也没有的东西就是“道”,所谓“大道无形”、“大似不肖”是也。就像一张白纸,在它上面可以画出任何一幅美丽的图画来,但实际上它却什么图画也不是。所以说,对“道”的任何解说,都只能是一个比喻,一种象征,一个侧面,而不是“道”本身(这里有一个悖论:前面所有对“道”的描述和解释,都是对这个不能限制的概念的限制。所以,有人说,“道”是一个不存在的东西。其实,“道”集一切矛盾于一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似有似无性)。它最抽象,最普遍,但一般性寓于特殊性之中,所以它又最具体,最特殊。老子以后的无数学者在纷纷解“道”的过程中,给“道”加了许多的规定和限制,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都对,但都不全面,完整的“道”确实是说不清的。我们说出来的,都只是“道”的一些侧面、局部和现象。我们这个说不清的矛盾世界也正是由说不清的“道”所构成的。所以《老子》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9-29 01:46 , Processed in 0.07820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