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09锟斤拷29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1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A68. 资格龙: 三言两语解析中西差异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10 21:57: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15) 资格龙: 三言两语解析中西差异      
    发信站:天益社区(http://bbs.tecn.cn),版面:哲学

    本文链接: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290672


三言两语解析中西差异
   
    资格龙

   
   
      
   
      ——兼纪念一位先行者
      
      中学西学,差异几何?
   
      中学西学之差异,自有专家学者的研究。各家各派,言人人殊。而无论是“扬中抑西派”或“扬西抑中派”,首先遭遇的却是对古代汉语言文本的读解问题。西方的古代哲学文字,翻译成现代白话大多不成问题,例如“人是万物的尺度”;但国学典籍的“注疏”“诠释”却是浩如烟海,至今令人产生“蔚为大观”却又“莫衷一是”之叹。并且这种“注”“诠”之风还似乎远未有穷期。
   
      我则始终坚信某人提出的一个观点:凡能说的必能说清楚;而且越是重大、实质、基本的东西,越能用简单明白的语言说出来。
      
      一个世纪以来国人似乎有一种共识:西方由于有“文艺复兴”、有“工业化进程”、有资本主义发展而进入“现代社会”;中国则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而停滞不前、原地转圈,两者的不同是“历史进程”造成的。这种似是而非的看法给人一种错觉,似乎中国只要有了自己的“文艺复兴”、“工业化进程”,便也会有资本主义发展而进入“现代社会”。
      下面我们将会看到,中国之不能进入“现代社会”,原因不在“历史进程”(这是可变的),而在一开始就存在的“宿命”(这是注定的)中;这一“宿命”清楚反映在中学西学的差异里。
      
      自幼受中西文化的交叉熏陶,这辈子于感受、体悟、比较中,朝向西方文化的核心价值渐行渐远乃至不归;而在“复兴儒学”的鼓噪甚嚣尘上的今天,我竟忽然意识到两者的差异其实非常简单——简单到对一些基本命题的比较就能一目了然。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学界提出的“天人合一”与“天人两分”(或“天人对立”)之差,本意在“扬中抑西”;此举倒是非常准确地抓住了中学西学的本质差异,却又在界说上不得要领甚至牵强附会,而与差异的实质失之交臂。正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并且其结果还适得其反呢。
      现在就来看看这“天人合一”与“天人两分”的差异究竟在哪里。
      
      首先:
      天——我们共同面对的自然、宇宙、世界;
      人——你、我、他。
      初始概念是一样的,但也仅止于此而分道扬镳。
      
      在西方文化(哲学、宗教、艺术)中,“天”“人”之间,一开始就泾渭分明!正如上面提到的普罗塔哥拉斯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以及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进入同一条河流”这两句现在人所共知的古希腊格言,这里最鲜明的不是它们对日后的“经验主义”、“辩证法”有什么影响;我们首先看见的是“人”与“万物”的分离、对立,是“人”从“万物”中的脱颖而出——“人”能如何如何、“人”不能如何如何。这正是“天人两分”。
      
      与此同时,我们的祖先也提出了“……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材而两之”(《说卦》),首先将“人”纳入“天地之道”里;所谓的“天人合一”,就是用“天道”对“人间”、“人世”、“人道”、“人”(人的本质)进行格式化(FORMAT)——“天地”、“日月”、“阴阳”之分是谓“天道”,而“君臣”、“官民”(现代版作“干群”)、“父子”、“夫妻”则是套用“天道”的格式于“人世”,整个一套“编程语言”是顺理成章的。于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论语颜渊篇)。看哪,在这种摸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表述及其“博大精深”的诠释里,“天地”“阴阳”“君臣”“父子”这些“格式化关系”把“人”的属性纳入“阴阳之道”,使人彻底成为“天道”这部大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
      
      又在一些基督教格言如:“上帝至上,个人自由”、“人活多年,就当快乐多年;然而也当想到黑暗的日子”、“两种人:义人与恶人;两种地位:守约者与背约者”里,我们看见这样的“人”——
      他有独立的人格,却也因此孤独无援;他渴求与人建立关系,但只能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即便沦为奴隶,也有赎回自由的权利);当然他的内心也会充满敬畏和恐惧,但那只在面对“上帝”、“死亡”或“虚无”(“天”)时。
      我们的“国学”里有过这样的“人”吗?
      
      所谓“天人合一”,丝毫跟现代观念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附会不上。认为等级制度天经地义、从而“存天理灭人欲”实行“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社会至上”的“天理”是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的亘古不变的永恒规律——“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这才是它的要义。但是,“人”呢?
      然而也正是前述这种“编程语言的顺理成章”,才得以成为“国学”历经千年长盛不衰、在众多专家学者中深得人心、及至今日还有人提出以它为基础来一个“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
      
      据说生活在北极圈附近的爱斯基摩人的语言里,只有“坐在冰上的熊”、“行走的熊”、“吃东西的熊”等等等等而没有“熊”这种东西,因为在爱斯基摩人的观念里是“天熊合一”的;
      同样,在“天人合一”的观念里,也只有“为君之人”、“为臣之人”、“为官之人”、“为民之人”、“为父之人”、“为子之人”等等等等而没有“人”这种东西。
      而“现代社会”的首要前提,正是一个“人”字。
      
      大约一个世纪前,一位青年满怀忧愤在他第一篇以白话文写的小说里,慧眼独具看出在“国学”卷帙浩繁的文字里其实只写着“吃人”二字。但是这里缺了一个主语:谁“吃人”?
      ——“天”。是“天道”以顺理成章的“格式化”方式吃掉了“人”。
      在他后来提出改造国民性的“拿来主义”里,也为我们留下一个空白:“拿来”如何?拿来用——“中体西用”?
      不。拿来放在重新格式化(RE-FORMAT)的引导程序里备用。
      
      愿程序得以启动,愿他的名字得以速朽。
      
       2007年4月1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9-29 01:46 , Processed in 0.08685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