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09锟斤拷29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12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十二、 诸子百家以“老”为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4 10:01: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从历史上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诸多代表人物中,最早出现的当数道家的老子(比老子更早的有伏羲、黄帝、文王、管仲等,但这些人不是传说人物,就是中华文化的非代表人物)。老学深厚的根基和其注重哲理的特点,使得随后的思想家们,在构筑他们的思想体系时,都必须正视老学,经过老学,吸收老子思想的某一侧面为其基础,而不可能轻易地绕过他去。

被后世尊为“圣人”的孔子曾专门去向老子请教的事实,即使是儒家后学,也对此深信不移。儒家典籍《礼记•曾子问》中孔子就多次提到“吾闻诸老聃”等语。孔子还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又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虽然孔子的“道”和老子的“道”并不完全一致,但其渊源关系勿庸置疑,从这里可以看出他对“道”的理解和追求。就是他的思想和行为,也深受老子的影响,否则,就无法承受他的政治主张四处碰壁的现实,也不会产生“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避世念头。但孔子在理论上避开了老子早已谈透了的“道”、“德”问题,大谈“仁”、“义”、“礼”,在不受老子重视的伦理领域内建立起了自己的理论体系,成了历代官僚封建统治者最为推崇的“大成至圣先师”。

不过,孔子并不知“仁”、“义”、“礼”乃“道”、“德”之末流。《老子•三十八章》云:“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虽然孔子也提倡“中庸之道”,但他却又特别强调“仁”和“礼”,反对“不仁”和“非礼”,明显地偏离了老子的“守中”原则。

墨子的“兼爱”、“非攻”、“节用”等主张,虽然不能断定是否来自于《老子》,但却和老子的“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不谋而合。

韩非强硬的法家思想,似乎与老子“无为”的观点毫无共同之处,但他却是诸子百家中受老子影响最深的人之一:他的“严酷”来源于老子的“不仁”,其法术来源于老子的策略,其依法管理来源于老子的“无为而治”,虽然都对老学有较大的偏离,但借重老子却是事实,故韩非非常热衷于“解老”和“喻老”。司马迁在《史记》中把老庄申韩同列一传,就是认为他们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诸子百家中,老子可敬,庄子可爱,孔子可叹,墨子可惜,韩非子可怜,孙子可鉴。各有其可取之处。

后来被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的王安石,也是“平生最喜老子”(南宋目录学家邵公武语),其主要思想的形成,也受到了老子的极大影响(他也著有《老子注》等专门论述老子思想的书)。可见,被世人误解为“消极”、“无为”的老子思想中包含有非常积极的因素。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9-29 01:37 , Processed in 0.0580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