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09锟斤拷29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3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3825.关于元素形成规律的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2-23 05:33: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3825.关于元素形成规律的思考
2017.2.23
分析元素周期表,元素的内部结构是渐次改变的,也就是以一个“氦”核、“氖”核、“镍”核、“钕”核、“铀”核为中心,“氘”、“氚”结构的不断加入渐次形成的。虽然表面存在核外电子总数与原子量10+18=28的情况,28号元素的内部结构与核外电子构型并不是10号元素与18号元素的简单相加。也就是说,元素与化合物不同。
核事故中的“碘131”、“铯137”是如何产生的呢?是“铀235”、“钚239”渐次衰变的结果,还是多核裂变的产物?都有可能,因为“氘”、“氚”虽然无核,也是相对独立的元素。
难道化合物就不能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元素吗?撞击核聚变和挤压核聚变就不存在吗?不能排除各种可能,但一定存在元素内部结构的重组。
地球大气边缘的“热层”既是“氕”元素的裂变区域,也是“氘”、“氚”和“氦”同位素的聚变区域,地球大气的主要成分和部分水分子都是在这里形成的。
地球表面的电闪雷鸣可能形成核裂变,也可能形成核聚变,因为具备元素重组的条件。
足够强大陨石冲击形成的高温高压可以形成局部区域的元素重组,我国新疆的多元素矿坑就是这样形成的。
除了宇宙射线的冲击,恒星表面和星球内部的高温核聚变主要来自正负电荷的聚变,不但提供了正反“氢”、“氦”同位素,核聚变的主要材料,还提供了元素重组的必要条件。
粒子加速器只能改变一颗原子的结构,宏观条件才能实现批量元素的重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9-29 01:57 , Processed in 0.08376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