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09锟斤拷29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4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台湾学生赴大陆“惊呆” 原因为何?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5-8-22 13:56:3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台湾学生赴大陆“惊呆” 原因为何?(图)来源:倍可亲(backchina.com)
  台湾媒体8月20日以“陆生求学狠如狼,台籍生看傻眼”为题,再次探讨两岸青年的竞争力,也引起台湾杂志及大陆媒体转载。台湾杂志曾针对在大陆的台生与来台的大陆交换学生发放问卷,结果发现──在台生方面,53.4%对大陆印象变好,只有10.8%觉得印象幻灭,而且有82.5%会推荐亲友到大陆就读。原因为何?这些台湾学生到大陆读书后,学到、看到了什么?
  台湾海基会(海峡两岸交流基金会)8月19日举办2015年台生研习营,不少老台生代表向新生分享经验谈;而陆生扎实积极的求学方式,让这群过来人最有感。上海复旦大学台籍生发现她的网络社交圈上,多的是大陆同学发表政策看法、时事分析;积极认真造就的硬底子,让她深感陆生狼性十足,每天都在充实自己。“台湾学生是羊,大陆学生是狼”这是台湾媒体报道两岸学子时的普遍论述,自两岸交流频繁后此类报道已不足为奇。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薛承泰曾直言,两岸年轻学子竞争力的落差令人担忧,“比1000颗飞弹瞄准台湾还惊悚!”



  自大陆学生赴台就读后,台湾媒体常常报道“台湾学生是羊,大陆学生是狼”
  每当这类报道被放上大陆网站,也会激起大陆网友及诸多“学渣”自我反省的精神。其实台湾媒体报道中赴大陆就读的台湾学子基本以一本院校为主,自然“学霸”之多不在话下。而大陆的环境与台湾更是截然不同,在僧多粥少的情况下当然较台湾易产生“狼性”。
  在此先不谈“狼与羊”这样不算错但也不准确的比喻,曾担任两岸交流学生接待、两年来访谈许多台生及陆生的人士指出,台湾优秀学生到大陆的一本高校后有些时候的确会有“错估大陆”的感慨。以下粗浅整理三点,是“台籍赴陆学生”易产生共鸣的观点。
  1. 台湾年轻人普遍偏好“短、浅、快”的信息
  台湾政治大学的大陆交换生在太阳花学运时以“人生没有懒人包,不要把脑袋交给别人帮你重点整理”为题投书媒体,希望引起台湾青年反思。懒人包,在服贸时是许多台湾人大力传播的“知识来源”。
  若拿台湾流行的Facebook与大陆的微信朋友圈及微博对比,不难发现对于许多国际议题的讨论度,甚至是当下的热点时评,台湾明显冷淡许多。且不少台湾年轻学生偏好引用的,是Ptt或是“短、浅、快”的消息,而不是有公信力的媒体深度分析。网络也往往流传同一个消息来源,这个特质在太阳花学运时“懒人包”的疯传可见一斑。
  大陆或许因为自媒体发展快速以及官方媒体可信度饱受质疑,年轻学生对于消息较难轻信,同一件事也往往有诸多说法参考,引用的常常是具有一定公信力的专家看法或是媒体评论。加上许多优秀高校的大陆学生都有种 “知识分子”的理想(或包袱),相比台湾学生更愿意参考、转发、评论长篇的深度分析。
  2. 还在提大陆学生创意不足?太落伍了!
  2012年台湾创意设计大赛,大陆学生抱回了年度大奖,台湾媒体也惊讶。
  台湾不少年轻人及媒体的刻板印象往往是台湾以创意取胜,大陆学生则比较死读书、呆版。台湾报纸在 “赴陆交换”大为流行后曾报道这些交换生,其中一位前往北京清华大学担任交换生的陈同学,在台湾是建国中学(台湾最好的男子高中)毕业,到北京第五志愿的高中参访后感叹,那里的图书馆比建中资源更丰富,学生做的美术作品更加出色,老师不断强调不要死读书,学校推行各种特别的活动与科学竞赛。“我第一个感受是我们输了,而且还停留在对大陆错误的刻板印象之下。”
  当谈论起两岸青年人时,台湾以创意、创新人才自豪,这方面的确也被大陆盛赞。但在北京的各大高校里,不少来到大陆的台湾学生也感叹“时代不同了”。正视大陆年轻一代的创意能力,是这些年轻人学到的重要一课。
  3. 给有志赴陆的台湾青年建议:少抱怨,多融入。
  台湾前国策顾问郝明义说过一段话,“我们的年轻人虽然不需要透过和对岸年轻人的竞争才进入世界市场,但是要进入世界市场,最好参考他们所具备的一些特质……狼的饥渴,正是其中之一。”
  许多台生的经验是,大陆学生不一定就是“狼”,但台湾学生有时的确太“羊”。许多90后的大陆学生注重生活质量、热爱旅游玩乐不输台籍学生,然而谈起生涯规画、未来蓝图乃至“真枪实弹,面试上阵”时,就算看似“浑噩度日”的大陆学生也往往比台湾同龄学生多些准备。校园招聘时,台湾学生在“推销自己”这方面常略逊一筹。这不仅是台生经验,更是台湾杂志曾在“两岸职场竞争力”中直指的问题。
  然而口才不如人,并不是阻碍“西进大陆”的最大因素。
  8月20日,台湾媒体访问一名曾在金门担任教师的清华大学博士生,他给“有志登陆”的台湾学生的建议就是少抱怨,多融入。“许多台生到大陆读书,老爱抱怨雾霾、抱怨交通、抱怨大陆人官腔官调,但到北京是没有时间抱怨的!时间要花在突破自己。”这与一名台籍上海创业家在接受台湾杂志专访时告诉台湾青年的话异曲同工──若有志到大陆发展,多融入当地。
  抱怨最多的,往往最后留不下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9-29 01:46 , Processed in 0.059187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