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09锟斤拷29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17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A31. 关启文 (木汗): 基督教跟学术水火不容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30 15:1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48) 关启文 (木汗): 基督教跟学术水火不容吗?
   
   
    发信站:天益社区(http://bbs.tecn.cn),版面:哲学
    本文链接: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270974
   
   
    基督教跟学术水火不容吗?
   
   
   
    关启文
   
   
    一、前言
   
      以前神学是众科学之后,然而在今天大学的环境中,世俗主义和多元主义当道,神学家纵使不被视为学术骗子,也只是可有可无的脚色。更基本的问题是,基督教信仰究竟与高质素的学术研究能否并存呢?又有没有一种独特而值得尊重的基督教学术(Christian Scholarship)呢?[1] 很多人会毫不犹豫答“否”,因为他们认为基督教信仰本质是主观的,而学术研究则必然是客观的,所以“基督教学术”这概念就好像“结了婚的王老五”一样矛盾!其它人或许不全盘否定基督教学术的合法性,但总会感到这种“学术”很小圈子和排他性很强,因此存在价值也十分有限。本文会尝试探讨基督教学术──以基督教信仰为本的学术──的意义和可行性,值得注意的是,近年在西方,基督教学术有一个小复兴,特别在哲学、宗教与科学的对话等领域中。亦有不少声音提倡基督教学术,认为它不单对基督教教育机构是必须的,对学术界整体来说也饶有意义。[2]
   
    二、学术界的世俗化对基督教的挑战
   
      在西方,只是一个世纪之前,基督教在高等教育中仍是举足轻重,然而今天她只能在边缘生存,甚至完全被排斥。以美国为例,学术界的世俗化过程有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19世纪末,由于科技化的世界开始出现,高等教育需要专业化,所以由教会主导的传统古典教育就地位不保了。教会与大学的正式关系也开始被切断(但千丝万缕的非正式关系仍然保持)。科学方法被高举,而学术自由则成为统一高等教育的理想。第二阶段大概是由1870到 1960年,在这阶段新教的自由派渐渐取代了保守派,但自由派仍对高等教育有很大影响力。然而它与越来越意识形态化的世俗主义结盟,为了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宗教的成分便越来越被淡化和边缘化。最后,到了1960年代,美国社会急剧转变,学生运动、性革命等都猛烈地冲击传统宗教,而宗教也在全无反抗能力之下,差不多从高等教育完全退却。
   
      总而言之,主要的世俗化力量有好几个:第一个是主动出击的实证主义和多元化世俗主义。第二,大学分裂为各种技术专科。第三,随着普及高等教育兴起,实用主义也大行其道。而文化多元主义应是最关键的因素,教会创办的大学为了避免排他主义的指责,便渐渐切断所有和教会的实质关连。而且当基督教的独特成分不知所踪时,仍然残存在大学的所谓基督教其实基本上只是一个道德人生观。这种和稀泥的基督教经不起冲击,其实是预料中事。[3]
   
      因着世俗化的冲击,基督教信仰(和其它宗教)在高等教育中面临边缘化的危机。学生在课堂接收的信息是,宗教只是私人的事情,当我们考虑重要的事情(如对世界、伦理、和文化的了解),我们不应诉诸宗教信仰。学术界对某一些宗教思想也有偏见(如客观道德秩序的存在),宗教很多时候根本不包括在课程里面,主流大学文化的背后假设就是,宗教角度是反科学的。若有宗教信仰的学者能保持缄默,他们还可被容忍。然而信仰与学问的分割已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了,“基督教学术”这个概念对很多人来说简直荒诞不经。这种情况在西方特别严重,在亚洲,虽然咄咄逼人的反宗教世俗主义并不是很普遍,但基督教也面对同样压力,因为亚洲的大学模式基本上是追随西方的。而且很多亚洲的学者也是在西方受训练,很自然他们会吸纳了西方的主流大学文化。虽然公开攻击宗教的知识分子不是很多,但他们大部份都对宗教漠不关心,甚或存轻藐的态度。所以就宗教的边缘化而言,在亚洲大学中基本上是一样的。这种情况是可以理解的,但究竟对基督教学术的否定,是否有充足的理据呢?
   
   
    三、基督教学术的基本概念
   
      这几十年宗教哲学在西方相当蓬勃,不少基督徒哲学家也能占据领导的地位(如Richard Swinburne, Alvin Plantinga, William Alston)。一种创新的宗教哲学就是改革宗知识论(Reformed epistemology),世俗主义常常假设任何人都不能将上帝的存在当作基础信念,而一定要用理性去证明上帝的存在。改革宗知识论就挑战这个假设,如沃特斯多夫(Nicholas Wolterstorff)指出这假设建基于古典基础主义(Classical Foundationalism)的知识论──即是说每一个合理的信念最后都要建基于一些自明的信念或所有人都接受的经验等等。沃特斯多夫用仔细的哲学分析驳斥基础主义,指出它是行不通的。因此,要求基督徒一定要用一些中立的基础信念去证明信仰,是不公平的,因为这一些所谓中立的基础信念并不存在。既然如此,基督教学者为什么不可以真诚地以信仰的内涵作为学术的指引呢?[4]  
   
      马斯顿(George Marsden)是近年大力提倡基督教学术的学者,这可说是将改革宗知识论应用到高等教育上面,他的基本概念是,有信仰的学者应深切反思信仰的理智涵意,然后将这些反思带进主流学术界的讨论中,而这种做法是不应被排斥的。他问道,马克斯主义的信徒在美国与基督徒的数目有天渊之别,但为何主流学术界接纳马克斯主义的学派,却坚决排斥基督教学术呢?两者不都是建基于一种不能证实的世界观吗?他相信从信仰角度出发的学术,只要严谨地建构,与其它世俗或宗教的学派,同样应该在大学的课堂中占一席位。我在下面响应一些对基督教学术的批评。
   
   
    四、基督教学术必然是主观的吗?
   
      对基督教学术最常见的批评,就是说以信仰出发的学术必然不是客观和科学化的,因为真正的学术一定要能用经验证明。我们首先要指出,跨入21世纪,学者通常都会接受,在后现代的处境中,基础主义知识论(foundationalist epistemology)早已寿终正寝了,特别是在人文和社会科学,学者都承认一些经验以外的影响是不能避免的。假若如此,以上的批评就根本不能成立,因为它正正假设了已受摒弃的基础主义。但奇怪的是,很多人平时坚决拒绝基础主义,但一论到宗教问题时,他们又忽然会变为基础主义者!
   
      再细心想想,这个坚持“学术理论必然要建基于经验”的规则,其实并没有一致地应用,在俗世社会中,有很多信念举足轻重,然而都不是可用经验证明的。例如对平等(所有人生而平等、男女平等)的信念、相信杀婴是错误的、相信我们应该关怀穷人和伤残者等,都被很多世俗主义者视为不可违反的道德信念。再者,假若说创造主的存在不能证明,那创造主的不存在也同样不能证明,然而当今学术界(如社会科学、哲学)中大行其道的学术理论,不少是建基于马克斯主义和自然主义的典范(paradigm)的,但这两个典范的基本前设都是无神论。以不客观和不能证明为理由去否定基督教学术,不单是不一致,也是不公平的,因为这只会偏帮了反基督教的学派。事实上非基督徒学者同样会有他们自己不能证明的前设(特别在哲学和人文学科里),而这些前设也或多或少塑造他们的学术成果,所以没有理由单单排斥基督教的前设。最后,我们也可指出,以上的规则本身也不可以用经验证明,所以实有自打嘴巴之嫌。
   
      有些人虽承认学术总有一些前设,但他们认为宗教的前设只会带来纷争,而自然主义的前设则比较科学化,可以团结学者。然而马斯顿正确地指出,事实并非如此,不少人已尝试把自然科学的模式引进不同的学科,去解决人生及社会的重大问题,然而都没有产生共识,当代世俗化的学术界依然是四分五裂、学派林立。归根究底,在一些终极问题上,经验科学根本不能够提供肯定的答案,所以认为科学方法可以铲除山头主义,根本是错误的。[5]另有些人提议,学术讨论只应考虑大多数学者有共识的信念。这规则的排斥性却太大了,会将所有少数派的理论和道德信念都拒诸门外,使学界故步自封、不思进取。按这规则,哥白尼的地动说和女性主义对男女平等的信念永不能跨进学术界的门坎,因为它们在过往都是大多数人(包括学者)都会否定的。
   
      然而我们虽然坚持基督教学术不用追随每一个学术潮流,但是真正的基督教学术当然要符合一些基本的学术游戏规则,不然基督教学术和基督教宣传就没有分别了。关键问题在于合理的学术游戏规则究竟是甚么,让我们进一步探讨这问题。
   
    五、“信仰寻求理解”与学术的“客观性”
   
      基督教信仰虽然强调有一些真理是奥秘,但并不否定理性的作用。就算是传统的神学也一贯被描绘为“信仰寻求理解”(faith seeking understanding)的活动。[6]基督教信仰不是盲目、拒绝思考和不接受理性批评的。[7] 同样道理,基督教学术虽然是从信仰(或启示)的角度出发,但在整个搜集资料、思考和建构的过程中,我们难以否认有很多犯错的可能,所以基督教学者应该欢迎批判的分析和讨论,而不是用教条主义的态度看待自己的研究成果。[8] 此外,在讨论的过程,基督徒不用否认一些基本的逻辑规则是共通的,如肯定后项谬误(the fallacy of affirming the consequent),无论是基督徒或非基督徒学者犯了,都是应受批评的。[9]简而言之,基督教学术可以符合可能是最重要的学术游戏规则:能参与公开、理性和批判性的对话。
   
      再者,基督教学术的一些基本角度可能源自信仰,但不代表它不能(某程度上)可用经验印证,以鸭-兔图(duck-rabbit diagram)为例,从不同的角度看,你可说它是一只鸭或一只兔,但你总不会说它是一朵花或一架坦克。图画的线条容纳不只一个诠释,因为它有含混性,但这不表示任何诠释都是同等合理和与线条同样吻合的。同样道理,人生的经验可用不同角度诠释,但这不表示所有诠释都同样有说服力,基督教学术是从信仰的角度诠释人生经验,它与那些经验是否真个吻合,也是可以用来评核基督教学术的标准之一。
   
      事实上基督教学术并非与其它学问全无共同点,在不同学科中总有一些比较技术性和科学性的层面,此外也有一些人类共同的经验,这些都是基督徒学者可接受的公共知识。例如基督徒史学家和其它史家一样要以原初材料为依据,及用合宜的历史方法去理解那些文件的初步意义;基督徒科学家一样要尊重实验数据;基督教神学教义也要与经验有起码的吻合性,假如世上全无罪案、战争,每个人都充满爱心,那基督教的罪观要在学术界受尊重将会难若登天。(甚些否定痛苦的实在性的教派,难以在学术界有影响力,或许就是因为它们的教义与最明显的经验不符吧!)所以基督教学术要在学术界占一席位,当然也要符合第二个学术游戏规则:与人类的共同经验和公共知识吻合。它的主张可能直接或简接源自信仰,但基督徒学者应尽量展现这些主张如何与我们的知识和经验吻合,甚或是众多诠释中最佳的一个。这也是“信仰寻求理解”的内涵之一。


[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9-29 00:23 , Processed in 0.05901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