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09锟斤拷29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A21. 刘军宁(寂寞君): 观念创造世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3 09:07:4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5) 观念创造世界
刘军宁(寂寞君):   


   
    发信站:天益社区(http://bbs.tecn.cn),版面:哲学
    本文链接: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261744
   
   
    观念创造世界
    上帝是用语言即观念创造了宇宙世界
    圣经开篇就说的很明白
    附录
   
    刘军宁:观念的力量
   
    中国的情形是长期贬低观念的重要性。无论从二十世纪初还是今天,都是如此。当年胡适先生 就主张要多研究问题,少研究些作为系统化观念的主义。从 1949 年以来到今天,所有教科书里都在说世界是物质决定的,不是观念决定的,长期的唯物主义教育把观念的重要性贬低到几乎等于零的程度。后来,邓小平说不争论, 尤其不能由观念构成的主义问题上进行争论。九十年代以来,很多知识分子主张:“思想淡出,学术凸现”。思想是观念的综合,是对道的追求。学术只是学学 “术”而已。在中国,没有人指责你不思想,而到处都有人说,你不学“术”。如此以来,观念的重要性始终得不到承认。 (http://www.laosafu.com/bbs/thread-204128-1-1.html)
    人是欲望的动物,也是观念的动物。人还是把欲望与观念结合起来的行动者。人要思考,而思考就离不开观念。文明之间的差异不是人与人之间欲望的差异造成的, 而主要是文明与文明之间的观念差异造成的。所以,观念非常重要。贬低观念是唯物主义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必然结果。贬低观念与思想在当前的政治和人生谋略中也 许是“合理的”。但是其长期结果对文明而言,却是灾难性的。贬低观念并不能把观念贬低掉。相反,当你贬低观念的重要性时,坏的观念就乘虚而入,恶的观念就 占上风。“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是貌似合理的选择。因为没有观念,就没有问题。问题都是依据特定的观念判断出来的。 任何一个问题都是从观念出发的,没有观念就看不出来有什么问题。没有正义观念,不正义就不是个问题,那还怎么研究社会中具体的那些“不正义”的问题。 (http://www.laosafu.com/bbs/thread-204128-1-1.html)
    中国的问题到底是什么?我们从物质观念的角度来看,我觉得中国的问题不是要试图通过观念来解决问题,而是要通过贬低观念的意义来解决中国问题,这才是中国 最大的问题 ; 不承认观念的观念问题,通过绕过观念问题仅靠唯物主义就可以解决中国问题,这是中国一直以来很大的问题。-
   
   
    第23节 生产力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1.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再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导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最后又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归结为劳动者与老板的矛盾即穷富矛盾——阶级矛盾。马克思的观点是错的。这是因为:矛盾的双方必须存在一事物或系统的内部,在内部对立统一;这就要求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必须在人类社会内部。然而,生产力是人征服自然的能力,是人与自然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的协同能力,而劳动对象如土地、矿藏却在人类社会之外。这样,具有一定非人类社会性的生产力怎能与纯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构成一对矛盾呢?
   
   
   
    2.马克思的生产力范畴是混乱的,没有明确的定义
   
   
   
    马的生产力可指生产能力、生产率、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物质财富、科技发明,还包括生产关系的含义在内。马克思关于生产力一词的含义有根本的对立的两类用法。
   
   
   
    一类用法是:生产力就是指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等东西。例如,马克思说:“组织共同家庭经济的前提是发展机器,利用自然力和许多其他的生产力,例如自来水、煤气照明、暖气装置等,以及消灭城乡之间的[对立]。没有这些条件,共同经济本身是不会成为新生产力的,它将没有任何物质基础,它将建立在纯粹的理论上面,就是说,将纯粹是一种怪想,只能导致寺院经济。”“在一切生产工具中,最强大的一种生产力是革命阶级本身。革命因素之组成为阶级,是以旧社会的怀抱中所能产生的全部生产力的存在为前提的。”“革命阶级本身”就是指无产阶级、劳动者,所以这里的生产力就是指劳动者。
   
   
   
    另一类用法是:生产力是生产的能力或水平。马克思说:“这里的问题不仅是通过协作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是创造也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且不说由于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而产生的新力量。”恩格斯对此评论道:“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溶合为总的力量,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造成‘新的力量’,这种力量和它的一个个力量的总和有本质的差别。”主张生产力是一种“物质力量”的人,反对把生产力定义为“改造自然的能力”。把生产力看成是一种物质力量是不对的,因为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和劳动者只是生产力的要素,这些要素要转化为实际的生产能力还必须经过一系列的中间过程,正如康德所说“(例如一句诗的各个个别的词)绝不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一句诗)”一样。这些要素只有在生产过程中联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物质力量。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错的
   
   
   
    马克思把结合前的生产条件(生产力要素的元功能)和结合后的生产能力(生产力系统的构功能)都称之为生产力,元功能和构功能的混淆所造成的后果是严重的。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等要素的作用就只能是生产力的元功能,不等于它们的构功能(即生产力)。
   
   
   
    从系统与功能的角度来看:生产力需要生产要素的结合,不结合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力的大小就是由生产过程中要素联合的形式来决定的,不同的联合形式产生不同的作用。生产要素发挥“元功能”的作用,它们对生产力“构功能”的作用影响要通过生产关系的结构体现出来。这样,生产力就离不开生产要素的结合关系。而生产要素的结合关系就是生产关系,因此,生产力就不能离开生产关系。既然生产力不能和生产关系分开,它们只有形成一个结合体即在生产方式中才有现实的生产;那么,生产力又怎可能与给自己力量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并把生产关系抛在身后而独自向前发展呢?从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来看,生产力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生产关系,不是像人们所比喻的那样是脚与鞋的关系、身体与衣服的关系,由一个基本适合到错位不适合、再经过调整到适合同步的过程。
   
   
   
    按照“标准的马列主义”理解,生产力是一种能力,生产工具、劳动对象、劳动者等是生产力的要素,包括所有这些要素在内、并形成综合作用结果的生产力(作为一种能力)决定生产关系,即决定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构成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并且根据“标准”理解,生产关系就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包括生产资料归谁所有、人们在劳动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如何、产品如何分配。事实上,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就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也就是人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又把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称为生产关系,所以生产关系就是生产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与物的关系。接着按照唯物史观的解释就是,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就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并且最终要被新生产力所推翻,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就是这样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根据现代系统科学原理: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物之间形成的关系结构决定着生产能力(作为生产系统对外功能体现)的大小,这样,生产力作为一种能力就不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原有的所谓的辨证关系原理就要倒过来。更重要的是根据结构和功能的同步性,功能不可能与结构分开,因而就不可能推论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由相适应(即同步)到不适应(即错位)、通过社会变革后再相适应(再同步)然后到再不适应(再错位)的循环往复、由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发展过程。
   
   
   
    事实上,生产力的变化和生产关系的变化是同步的,不存在错位的矛盾。拿“自来水、煤气照明、暖气装置等”来说,从它们被发明出来、到它们在实践中应用、然后到整个社会生产效率提高来看,好像是先有这些技术发明,然后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然后才有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的变化;但事实上,任何技术发明和创新都是在一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下产生,与该技术发明创新相配套的分工管理等生产关系也同时在人们头脑中产生。因此,任何技术发明,在灵感产生的时候也必须同时考虑与它相适应的协作管理等实际的应用,这些协作和管理的关系就是生产关系的内容。发明创新变成现实后,它还只是一部机器、一种革新方法,一种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还不是现实的生产力,只有它与生产关系结合在一起,运用到实践中时,才变成现实的生产力。随着技术成果(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由观念形态向现实形态转化,潜在的、可能的生产力也在新的生产关系的组合中形成现实的生产力。不能把技术发明创新与应用同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分开,技术发明之前旧生产力与旧生产关系同时存在,技术发明之后新生产力与新生产关系同时存在,整个变革的过程都离不开生产关系,整个变革过程是以新的技术发明为核心的新生产秩序取代旧的生产秩序的过程。
   
   
   
    有人提出生产力的要素决定生产的形式——生产关系的观点,并举古今不同的兵器决定不同的打仗方式作为例证。这也不成立,因为一谈到要素,首先必须弄清是什么整体的要素,如同兵器首先要看是什么时代这个大环境中的兵器一样,不同的时代就决定着不同时代的兵器水平,当然也决定着不同的打仗方式;其次,要素可以进入不同的形式,如果说要素决定形式,那么要素为什么不选择它要进入的特定形式而要进入不确定的多种形式里面去呢?一个要素能决定未来一定要进入的某一特定形式吗?
   
   
   
    还有人根据马克思的“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这句话证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并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关系原理进一步推论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不是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其实马克思这句话本身就不对,错就错在马克思仅仅把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产关系理解为形式。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是生产力的形式中的一部分,除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形式外,生产力不可能不需要生产工具形式,也不可能不需要劳动对象形式。既然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产关系都是生产力的形式,为什么仅仅把生产关系看作是生产力的形式、其他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就不作为生产力的形式来看待呢?所以,马克思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理解为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是错误的,更不能根据内容决定形式的原理推论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

[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9-29 01:46 , Processed in 0.05910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