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09锟斤拷29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254|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是怎么信佛的(摘录)转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14 20:55:3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作者:Chaos


转者按语:
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许多人是非常崇拜自然科学的,他们把自然科学知识视为人类的最高智慧,而且认为将来一切宇宙谜底的揭开,希望全在自然科学那里。
同样我们也可以看到许多人推崇宗教,这些人认为宗教才是真正的最高级的认识。另外一些宗教自己就认为宗教中的智慧是最高智慧。例如佛教认为佛教圣人所具有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最高的智慧,因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而“觉”就是“觉悟”,即“明白真相”的意思。
大家看到没有?佛教认为佛教圣人是明白一切真相的,即明白崇拜自然科学者所说的自然科学尚未揭开的那些宇宙的谜底的。
今天我们转来一篇极端崇拜自然科学者的自白,给大家参考,看看我们能否从中体会到一些什么?
这篇文章揭示,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是怎样的发现原来他们辛辛苦苦获得的最新物理学进展,其实是早就被宗教圣人述说过了的东西,哪里还是最新的“认识成果”呢?
文章中提到物理学的问题,对于该文作者和许多崇拜自然科学的人们来说。好象无比的前沿和高深,而对于我这样一个哲学家又是通过修行获得某种真知的人来说,都是不希奇的东西,当然也不看重它们。
对此有兴趣的朋友,请仔细阅读本篇文章。








说起来也许你不信,我曾经是一个非常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者,还在上高中的时候就对哲学方面的问题比较留心。高中的政治课老师教课很有一手,说起话 来幽默风趣,经常引导我们进行热烈的讨论,所以我的政治课成绩还不算差。而那时我可以说是非常钦佩马克思的,由衷地为辩证法所倾倒,到高三的时候甚至在一篇文章的影响下买了三大本厚厚的《资本论》回来抱着啃。你说,我算不算是个狂热的无神论者呢?那个时候的天真执着现在回想起来都不禁莞尔。

不过那时我还年轻,很容易接受新事物,并且由于我祖父的传统文化思想对我的影响颇深,所以当我进了大学以后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那时正是全国一片“气功”热潮,不由分说把本来就喜欢武侠小说的我裹了进去,除了狂热地“修炼”严新的气功外(我可是专门从北京邮购了十盒磁带呢),还参加了省气功协会组织的学习班(不好意思,协会就在我们学校,近水楼台先得月吧,嘻嘻:P)。对于气功和特异功能这些用常理无法理解、用科学理论无法解释的现象充满了好奇,那时候大家谈的最多的恐怕就是严新、张香玉和张宝胜了。那个时候我想,大概“灵魂”、“特异功能”这些东西确实存在,只是目前的科学理论还没有办法揭示出里面的奥妙,但总有一天是可以解释的。

在随后的几年里,当我接触了一系列新的思潮和文化著作后,却终于从一个坚定的唯物主义者变成了一个彻底的唯“心”主义者。而其中有三本书的影响至关重要,可以说正是这三本书改变了我一生!

第一本书并不是什么只谈大道理的论述文,而是一本纪实文学,是由冯精致写的《易侠——张延生》。主要写的是北京的张延生是如何通过自学逐渐掌握了运用易经六十四卦进行预测的方法,并由此接触和修炼了一些道家功法,最后对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文化和玄学内容做了一番阐述和发挥。

这本书立刻就把我迷住了,从此以后我就对阴阳五行和易经学说留上了心,买了不少这方面的书,跟着就受到柯云路的《大气功师》的影响,狂妄地以为一 门崭新的学科——人体宇宙学从此在眼前展开。于是跟着时代的潮流学上了严新的气功(只可惜半点效果也无,大约是自己资质太差吧),又自己买了不少书来学占卜。你别笑话,我们可不认为那是简单的占卜,给它起了个现代味的名字叫做“上古预测学”。:)随后就顺理成章地迷上了中医。说来你或许不相信我迷恋中医到了什么样的程度:我几乎把整个中医专业的全部教材都买齐了,又买了不少古文专著来看,我可以随口就报出身上什么地方有什么穴位,十四经络背得滚瓜烂熟,甚至差点把《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篇抄下来(因为买不到),最后到大二的时候几乎准备转学到中医学院去了。

当然还是被我爸妈劝住了。

那个时候我自己的世界观还没有成型,所以也就无所谓自己是信奉的什么主义,只是因为怀着青年人特有的好奇心理,对一切新生事物总是喜欢追根究底。所以那时我对一切无法解释的现象——占卜、风水、飞碟、特异功能、百慕大等等都有着强烈的兴趣,为此花在买书上的钱绝对不在小数。因为那时我“坚信”:在所有这些不能解释的新事物面前,现代科学一定会有一个重大的飞跃。凡有禁忌,必含真理嘛。至于这些东西该怎么解释,我倒觉得不妨还是本着辩证唯物主义实事求是的原则,该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到了大三的时候,我在图书馆无意中看了一本美国佬写的书,结果这本书使我明白了,我这辈子最适合干的工作是什么了,随后我所接触的一系列书籍却使我彻底地放弃了唯物论。

第二本影响我一生的书,是美国人F·卡普拉写的《现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又名《物理学之道》)。读了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在现代科学的最前沿——高能物理学所发展的最新的有关我们这个世界的理论竟然与古老的东方宗教所揭示出来的哲理有着如此紧密的联系!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物理学家和哲学家广泛地讨论了由现代物理学所引起的这些变化,但是人们很难认清这一点。它几乎总是朝着这样一个方向,即趋向一种与东方神秘主义所持观点非常相似的世界观。现代物理学的概念与东方宗教哲学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具有惊人的平行之处。F·卡普拉在书的开始就指出,“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探索现代物理学的概念与东方的哲学和宗教传统中的基本思想之间的联系。我们将会看到,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基础——量子理论与相对论——迫使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与印度教、佛教或道教信徒观察世界的方式极为相似,最近的努力是要把这两种理论结合起来去描述亚原子粒子的相互作用性质,当我们考察这一点时将会碰到许多叙述,几乎无法区别它们究竟是物理学家还是东方神秘主义者说的。”

在随后的论述中作者将量子理论与印度教、佛教、中国思想、道家与禅宗进行了逐一对比,最后这样结论——“现代物理学的主要理论所导致的世界观与东方神秘主义有着内在的统一和完美的协调。……我们可以看到,现代物理学家与东方神秘主义者的方法似乎是完全不相干的,实际上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因而它们对世界的描述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这是不足为奇的。而一旦承认这种相似性,就会引起一系列的问题。难道现代科学及其所有的复杂仪器只是重新发现了几千年前便为东方圣贤所知道的古代智慧吗?物理学家难道应该放弃科学方法而去沉思?在科学和神秘主义之间能否互相影响,甚至合成在一起呢?”

这本书可以说是把我的心紧紧地抓住了,在我的眼前顿时展开了一片广阔的天地。那个时候我终于知道,自己这辈子最适合的理想是什么了。

从那以后,我就对物理学着了迷。

我终于发现自己这辈子应该做个物理学家,应该用物理学的知识来探索和揭示那些种种不能解释的现象——气功、特异功能、道家与佛教、易经预测、飞碟和外星人等等。那该是多么有意思而又让人心动的事业啊。于是我开始如饥似渴地翻阅资料,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便利条件,读完了爱因斯坦和尼耳斯·波尔的传记,又借来历届诺贝尔物理学奖与化学奖获得者的生平简介看了一遍,终于对整个物理学的发展史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其间在一本《大学科学》上的科普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那篇文章在谈到对我们这个世界的认识的时候特别提到了科学史上的一场著名争论——爱因斯坦和波尔之间关于量子理论是否完备的论战。这场争论持续了二十年,却谁也没说服谁,但在两颗科学巨星相继陨落之后出现了实质性的也是戏剧性的进展(这在我毕业后所出的《第一推动丛书》中有十分详细的描述)。关于这场争论以及后来实验得出的结论和它所带给我的思想上的震动,我将在后面详细地叙述。这里我先说说大学时代是怎么想的。

自从迷上了物理学以后,我就开始探索改变自己的人生道路的可能性。那时我已经不可能再考虑转学了,重上一次大学未免异想天开,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考研究生来实现。但是你可以想象,一个从来没有学过量子力学的电子系学生想考理论物理的研究生该有多么难,那几乎也可以算是异想天开了,但我却仍然执着地为自己的梦想寻找机会。我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看书,因为学物理必须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而在工科院校是不可能学那么多东西的,于是我设法买齐了北京大学数学系的全部教材并开始了自学,又按照武汉大学物理系的教材列表逐步设法弄全了整套教材。为了买那些书,我几乎跑遍了武汉的大小书店,也差不多花掉了上千元的钱。

在此期间,我无意中接触了一门崭新的学科——混沌动力学,并由衷地为其所揭示的秘密所倾倒。这门学科告诉人们,即使是如同牛顿所想象的那样,我们这个世界是机械的和精确的世界,按照线形的方程,最终还是会出现无法预测的结果,也就是说某些方面的信息我们本质上是不可预测的!而且这种不可预测性是大自然的内在性质,并非观察手段的不足,当然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个结果对于大名鼎鼎的数学家拉普拉斯来说恐怕是致命的,拉氏老先生曾经公开宣称:只要他知道了宇宙的所有初始条件,他就能计算出整个宇宙的未来!不知道他老先生看到这个结果会不会当场昏过去。:Q

正是因此,我把自己的英文名字取为:Chaos (Chaos的中文意思是混沌,指宇宙未形成前的情形——编者)

终于在大四的时候,我找到了机会。虽然父母都鼓动我考研究生,但我对继续考电子的研究生实在没兴趣,也实在不想为了一张文凭去读那个劳什子的研究生,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开始在众多的大专院校中寻找目标。居然还真让我找着了——中国科技大学的原子核物理研究生考试范围是电子类的!!!这可真是个好消息。于是我不顾一切地拒绝了父母的建议,毅然报考了这门专业(我是不是太傻?)那时我已经自学完了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正在自学实变函数和泛函分析(自学的意外收获是我在学校的在校生中的高等数学水平成了最好的之一了:Q),由于要准备考研,只好忍痛放弃,把全部精力集中到复习上来。只可惜最终考试虽然总分够了线,却因为英语上失分太多而痛失机会。

最终,我没能圆自己的梦。

但梦想却一直存在,始终没有消逝。那个时候实际上在我的心目中唯物主义无神论的观念已经十分淡薄,但还没有彻底消亡,虽然那时我坚信“灵魂”是一定存在的,但我认为这和辩证唯物主义并不冲突,也许灵魂的世界也是一个物质的世界,只是我们看不到罢了——看不到的东西,难道就不存在么?直至我毕业之后接触了《第一推动丛书》后,才有了彻底的变化。而最大的变化,就是世界观的变化。也就是我为什么信佛的根本原因。

这里不能不提到量子理论的发展过程。量子概念最早起源于1900年,由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研究黑体辐射时为了避免出现理论上的“紫外灾难”,不得不假设能量是以不连续的方式存在。随后在1905年爱因斯坦成功地运用该理论解释了光电效应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奖。1913年丹麦科学家尼尔斯·波尔创立了最早的量子理论雏形并提出了互补原理,用来说明微观世界的图象和我们的经典世界是多么地不同。后来的几十年中,在波尔的领导下,大批物理学家聚集在丹麦的哥本哈根,共同创造了量子理论最光辉灿烂的成就。

按照波尔的观点,关于宏观和微观、整体和部分之间关系的传统观念被根本地改变了。即不确定性和模糊性是量子世界所固有的,而不仅是我们对于它的不完全感知的结果。因此,海森堡推演出了著名的不等式,即世人皆知的测不准原理。根据互补性原理,在量子世界中,观察者,即人的主观行为或称精神因素成了不可避免的作用者之一,换句话说,当我们观察微观世界时,我们将无法像观测宏观世界那样把观测者的影响排除在外!

这个结论推广到哲学意义时就变得很严重了,它意味着这个物理世界的“客观实在性”开始变得模糊起来,人的精神,或称自由意志的地位开始变得重要起来。

然而爱因斯坦却对这一结果深表不安。虽然正是他本人发展了量子概念(如果把波尔称为量子理论的开山祖师,那么普朗克就是鼻祖,而爱因斯坦则可说是量子理论的唯一教父),但他却坚信,量子理论之所以会得出如此结论是因为一些尚未观测到的因素在起作用,也就是所谓的隐变量,一旦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实验仪器的完善,终究会揭示这些隐变量的,从而将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完美地统一在一个精确的理论中。“无论如何,我决不相信上帝会掷骰子!”

爱因斯坦深信,一个具有熟悉因果关系的经典世界,最终将处在量子疯人院的底下。他力图构建种种思想实验,以检验这种想法,其中最精细的一个是他在1935年与B·波多尔斯基及N·罗孙合写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也就是闻名物理学界的EPR悖论!

这个悖论是这样描述的:假设一个单一的稳定粒子炸裂成两个相等的碎片AB,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显然不准我们同时知道AB的位置与动量。然而由于作用与反作用定律(即动量守恒),对B动量的一次测量可以用来导出A的动量。同理,根据对称性,A离开爆炸点运动的距离等于B运动的距离,所以,B的位置测量揭示了A的位置。

B处的观察者是自由的,他可以随时想对B做测量,既可以是位置,也可以是动量。然而问题的关键是,如果AB已经分开飞过非常长的路程(比如十万光年),那么人们就不愿假设对B的一次测量能够影响A。至少A不可能即时地直接受到影响,因为按照狭义相对论,物理信号或影响不可能运动得比光还快,至少在光穿过AB之间的时间之内,A就不可能知道对B实行了一次测量。也就是说,不可能出现一种超距的作用。爱因斯坦发现,对远离粒子中的每一个粒子作表观独立的测量,所给出的结果竟同谋合作得是如此充分,真叫人无法接受这种关于同谋粒子的想法。他将它嘲讽为“幽灵式的超距作用”。他要求客观实在定域在每一个粒子上,但是按照量子理论,这种作用却似乎俨然存在。

事实上可以这样来看待这个思想实验。按照爱因斯坦的观点,有两点是不容置疑的,即光速的不变性和客观实在性。光速的不变性就是说光速是不可逾越的,没有什么比光子运动得更快;而客观实在性则意味着外部世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就在“那里”存在着。

毫无疑问爱因斯坦的观点及其典型的唯物论思想,也是绝大多数物理学家们所持有的观点,因为它毕竟和我们所观察到的经典世界是相符的。然而量子理论所得到的结论是如此的离经叛道以至于经典物理学家们对它是又爱又恨。可惜的是在当时实验仪器还无法对这一争论作出判别,直到半个世纪以后,才有了进展。

1965年,日内瓦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约翰·贝尔研究了二粒子量子体系并证明了一个强有力的数学定理。简单地说就是——假设爱因斯坦基本上正确,量子行为真的是底层的混沌经典作用力的产物;又按照相对论原则,假设超光速信号是禁止的。那就可以说:第一个假设通常就是指“实在性”,因为它断言量子物体在任何时候以及在确定的意义上确实具有所有动力学属性;第二个假设称为“定域性”假设,或有时称为“可分性”假设。因为当物体在空间分离(即不在同一地方)时,它禁止它们之间有即时的物理影响相互作用。

在“定域实在性”的双重假设下,进一步假设逻辑推理的常规原则不是建立在量子不确定性基石上的,贝尔对于二粒子同时被测量时其结果的可能关联程度建立了一个严格限制。作为定量的数学描述,贝尔得出了一个不等式,即如果爱因斯坦正确,那么不等式成立!可是按照波尔的观点,量子力学预言:在某些环境中,合作的程度会超过贝尔的极限,即量子力学的常规观点要求在分离系统之间合作(或共谋)的程度超过任何“定域实在性”理论中的逻辑许可程度。这样 ,贝尔定理开辟了对量子力学的基础作出直接检验的通途,可以在爱因斯坦的关于定域实在世界的思想与波尔的关于充满亚原子共谋性的某种幽灵式世界的概念之间作出判决。

为了检验贝尔不等式,前后做了不少实验来判别,最后结果表明,前后11个实验只有2个证明不等式成立,其余9个则符合量子力学的预言——不成立,而且即使是那两个实验也是在早期实验仪器不够精确的情况下做的。这就在事实上证明了量子力学的胜利。其中最激动人心的实验出现在1982年,由法国人阿莱恩·阿斯派克特(AlainAspect)完成了一个最能直接作出判决的钙原子实验。实验结果清楚地表明,爱因斯坦的“定域实在性”假设二者必定有一个是错误的!

量子力学问世以前,大多数西方科学家(当然也包括马克思,虽然他并不是一个科学家)认为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独立存在的,就是说,它是由物体(如桌子、椅子、行星、原子)组成的。这些物体就“在那里存在着”,不管我们观察它们与否。按照这种哲学,宇宙就是这种独立存在的物体的集合,它们合在一起就构成了事物的整体。当然必须承认,我们对物体所做的任何观察,都涉及到某种跟它的相互作用,这意味着它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一种干扰。然而这种干扰被看成只不过是对于已是一种具体的和非常确定的存在的事物进行的一种偶然的微扰。实际上对于测量某事物所产生的干扰,原则上可以被弄得任意小,而且在任何情况中都能计及其完全细节,以至测量之后,我们可以准确地推导出被观察的物体所发生的一切。如果这是事物的真实状态,我们就应毫不犹豫地说,在我们对物体的观察之前和以后,物体实际具有一组完全的动力学属性(如位置、动量和能量)。于是原子和电子只不过是一些“小东西”,它们与“大东西”的差别仅在于尺度的不同,在别的方面,其实在性地位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这个关于世界的图象是令人信服的,因为它是最容易符合我们对于自然常识的理解的图象。爱因斯坦称它为“客观实在”,因为外部事物的实在性地位并不依赖于一个有意识的个体的观察。同样马克思也因此而发展出了至今还在影响大多数人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但是恰恰就是这个关于实在的常识观念,波尔运用哥本哈根解释的哲学向它提出了挑战。

关于这个实验结果的解释,目前有几种主要的流派,对于哥本哈根学派的拥护者来说,问题再简单不过了,只需放弃“定域实在性”假设中的“实在性”,就可以很容易地解决问题,同时它所带来的一个极富挑战性的观点即是有关精神与意识的本性,以及它们与物质的关系等该如何认识,而这一领域恰恰是哲学斗争最激烈的地方。可以说量子力学发展到今天,终于在这一领域开辟了为哲学观点提供实验性判据的新天地。另一个主要流派则主张放弃“定域性”假设,主张存在超光速的即时作用,并发展出一套隐变量的理论。然而放弃定域性的假设将带来一些无法克服的理论困难,首先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理论将立即面临崩溃的危险,因为全部相对论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上的。此外,一个更恼人的结论是信号有能力返回到过去,这会给形形色色的因果佯谬开辟通途。还有一个流派则异想天开地发明一个多宇宙解释,即每做一次观察,宇宙就分裂为两个,每个各自执行一种结果。当然这种理论也没有多少人赞同。

当我在了解了这些之后,在我思想深处的震撼可以说是无法言喻的。最终我还是决定抛弃,并且是彻底地抛弃了唯物论。

......


关于我为什么会信佛,其实一句话说白了就是——因为现代物理学的实验直接证明了微观领域里唯物论的不适用并基本印证了东方古典宗教的理论基础,本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精神,我最终信仰了佛教。







中华思想家世界联盟
宣昶玮

宣昶玮文章:http://mj.thinkersoftware.com/forum/thread.php?fid=28
http://blog.sina.com.cn/u/1251009537
http://blog.sina.com.cn/gmddcjz




UID43425 ??1008 ??5 ??2416 ????438 ?? ????2006-6-22 ????2010-2-14 查看详细资料

编辑 引用 评分 回复 TOP

2#
发表于 2010-2-14 23:23:45 | 只看该作者
谢谢宣先生分享。

用新加坡式的眼光来看,首先要赞这位“混乱”先生说话实在。不只说话实在,思维也比较实在,不是为了难以拿上台面的私心、私利而把信仰问题贱价处理,这是好的。

然而他的毛病在于小节不“混乱”,原则却混乱了。
他实在地分享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其实就是一句话:现代物理学漏洞百出,输给了佛教理论。这未免太偏激了。很有点饥不择食寒不择衣。他没有讲讲微观领域或者其他物理研究领域是怎样适用佛教理论的,很让人怀疑他懂几分佛典。

什么理论是完美的?这种片面和偏激的心态不好,本质上和八卦明星的绯闻、瑕疵没什么两样。有点低级。
3#
发表于 2010-2-15 13:01:42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我看不像“见证”,而像“炒作”。
很简单,对于一个成年人,何况他还自我彪炳多么有探求真理的精神——不会因为美玉微疵而“在我思想深处的震撼可以说是无法言喻的。最终我还是决定抛弃,并且是彻底地抛弃了唯物论。”
什么“无法言喻”“彻底地抛弃”,这么煽情的话根本不合逻辑。假的。

而且老老实实说,一个人对物理学的流派不可能面面俱到地深入了解。换个角度说,如果对其中之一能够达到专业水准,根本没有必要夹着尾巴流落佛门禅寺,或者去酸着脸子扮假清高。
估计作者不是女士,就直说了。
4#
发表于 2010-2-16 08:13:30 | 只看该作者
条条大道通罗马。科学、佛学、哲学、道学……都是直通真理的彼岸不同路径,没有必要厚此薄彼。
5#
发表于 2010-2-16 16:48:28 | 只看该作者
楼上说得衷肯。有本事打开“市场”应该靠自己的实力,而不是诋毁对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9-29 03:05 , Processed in 0.06798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