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09锟斤拷29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0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A29. 醉解阑舟: 康德“不可知论”的批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13 09:2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46) 醉解阑舟: 康德“不可知论”的批判
   
   
    发信站:天益社区(http://bbs.tecn.cn),版面:哲学
    本文链接: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231501
   
   
    很早就想写一篇关于康德不可知论的文章,但是不可知论就像是物的影子,让人难以把握住。后来我突然认识到,人类在进化中早已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康德的问题,因此康德的“不可知论”不再是一个问题,而只是错误地理解了自然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方式。
   
    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有几段文字可以体现他的“不可知论”的思想:
   
    唯心主义在于主张除了能思的存在体之外没有别的东西,我们以为是在直观里所感知的其他东西都不过是在能思的存在体之内的表象,实际上在外界没有任何对象同它相对应。而相反,我说:作为我们的感官对象而存在于我们之外的物是已有的,只是这些物本身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们一点也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它们的现象,也就是当它们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在我们之内所产生的表象。因此无论如何,我承认在我们之外有物体存在,也就是说,有这样的一些物存在,这些物本身可能是什么样子我们固然完全不知道,但是由于它们的影响作用于我们的感性而得到的表象使我们知道它们,我们把这些东西称之为“物体”,这个名称所指的虽然仅仅是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的现象,然而无论如何,它意味着实在的对象的存在。能够把这个叫做唯心主义吗?恰恰与此相反。
      外物的很多属性并不属于自在之物本身,而仅仅属于自在之物的现象,这些属性在我们的表象之外没有单独的存在性;这样说并无损于外物的实际存在性:在洛克的时代很久以前,特别自洛克以来,一般来说,这已经是人们早已接受和同意的事了。在这些属性里边有热度、颜色、气味等等。那么,如果我除了这些东西以外,由于一些重要的原因,把物体的某他一些性质,也就是人们称之为第一性的质的东西,如广延、地位,以及总的来说,把空间和属于空间的一切东西(不可灭性或物质性、形,等等)也放在现象之列,人们也找不出任何理由去加以否认的;而且,既然对于那些不愿意把颜色当做客体本身的属性而仅仅把它当做属于视觉作为它的变化的人,不能称之为唯心主又者,那么同样也不能仅仅由于我认为还要多的,甚至凡是做成一个物体的直观的属性都仅仅属于这个物体的现象,而指我的学说称之为唯心主义。
      提供了现象的物,它的存在性并不因此就象在直正唯心主义里都样消灭了,而仅仅是说,这个物是我们通过感官所决不能按照它本身那样来认识的。
      这就是康德“只能认识现象,不能认识物自身”的不可知论。康德把世界分为自在世界和现象界,并认为我们只能认识现象,对于自在世界,我们虽然知道自在世界的存在,但是我们不能像对待表象世界(现象界)一样认识自在世界,形成对于它的任何认识,我们的认识对象是现象,物自身不能成为我们认识的对象。
   
    下面是对康德“不可知论”的理解:
   
    一、从认识的要素来看
   
    先看一个例子:有个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这头大象的重量,众人无法找到能够给大象秤重的秤。曹操有个最小的儿子叫操冲说他有办法能够秤出大象的重量,曹冲叫人把大象拉到河边的一条船上,在船的吃水处做好记号,然后,叫人把大象牵走,再把石块装上船,当船吃水到记号时,把石头拿下来秤一下石头的重量,石头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这样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
   
    在“操冲秤象”的例子中包含着认识的四个要素:认识的对象——大象;认识的主体——人;认识的过程(方法)——上面的例子;认识的结果——大象的重量。对于一个认识对象,认识的主体(人)只要是通过一定的认识过程,采取适当的方法,利用一定的条件,就会获得一定的认识结果。如果人们还没有去认识一个事物,或者还不具备认识事物的条件,或者还未找到认识事物的方法,我们就还没有认识这个事物,但是并不表明这个事物是不可知的,而只是说我们还未认识它,所以“世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知的事物”。但是康德的问题与此不同,在四个认识的要素中,我们并不是不具备认识的条件和方法或者还没有去进行认识从而还没有获得对事物的认识。康德的问题是:我们之所以不能获得认识,是因为没有认识的对象,物自体不是认识的对象,所以我们不能对它产生认识。
   
    康德之所以提出物自体不是认识的对象,源于康德对世界的划分。康德有两个世界:自在世界和现象界。在人还没有存在之前就有一个客观的世界,这个世界是一个自在世界,它是由物自体组成;在人出现后,先验自我利用自己的先天形式加工了来自物自体的材料形成了一个新的世界,这就是现象世界。在人出现之前有一个自在世界,在人出现以后有两个世界,自在世界和表象世界。认识的对象只能是表象世界中的“物体”,而不能是自在世界中的“物自体”。这就是康德不可知论的根源,要认识康德的不可知论就要认识康德的两个世界的理论。
   
    二、是否存在着两个世界
   
    康德的“不可知论”给人类出了一道难题,对于这一难题,后人采取不同的态度。⑴承认两个世界的存在,同意人类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人类只能认识表象世界,不能认识自在世界,安心于不可知论;⑵否定自在世界的存在,认为只有一个世界就是表象世界,不存在一个不可知的自在世界,这样康德和休谟的问题就不存在了。如马赫的要素一元论,罗素的物体就是感觉材料的系列,詹姆士的彻底经验主义一元论等;⑶认为表象世界就是自在世界,世界是透明的,不存在不可知的问题,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知的事物,这是常识的看法。这三种观点虽然相互对立,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它们都认为表象世界(常识把它理解为自在世界)是可知的,对于这个世界我们人类有能力进行认识。因此要批驳康德的不可知论就必须驳倒两个世界的理论,因为我们只能认识一个世界,如果真的存在两个世界,肯定有一个不可知的世界存在。
   
    但是柏拉图并不这样认为,柏拉图承认存在两个世界,但是它认为这两个世界都是可以认识的。柏拉图著名的洞穴譬喻:有一群囚犯世代居住在洞穴里,他们的手脚都被捆绑起来,身体也无法转身,只能直视着前方。他们的面前是洞壁,身后有一堆火把。在火把与囚犯之间,有人举着各种器物走过,火光将器物投影在囚犯面对的洞壁上,形成了变动的影像。由于这群囚犯长期看着这些影像,便以为影像就是真实的事物。如果有一个囚犯挣脱了枷锁,当他回头看到火光,虽然一时会刺眼眩目,等他适应后就知道器物比影像更真实。当他走出了洞口,第一次感受太阳的耀眼光芒,第一次看到了太阳下的真实事物。为了帮助其他囚犯,他选择了返回洞穴,想要解开囚犯们的枷锁,告诉他们那些影像其实只是虚幻的事物,并向他们指明光明的道路。这些囚犯已经习惯了洞穴的生活,习惯了以影像为真实的事物,不相信他的话,反而嘲笑他甚至想要杀了他。在柏拉图看来,真实的世界是理念世界,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理念世界的影子,两个世界都是可知的。
   
    洛克和贝克莱也相信有两个世界的存在:洛克的实在世界和观念世界;贝克莱的观念世界(自然界)和精神实体世界。洛克和贝克莱的思想中都有不可知论的思想,洛克认为物体的第二性质就是一种不可知的东西;贝克莱认为对于精神实体我们只能体会,不能形成认识。
   
    那么是否存在两个世界?如果真的存在两个世界,我们是否只能接受“不可知论”这一人类难以接受的现实。
   
    常识和唯物主义者不认为世界在人类产生之前和之后有什么不同,它认为人类之前和之后的世界是同一个世界,没有区别,因此对于常识就只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中的事物一定是我们的认识对象,因此“没有不可知事物,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对于常识来说,不可知论是不可理解的。
   
    如果我们相信科学,我们就只能坚持存在两个世界:感觉世界和实在世界。下面我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如果现在是一个晴朗的天气,我们一抬头就会看到天空中的太阳,它正在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但是自然科学告诉我们,现在的太阳的光线才就在我们抬头看的时候才刚刚发出,还没有到达我们的眼球,只有等到八分钟之后,现在的太阳的光线才会到达我们的眼睛,因此我们看到的太阳不会是现在的太阳。因此在同一时刻存在着两个太阳:一个是我们抬头看到的太阳,一个是它的光线刚刚发出,我们现在看不到的太阳,也就是感觉中的太阳和实在的太阳。而且按照科学家的观点,实在的太阳我们永远看不到,我们看到的永远是感觉中的太阳。当哲学家问道,感觉中的太阳我们知道是什么样子,但是实在的太阳我们永远看不到,我们人类有能力知道它是什么样子吗?这就是康德提出的问题,也就是物自身不可知的问题,因为它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
   
    三、一个“物”如何才能成为认识的对象
   
    对于一个瞎子,颜色就不能成为它认识的对象,尽管我们告诉他赤红黄绿蓝等颜色的存在,但是他永远不能知道颜色是什么样子,因为他不能看到颜色;对于一个聋子,他永远不知道声音是什么,尽管我们通过其它途径让他明白有一个声音的世界,但是他永远不会知道这个世界,因为声音不会成为他的认识对象。因此一个东西要想成为我们认识的对象,就必须进入人的感性直观的世界:视觉世界、听觉世界、触觉世界等。但是物自体不在感性直观世界中,所以物自体就不是认识的对象。物自体存在于先验世界中,他不是认识的对象;只有经验世界中的“物体”才是认识的对象。物自体是先验世界中的“物”,我们无法象经验世界中的“物体”那样来认识它,正如康德所说的,它只是思维的存在体。对于它,我们只能“道可道,非常道”,如果存在认识,也不会是经验世界中的认识,只能是另一种不同于经验世界的认识。
   
    四、康德对世界的错误理解
   
    我承认存在着两个世界:先验世界和经验世界。先验世界是一个自在世界,在人类之前就存在的世界,它不同于经验世界;我们生活在一个经验世界之中,但是经验世界不是一个自在世界,正如胡塞尔所说,它是一个“人化”了的世界,是先验自我把先验世界表象化后而生成的世界。也就是说在人类之前的世界和人类生活在其中的世界是不同的。我同意康德对先验世界的理解,但是我不同意康德对经验世界的说法,康德把经验世界等同于现象世界,而在现象世界之后还有一个自在世界,把生活世界两重化了,导致了不可知论。


[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9-29 01:54 , Processed in 0.06518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