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09锟斤拷29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89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A69. 叶秀山:作为精神家园的哲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10 21:59: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25) 叶秀山:作为精神家园的哲学
   
   
    发信站:天益社区(http://bbs.tecn.cn),版面:哲学
    本文链接: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293531
   
   叶秀山:作为精神家园的哲学
   
    (天火 转)

    (一)
   
    2007-07-13 11:39:12   来自: 博学近思
   
       哲学好像什么用也没有,既不管吃又不管穿,为什么从古到今有这么多人费脑子去研究这门学问呢?我今天主要就是结合着哲学的历史发展,特别是哲学在近现代的发展,向大家介绍一下哲学怎么会成为一门学问、我们研究哲学的都做了些什么工作,实际上也是为我们哲学鼓吹鼓吹。有一点要说明,我本人主要是研究欧洲大陆哲学的。在西方哲学史上近代早期就有所谓英国经验派跟大陆理性派的区别,前者属于分析哲学的系统,曾大力反对形而上学,后者虽然也批判传统形而上学,但角度不同,我们觉得更加形而上一点。
      
      
       中国传统上没有哲学这门学问,哲学是从西方传来的,最早的根源在希腊。欧洲作为一个整体来说,它的智慧的摇篮在希腊。希腊给哲学奠定了什么基础?有哪些问题值得我们讨论、思考呢?一直到现在也没有现成的答案。按我的体会,古希腊人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跟我们生活有关系的,就是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想法:你不仅要过这个生活,而且要理解、要懂得这个生活。它的意思就是:不可理解的生活是没有意义的。希腊人也觉得眼前的这些生活,当然都得应付。人总得去谋生吧,比如苏格拉底就是敲石头、凿石像的。但是生活的意义不在此,只有理解了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生活。什么叫“理解了的生活”?古希腊人作了一大篇文章。他们的问题是:对于你看到的、你感觉出来的这个世界,你天天过的这个生活,怎么去理解呢?你得证明它!Demonstration!能够证明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否则,你光是感觉到了,这还不行。
      
      
       古希腊人这个思路还挺有意思的,也有人批评他们是有闲阶级,吃饱喝足了,闲着没事儿,“悠闲出智慧”。我向你们介绍,这个思路最典型的表现即芝诺的悖论,而最有名的例子就是神话里的大力士阿克力斯跟乌龟赛跑,他永远追不上那乌龟。最简单的例子是“飞矢不动”,一根飞着的箭,它实际没动。运动本来是最简单、最平常的现象,天天在动,但是芝诺提出这个悖论之后,许多聪明人为此大伤脑筋。(笑声)芝诺这个悖论隐含着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说,运动、变化,你只是感觉到了,还不行,你得证明它动。可是要证明它在动,还真不容易。芝诺指出来它在“理论”上,动不起来。就是说,证明不了。那根矢从A到B,这段距离可以无限地分割,这箭怎么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走完无限的点呢?学科学的同学很容易理解,无论多小的距离你都可以无限分割,点是无限的。那么矢要从A到B,必须得A1,A2,A3,A4,A5,A6,一直到An,这个An是无限,它怎么从A到B呢?证明不了。这是一个永恒的问题,到现在都不敢说已经解决了。
      
      
       什么叫证明?证明的模式就是推理的模式,是根据当年在希腊最流行的(欧几里得)几何,就是平面几何来的。譬如说,几何学中最简单的“两条平行直线永不相交”,这一眼就看得出,但即使是这样简单的道理,或者你日常见惯了的现象,你也需要证明,不证明就没有意义。哲学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给我们的启示就是:你感觉到了的东西未必是真理,真理需要证明。因此在古希腊哲学里最严格的思想就是证明论,就是推论。这个推论是一种必然性,它是一定的,不是随随便便想出来的。所以在古希腊,感觉的世界跟理性的世界是划分开来的,古希腊人就有句名言:“不可见的世界要高于可见的世界。”就是说,理性的世界高于感性的世界,我们必须得生活,但是我们感觉到的世界必须用理性来证明。这样一个思路一直贯穿到现在,也还没有跳出这怪圈,因此我们就说,人的生活要有意义,只有在理性世界里得到证明以后,才能够安身立命。感觉世界、大千世界,说得严重点都是过眼云烟,只有理性才是永恒的。我们在理性的世界里得到证明了,才真正心安理得。我讲的哲学作为精神家园,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古希腊人还有个非常严格的思想,非常明确,别的民族不那么明确,就是:人都是要死的。人死了就感觉不到了,所以有意义的只能是那个理性的、推论的世界,因为那在人死了之后还有用,你只有把精神寄托在那里才能得到安逸,才觉得可靠。这是他们的一个哲学性的追求,一直延续到近现代。哲学是靠这个思路发展起来的。
      
      
       哲学研究什么?研究绝对,研究无限。好多年前有位科学家批评我们搞哲学的研究无限,说那是想象出来的。“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从1、2、3……一直想到没头,就叫无限。很多学问都离不开想象,没有想象力就没有科学的发展,但是哲学中研究的“无限”,恰恰不是想象出来的,这个“无限”是论证出来的,它不可能光靠想象。古希腊人就做这个论证的工作,中古的人也在论证,当然他们是论证上帝是存在的、上帝是无限的。基督教本身是一种宗教,希伯来宗教文化中原本不需要理论概念的推论证明,它是一种信仰。但是希伯来文化要占领欧洲,打得不亦乐乎,除了实际的政权上、政治上的争斗以外,思想上也在打,最后希伯来文化跟希腊文化磨合,也接受了古希腊的这套思路,觉得要使我这上帝有意义、对人的生活起作用,只有把他证明了,推论出来必须要有这么个上帝存在,才算踏实了。“神”至善、至美、至真,是全能的、无限的。当然上帝也有人格性的形象,还有基督耶稣,但是这个上帝的存在不是想象出来的,而是推论出来的。因此中古时期的大哲学家像奥古斯丁、阿奎那,几代人的聪明才智,都在证明、论证上帝的存在。一直到近代,斯宾诺莎还在做。他的《伦理学》,写得跟几何课本一样,第一条是公理,然后一步一步推论,推到最后是证毕。后来的康德、黑格尔,上帝为理性,也是要论证,最后也用这种方式证毕。这个方式就是古希腊传下来的。斯宾诺莎还给人一个启示:可以证明的东西未必是可以明证的东西。什么叫明证?就是证据(evidence)。比如说昨天出了车祸,咱们实在没法推论出昨天一定要出车祸,所以只好拿出证据来。有目击者(witness)作为证人,说有这么一件事,这是明证。但是上帝不能这么明证,《圣经》里说上帝在那个山上,摩西看到一道白光,那还不行的,别人没看见,你也拿不出上帝来。经过众多哲学家们的思考,到斯宾诺莎就跟你讲,只有神、上帝是可以证明的,但是不能证实。这个很厉害啊!
      
      
       这个思路一直下来,我们就讲到最有意思的一个人,我们研究哲学史特别感兴趣的,而且我们劝做哲学的人要好好念他的书的,就是康德。康德是承前启后的大哲学家,他的哲学也是要证明,有推论、论证,同时他对哲学有一个很大的冲击,引进了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新的概念——自由(freedom)。在古希腊,自由这个观念不突出。这个自由,也是推论出来的,不是凭想象或者感觉出来的,也不是随心所欲的那种自由。康德开拓了另外一个世界。从古希腊以来的思路是:一切有意义的生活都是要证明的。大家都是有感觉的、活生生的人,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有意义,我们要替这个生活找到它的根据来,证明它,使生活合理,能够证明的唯一的工具就是逻辑(logic)。逻辑在理性里头是唯一最纯粹的推理式的,不掺任何的想象和感觉的东西,是纯粹的形式。为什么古希腊重视逻辑的研究,跟重视几何学研究同等重要呢?就是因为它是证明的工具。没有这个逻辑,生活不会规律,不就没有意义了吗?所以逻辑在古希腊很发达。但逻辑经过了一千多年,居然还是就这么几条,没有进步——当然,这是康德那一代人的误解,现代的学者都认为逻辑自亚里士多德以后,是有进步的。为什么?因为逻辑到了纯而又纯的形式的时候,它没有内容了,它无关乎知识,这中间没有知识的积累。(待续)-
   
   
    (二)
   
    2007-07-13 11:41:14   来自: 博学近思
   
       古希腊人制造了感觉的世界和逻辑的理性的世界这两个世界,但是哲学决不可能光研究形式的东西,而置感觉的生活的世界不顾,否则哲学就很空洞,变成一种工具、技术。我们一般人都会提这样一个问题:哲学有什么用?这个问题就麻烦了。(笑声)你要问逻辑有什么用,我可以清清楚楚地告诉你,逻辑用途大得很。人说话要逻辑,当然,你不学逻辑也可以说话,但是学了逻辑,你说话说得更好,更有理、更有力量。古希腊人演说,他首先要学逻辑学、辩论术。但是哲学,它可不是一个工具。哲学不是研究无限吗?无限怎么能拿来当工具用呢?无限,就是包括了大千世界种种,包括了你的生活。如果把生活都撇出去了,专门研究形式的一面,那没有意义,跟生活脱离了。古希腊人立了规矩,必须使这个感觉世界理性化,使我们的生活合理化,但是并没有把感觉世界全都抛出去。不能说生活的合理性都在那个逻辑了,我们不还有感性的一面吗?康德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
      
      
       什么叫知识?知识离不开感觉,科学研究的都是可感的世界。古希腊的物理学就是自然科学。感觉都是习惯,都是主体的,从感觉经验得来的东西怎么会变成科学?科学怎么变成可靠?康德以前,英国人休谟说,你每天看见太阳出来,很合规律,但是你不能保证太阳明天一定出来。你有什么理由推论它一定出来?康德就说,这样一来科学不就完了?科学就成了习惯了。水到 100℃准开,现在开了,下回开不开,还得等着瞧。科学就没有可靠性了。所以,康德想出一套办法来论证科学是必然的、是一定的、是有意义的。
      
      
       他怎么论证呢?他的理论越琢磨越觉得有意思。以前我们讲得很简单,感性的材料拿理性的形式一综合,就出来科学知识了。当然我们也讲他书里写的什么空间、时间、十二个范畴,这些都是细节。细节很重要,但你要有一个取向。康德说,科学是理性的,而这个理性,就是科学,在原则上不受感性干扰,它自己立法。理性好像是一个王国(kingdom),有诸多的法律条文,感性的分子要进到我这个理性的王国,必须遵从我的法律。我这法律是不根据你来定的,我定好了在那儿,感觉材料通过我的眼睛、耳朵什么的,进来以后还要经过我的思想,你得合乎我的规则,否则你就不是我的臣民,你进不来,我也管不了你。所以,科学是管能够移民到我的科学王国来的那一批感觉材料的,进入了时间、空间,也就是进得了海关、移民局。这是当时康德自己用的这些词,并不是我们强加给他的,因为当时欧洲的法律很发达,大家都在考虑法律的问题,他也借用来。


[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9-29 01:55 , Processed in 0.054681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