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 冯友兰,黑格尔,张世英( Changyoucian): 自由与逍遥
自由与逍遥
发信站:天益社区(http://bbs.tecn.cn),版面:哲学
本文链接: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282745
发信人: sunscu (sun), 信区: Wisdom
标 题: 自由与逍遥
发信站: BBS 蓝色星空站 (Sat Sep 29 13:51:34 2007), 站内
这样一篇东西,明显不是原创,不过要说是转载,也不尽准确,那就叫它拼凑吧。
自由与逍遥
《西游记》第十七回大闹黑风山,孙悟空在登台亮相的自我介绍中,有这样一句:
“你去乾坤四海问一问,我是历代驰名第一妖“。纵观《西游记》全书,孙悟空此类
亮相之自我介绍不下二十次,但其中最具魅力者,正是此句,悟空于其中表现出的逍
遥与自由,真是羡煞人也。
纵然为悟空此种极具魅力之逍遥与自由所折服,但它始终是神话中力量超群之人物,
现实的芸芸众生中,谁能去寻到菩提老祖学得七十二般变化,谁能蹦入老君的炉中熬出
一对火眼金睛,谁又能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许对于凡人而言,那般的逍遥自由
也与《庄子》的“至人”一般,只存在于那不可及的“北冥之滨”吧。所幸的是,我们
的文化够悠够久,其中也有如你我一般的凡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找到了那般的逍遥自由。
明杨淑山就义时有诗云:“浩气返太虚,丹心照千古。平生未了事,留待后人补。”此
人当时之逍遥自由,不亚于神通广大之孙行者。
又有先贤教训说,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就来看看我等可否结出这样一张逍遥自由
之网吧。据冯友兰的说法,哲学的作用之一就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赋予人以逍遥自由。
那就来看看哲学的网吧。
一、不同的了解产生不同的意义
“一事物的意义,各人所说,可以不同。其所说不同,乃因持此种说法者,对于此事底
了解不同。其对于此事底了解不同,所以此事对于他底意义亦不同。” “人对于宇宙人生
底觉解的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底意义,亦有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在
某种程度上所有底觉解,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底某种不同底意义,即构成人所有底某种境
界。------就存在说,有一公共底世界。但因人对之有不同底觉解,所以此公共底世界,
对于各人亦有不同底意义,因此,在此公共世底界中,各个人各有一不同的境界。”“世
界是同此世界,人生是同样底人生,但其对于各个人底意义,则可有不同。------就存
在说,各个人所见底世界及其间底事物,对于个人底意义,亦不相同。”
二、不同的意义产生不同的境界
“境界有高低。此所谓高低的分别,是以到某种境界所需要底人的觉解的多少为标准。
其需要觉解多者,其境界高;其需要觉解少者,其境界低。------一个人,因其所处底
境界不同,其举止态度,表现于外者,亦不同。此不同底表现,即道家所说气象,
--一个人其所处底境界不同,其心理状态亦不同。此不同底心理状态,即普通所谓怀抱,
胸襟或胸怀。”
“一个人的境界,常有变化。其境界不变者,只有圣贤与下愚。”
“自然境界及功利境界是黑格尔所谓自然的产物。道德境界及天地境界是黑格尔所谓精
神的创造。自然的产物是人不必努力,而即可得到底。精神的创造,则必待人之努力,而
后可以有之。”
“天地境界中的人,了解与社会的全外,还有宇宙的全,------他知人不但是社会的
全的一部分,而并且是宇宙的全的一部分。------人不但应在社会中,堂堂正正地做一
个人,亦应在宇宙中,堂堂正正地做一个人。”
“能知天者,不但他所行底事对于他另有新意义,即他所见底事物,对他亦另有新意
义。------于事物中见此等意义者,有一种乐。有此乐,谓之乐天。”
“知天事天底人,所作底事,以及所见底事物,仍都是一般人所作底事,所见底事物。
但这些事物,对于他都另有意义。”
“在天地境界中的最高底造诣是,不但觉解其是大全的一部分,而且自同与大全。”
“自同与大全,不是物质上底一种变化,而是精神上底一种境界。”
“在天地境界中底人,并不需要作些与众不同底事,他可以只作照他在社会中所有底
伦职所应作底事。------不过因为他对于宇宙人生,有深底了解,所以这些事对于他都
有一种意义,为对于在别底境界中底人所无者。------他无论作什么事,时时刻刻都注
意于此另一种意义,这就是用敬。”
三、至高境界的受用
1、“学习哲学的活动,是对于人的精神活动作反思------在这种反思中,人可以对
于自然、社会和个人的行事有一种理解。有一种理解就有一种看法。有一种看法就有一种
态度。理解、看法和态度,总而言之,就是他本人的世界观。人都是照着他的世界观生活
的。如果他有一个明确的世界观而又对之深信不疑,他的精神世界就丰富了,他的行动就
勇敢了。他就可以“心安理得”地生活下去。虽有困难,他也可以克服。虽有危险,他也
无所畏惧。“
2、“人所实际享受底一部分底世界有小大。其境界高者,其所实际享受底一部分底世
界大。其境界低者,其所实际享受底一部分底世界小。公共世界,无限地大,其间底事物
,亦是无边无量底多。但一个人所能实际享受底,是他所能感觉或了解底一部分世界。就
感觉方面说,人所能享受底一部分世界,虽有大小不同,但其差别是很有限底。----但
就觉解方面说,各人所能享受底世界,其大小的不同,可以是很大底。------他底觉解,
可以使他超过实际底世界。他底觉解使他超过实际底世界,则他所能享受底,则不限于实
际底世界。庄子所说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似乎都是用一种诗的语言,以形容在天地境界中底人所能有底享受。”
“富兰克林有句名言“we eat to live,not live to eat”,人在生理或物理上不能脱离经验
事实,但在精神上完全应该超越经验事实。”
3、有“我”与无“我”
“天地境界中底人,自同于大全。体与物冥。“我”与“非我”的分别,对于他已不存
在。就所谓“我”的“有私”之义说,他是无“我”底。但身同于大全者,可以说是体与
物冥,亦可以说是“万物皆备于我”。由此方面说,自同于大全,并不是“我”的完全消
灭”,而是“我”的无限扩大。在此无限扩大中,“我”即是大全的主宰。“
4、浩然之气与至大至刚
“孟子说:“浩然之气,至大至刚。”是说在天地境界中底人的有主宰。“居天下之广
居”“富贵不能淫”等,是说在道德境界中底人的有主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
位,行天下之大道”,不能说是不大。“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不能
说是不刚。不过这只是道德境界中底人的大与刚,不是至大至刚。------《中庸》说”
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庄子说”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轷而不能寒,疾雷
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这是在天地境界中底人的刚。他的大与刚,与只在人与人底社会
关系中有大与刚者不同。所以朱子论孟子所说浩然之气,亦说”富贵贫贱威武,不能移屈
之类,皆低,不足以语此“。------所以在天地境界中底人,总是至大至刚底。”
四、极高明而道中庸
“专就一个人是人说,所可能有的最高成就是成为什么呢?照中国哲学家们说,那就是
成为圣人,而圣人的最高成就是个人与宇宙的同一。问题就在于,人如欲得到这个同一,
是不是必须离开社会,或甚至必须否定“生”?
照某些哲学家说,这是必须的。佛家就说,生就是人生的苦痛的根源。柏拉图也说,肉
体是灵魂的监狱。有些道家的人“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疴溃痈。”这都是以为,欲
得到最高的成就,必须脱离尘罗世网,必须脱离社会,甚至脱离“生”。只有这样,才可
以得到最后的解脱。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出世的哲学”。
另有一种哲学,注重社会中的人伦和世务。这种哲学只讲道德价值,不会讲或不愿讲超
道德价值。这种哲学,即普通所谓“入世的哲学”。从入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出世的哲学
是太理想主义的,无实用的,消极的。从出世的哲学的观点看,入世的哲学太现实主义了,
太肤浅了。它也许是积极的,但是就像走错了路的人的快跑:越跑得快,越错得很。
有许多人说,中国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很难说这些人说的完全对了,或完全错了。从表
面上看中国哲学,不能说这些人说错了,因为从表面上看中国哲学,无论哪一家思想,都
是或直接或间接地讲政治,说道德。
不过这只是从表面上看而已,中国哲学不是可以如此简单地了解的。专就中国哲学中主
要传统说,我们若了解它,我们不能说它是入世的,固然也不能说它是出世的。它既入世
而又出世。有位哲学家讲到宋代的新儒家,这样地描写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
未画前。”这正是小国哲学要努力做到的。有了这种精神,它就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
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是并不肤浅。
入世与出世是对立的,正如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也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
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这并不是说,这些反命题都被取消了。它们还在那里,但
是已经被统一起来,成为一个合命题的整体。如何统一起来?这是中国哲学所求解决的问
题。求解决这个问题,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这个统一,就是圣人。他是既入
世而又出世的。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但
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内圣外王”的人格。内圣,是就其修
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圣人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
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
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
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照中国的传统,圣人的人格既是内圣外王的人格,那么哲学的任务,就是使人有这种人
格。所以哲学所讲的就是中国哲学家所谓内圣外王之道。
儒家认为,处理日常的人伦世务,不是圣人分外的事。处理世务。正是他的人格完全发
展的实质所在。他不仅作为社会的公民,而且作为“宇宙的公民”,即孟子所说的“天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