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09锟斤拷29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6236|回复: 1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认 识 哲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20 00:12: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哲学是随着生命形式的出现而形成并逐步发展而来的。最初是以记忆及图画的方式进行传承及发展,文字的出现以后,哲学的传承及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
若要了解、学习哲学,首先就需要正确认识哲学。
一是了解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研究、阐述事物变化、发展规律(也可以说是事物的非直观性特征)的一门学科。哲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观个体对它的学习、掌握、运用,贯穿于生命的全过程。主观个体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是通过事物外部所表现出来的特征,来分析、总结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二是不要将哲学神秘化。
哲学神秘化主要有以下一些原因。
首先,就生命个体来说,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物质需求(维持生存),其次才是解决精神需求(快乐生存),只有解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维持生存)以后,才会逐步考虑解决精神需求(快乐生存),或者可以说,在没有很好地解决温、饱这个问题之前,生命个体(一个人)很少会考虑如何在精神上获得更大的快乐。我们从东、西方哲学的发展就可以看出,由于近代东、西方经济发展的差别,导致了东、西方哲学研究成果的差别,在哲学研究方面东方明显落后于西方。因此当大多数人忙于解决衣食问题时,他们很难主动接触哲学这一学科。
其次,由于哲学所研究的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具有非直观性特征,而且很多致力于哲学研究的人常常将哲学研究成果通过专业的词句进行抽象化地阐述,而且很多哲学的研究范畴都是侧重于精神方面,因此很多人对哲学的认识就会出现局限性和神秘感。
最后,由于多数人对事物的变化、发展的规律往往只是潜在感知,而不能进一步进行描述说明,因为这些分析、总结活动,常常是在无意识(或潜意识)状态下完成的。少数人则利用文字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进行概念化,从而形成了哲学这一门学科。
我们很难给哲学划定一个较为明确的范畴,哲学与其他学科既有区别又相互关联。区别之处在于,哲学探讨的通常是非直观的,其他学科探讨的通常是直观的;关联之处在于,哲学与其他学科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事物的外部特征及发展变化规律是事物的两个基本属性,对事物的认识,既要通过认识表面特征来分析其变化发展规律,也要通过分析其发展规律来进一步认识其表面特征。
     常有人问:哲学是什么,哲学在哪里?其实,哲学就是生活,哲学就隐藏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细节之中。
2#
发表于 2009-12-21 14:30:06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欢迎风路君
3#
发表于 2009-12-21 19:20:48 | 只看该作者
呵呵,欢迎风路君
思无邪 发表于 2009-12-21 14:30

欢欣鼓舞阅美文,
迎来送往人性同,
风俗相依重观闻。
路径万条通大道,
君子情怀品水云。
继续莫辍指,
写帖激慧乐无穷!
调寄《穷河西》给风路思无邪
4#
发表于 2009-12-21 21:01:05 | 只看该作者
1# 风路
想到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几句话:

  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
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21:40:32 | 只看该作者
2# 思无邪 谢谢朋友
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1 21:41:19 | 只看该作者
3# shuihuo 谢谢朋友
7#
发表于 2009-12-21 21:50:35 | 只看该作者
3# shuihuo 谢谢朋友
风路 发表于 2009-12-21 21:41

给您点杭天琪《水与火的缠绵》专辑中的一支歌:

永远是朋友
演唱:杭天琪

(和声)千里难寻是朋友
(和声)朋友多了路好走
千里难寻是朋友
朋友多了路好走
以诚相见心诚则灵
让我们从此是朋友
千斤难买是朋友
朋友多了春常留
以心相许心灵相通
让我们永远是朋友
结识新朋友
不忘老朋友
多少新朋友
变成老朋友
天高地也厚
山高水长流
愿我们到处
都有好朋友
愿我们到处
都有好
朋友
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3 08:00:33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鹊鸣先生
我个人认为,东西方哲学的研究在根本上是相一致的,都是通过事物的表面特征,研究事物的变化、发展的规律。至于对事物变化、发展规律认知的表达,取决于一个人的文化水平。把哲学定义为文中所表达的内容,就意味着对事物变化发展规律的认知,包括了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物质世界的例子:太阳系中行星是围绕太阳运转的,而其导致这一现象的基础就是牛顿的万有引力,这里面我们就是通过行星运行的表面特征,来分析总结出行星运动、变化的规律。精神世界的例子:我们通过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可以分析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也就是通过一个人不断变化的行为,来分析总结一个人思想意识变化的规律。
一个人只要生命存在,意识就会存在,就会与身边的物质或他人的精神意识产生相互影响,若要保证生存,就会在潜意识中对身边的物质或他人的精神意识进行思考、分析、总结,最后形成与刚刚所说的环境相适应的自己的思想意识(这里我们就可以称这种思想意识为哲学观点),并通过行为方式表达出来。
9#
发表于 2009-12-23 09:37:25 | 只看该作者
8# 风路

您这篇文章的表述就好得多了。但您这定义含有哲学成分少些而科学城分高些。科学是研究现象世界的原因与结果及其法则与变化规律。例如点火,火为什么会燃烧,燃烧后产生什么结果。哲学是研究人为什么点火,动机是什么,然后将人的动机与普世价值有机联系起来,有指导人导向真‘善、美。有人说,科学知识就是真。对,但只是镇的一半,另一半是哲学。我读了您另一篇文章,快乐对人来说其本质只有两种,好的和坏的。试想一下,有一对夫妇,丈夫是修理门和锁的高手,他掌握了高水平的科学知识与技术。有一天有个富人叫他修理门与锁,修理好了便离去。半年后他为了让自己和太太更快乐,却利用科学头脑而干坏事。快乐必须建立在不损害他人或人类的事。请看以下的解释。
哲学是人类的社会科学实践活动。

   哲学同其它各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都是人类主动认识世界、获得各种知识和方法的认识实践活动。认识实践活动是哲学和其它各门具体科学共同具有的一般本质和属性规定。

   哲学总是为社会的发展指引方向、开辟道路、制定原则、提供方法,使社会不断地得到改造和变革。改造社会、造福人类是哲学有别于其它各门自然科学的显著特征和种性规定。注,,这里是宏观上说,微观就是您所说的哲学就是生活。

   真正的哲学必然同人类的现实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社会现实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哲学不仅是划破夜空的闪电,使黑暗笼罩着的万物在人们面前彰显出来、在人脑中形成清晰的映像,而且还是促进社会生长和发育的阳光雨露,是孕育出一个又一个新社会婴儿的母亲。注,微观上生活充满活力,和气与希望。
1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3 13:22:1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风路 于 2009-12-23 13:24 编辑

9# 鹊鸣 先生说的我能够理解,我们站在人类社会的角度上来说,你举的例子中的两个结果,从人类道德规范的角度分析,一种是积极意义上的快乐、一种为消极意义上的快乐,但如果我们站在自然界的角度上来看待这个问题,就会有所不同。
这里面我有一个观点:事物的变化和发展,总是朝着最稳定、最平衡的趋势及方向变化、发展(或者说是对事物最有利、最佳的方向)。就像水一样,当其自身不是处于平衡和稳定的时候,它就会出现变化(流动、蒸发、结冰等),直至达到平衡稳定为止。生命也是一样:首先是生存---然后是更好地生存。这里我们举一个例子:从狼吃羊这一事件上分析快乐与痛苦、美好与丑恶。一是从狼的角度来看,狼吃羊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狼吃到了羊,它是快乐的,而且狼利用猎获的羊,去哺育饥饿的幼崽,我们看到的是美好的一面;二是从羊的角度来看,羊丢掉了生命,羊是痛苦的,而狼吃掉羊,我们看到的是丑恶的。从刚刚的例子,我觉得,不能简单地从某个角度来看待一个事物。
再就是关于哲学的定义,我认为很多人单纯的将哲学划归至人的精神方面是有出入的。哲学所探讨的氛围应该包括了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所有学科中都包含有哲学的普遍原理在内,哲学的基本原理不是直接而是间接地产生具体的效益。而且我们是不可能将哲学与其他学科分离的,就像我们不能把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从这个硬币上分离一样。
11#
发表于 2009-12-25 18:48:26 | 只看该作者
10# 风路

您读过了。我确实忽略了这方面的思索。谢谢提醒
1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5 21:02:59 | 只看该作者
11# 鹊鸣 不用客气,共同探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9-29 02:02 , Processed in 0.05349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