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09锟斤拷29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2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A104. 蓝领: 意识简述(草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7-23 21:47: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32) 蓝领: 意识简述(草稿)

   
   
    发信站:天益社区(http://bbs.tecn.cn),版面:哲学
    本文链接: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242241
   
   
    意识简述(《宗教信仰的信心问题》草稿稿部分)
    发信站:天益社区(http://bbs.tecn.cn),版面:鲁迅研究
    本文链接:http://bbs.tecn.cn/viewthread.php?tid=242274
   
    唯物主义是和唯心主义联系在一起的。它们的争论来自于“我”与“对象”的关系问题。然而,隐晦于其中的是关于神的存在。对于宗教信仰来说,哲学上基本问题的争论与它紧密相关,尽管这个问题在今天看来或许已经被明显地降低了它的哲学地位——和对形而上学的批判质疑相关。但是,形而上学仍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问题,我们只要有对问题统一和终极的冲动和需要,只要在最开始的时候,从我们的心里直接产生任何关于人生、情感、死、价值与意义这样的观念或者意识,我们就在开始形而上学之途。它所以被批判,乃是基于事实上的观念的多元化分裂,这种分裂看起来已经没有调和的可能,一种综合哲学成为不可能的梦想,这种哲学是关于普遍的人与宇宙问题的最终解密,是人和自然共享的“相”或者“理式”。随着意识知识论的发展,哲学的重心已经发生了转移,人们更加关心意识的发生、传递和理解的过程,不再执著于相对虚幻的形而上学。但当哲学还处于古典时期的时候,当知识还垄断在少数贵族和精英手里,当社会还处在人为政治的等级划分,当作为领导阶层的人还拥有绝对的物质力量压制住作为异端的可以称为平民的反抗意识的时候,那种柏拉图式的“哲人王”梦想就会出现,它在哲学家那里就有可能被当作一个真理看待。也就是说,在物质和知识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历史的精英那里,他们自己将自己事实上放在上帝神的位置上。这种哲学的神圣地位,是和“民主”的社会意识不能相容共生于一定的时间或者说时代里的。对于象古希腊城邦那样的民主会议,也仍然抄纵在少数贵族和自由民手里,而且,其中有议事权利的大多数人还直接地受更少数的精英所控制,它完全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宪政民主,在其他的民族当中,某种古老原始的民主也已经存在,它的具体形式不过是少数掌握了知识和经济、军事权力的人寡头政治,比如象军事首领、巫师、贵族等等诸如此类的人,比如,周公和召公作为贵族共同辅助成王。那种古老的“民主”比较任何现代的专制国家其实都更专制。从观念上来说,那是一个贫乏的没有观念竞争的年代。
   
    但在没有民主的年代,形而上学的神圣几乎是确定无疑的。人始终是人,无论是国王、贵族还是哲人与神的仆人——如巫师,都是受制于肉体的人,他们会死亡,他们在活着的时候也有各种不圣洁、公义的地方,这些会令他自己也令别人难以绝对地相信和谦卑、顺服。神却有这个大能,它高于人,它绝对,某种关于世界的形而上学一旦和神圣的神灵以任何方式——不管是模糊的知识论上的神秘主义还是明确的宗教上的信仰,而古典哲学(知识)总是和神学扯不断关系的——联系起来,它就具有了“真理”的样式,是关于世界的“规律”,对于形而上学来说,真理和规律是神圣的。
   
    但是,真理、规律和“我”是什么关系?如果真理在那里,“我”如何得到的真理?我应该怎么样去得到真理?前一个问题,我们称它为形而上学的根本问题,后一个问题是认识论,最后是方法论。在开始讨论这些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做一些说明。首先,下面说到的“意识”这个概念在一般书上被说成是“精神”,但是,从本文需要探究的问题而言,精神这个概念更多地属于非肉体的灵的范围,它意味着从外部(比如上帝神)加入到“我”,“临在”于我。从“我”作为人的意义上看,意识这个词更为贴切一些,意识包含了这样的语义,即它是以“此在”或者“前在”(前在意味着某种固定的必然要被挖掘出的)和“潜在”(潜在,意味着某种不确定性和创造性)的话语方式而确立自己的。其次,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象我们的教科书那样将哲学的第一问题中的第二项词“对象”说成是“物质”,原因很简单,因为对象不仅仅是作为物理质料那样的东西而存在的,它还包括“我”自己,也就是说,我还意识到作为观察者的我,这个是客观存在的。最后,从这篇文章的目的而言,是同情唯心主义的,因此,当我说“我思故我在”时,我是在可以肯定的意义上肯定它,这并非说它无可辩驳,尤其是当唯心主义被简单地推进到某种“我行我素”的地步时,它就意味着其内在的缺陷甚至危险。
   
    我为什么存在,是因为我意识到了我的存在,“我思故我在”,这里,意识是确立存在的直观的核心,因此,“我”与“对象”的关系这个第一问题,又可以说是关于意识与对象的关系。意识这个概念在历史上被赋予过不同的观念(内容)。它曾经被强调成形式,比如意识被我们赋予思维的各种形式逻辑特征,因为人们发现我们所有的人在言语的时候都在按照一定的(这个一定被理解为先在于经验的,康德就认为,时间、空间和因果关系都不是我们所经验的,它先于经验,理性使用了它们而已)抽象方式或者结构进行处理。意识也被赋予为某种纯粹科学体系,比如数学所研究的数量关系, 古希腊人曾经陶醉于发现存在于世界里的数理和几何关系,比如力学系统等也曾经被我们当作意识正确的前提。颐窃谇懊嬉丫 倒 目蒲е饕搴鸵馐侗桓秤璧目蒲 谌菔乔肯喙氐模 踔潦窍嗤 模 谎灾 币馐侗晃颐堑墓勰罡秤栉 蒲У氖焙颍 颐蔷褪强蒲е饕宓摹?蒲У囊馐杜懦馊魏尾蝗范ㄐ缘那楦幸蛩兀 衔 鞘嵌哉胬碛牍媛傻母扇牛 杂谡胬砝此担 热皇强凸郏ㄈ范ㄐ裕┑囊簿褪撬刀懒ⅲㄒ馕蹲磐庠谟凇拔摇保┯谖颐堑闹鞴矍楦校 敲矗 楦芯陀Ω帽慌灼 拍苷业秸胬怼?br />
    意识也被我们赋予情感的因素。这主要是对形式理性或科学主义的反动,当西方人在经历过或者追求过各种抽象的观念后,他们意识到自己并没有从中或者通过它们就能获得想要的幸福、安宁、爱,一言以蔽之,就是,快乐的乐园并不在其中。人们发现各种人为的灾难起此彼伏,即使象基督教教会这样的神的庇护所也是如此,充满了折辱、残忍,既不道德也不公义。在欧洲文艺复兴之后,尤其是当启蒙运动作为形式理性进行最后的垂死挣扎之后,人们以满腔的热情迎接超验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到来。人们在形式理性中得不到的,试图在更为“人性”的血肉的情感中去寻找它,人们的语言方式产生了明显的改变。诗歌、艺术,直觉的体验被认为是真实的自我显现,理性的形式方法,被看作没有血肉的苍白的东西,最根本的是,其中没有”爱“。我们看到,正是这种较少具有专业思辩的东西,嘲弄了哲学高高在上的君主一样的威严,融入了世俗的内容,无论是我们的恐惧、快乐,还是人与人之间的友爱,无论是对于大自然的美感,还是爱人身上呼吸与共的气息。在方法上,它变得较少约束和无序,直观、变形、类比、隐喻、象征、通感、形式.....,当然,也不排除归纳和逻辑演绎,人们希望借此释放出真正丰富的人出来,创造出形式样的爱的环境来。
   
    现在,关于意识,我们来做一个小结和意识知识论的说明。历史地来看,关于意识的知识论,意识的内容是一个扩充的过程,从形式到具体的情感内容。但这并不是说一开始思想家们没有意识到某些内容的存在,比如对柏拉图来说,作为宇宙的模式或者理式它超越了人的物理层次,那么,人的情感对于这种理式来说,当然是不存在的,相反,他会因此而时刻警惕过份的情感干扰。关于意识知识论,我们说真理并非孤立地存在于宇宙中,它必须并且也只能由人来意识到它。此外,人意识到自己是如此这般地意识着,换句话说,意识意识到作为观察者(或者意识者)的我以及意识的存在,简单地说,即意识意识到意识者和意识,这是关于意识的知识论的突破,它意味着意识可以考察意识如何可能的问题。
   
    意识如何可能,是认识论的起点。意识的知识论:意识意识到意识者和意识,导致认识论成为新时代的哲学重心,近代以来符号学、语言学和分析哲学都可以讲是意识的知识论的开拓。现代认识论的发展,导致形而上学体系的势微,人们“认识”到认识的多元、模糊、复杂与多变,形而上学坚持的“绝对”、终极真理要么是更加遥远,要么是错误的。
   
    意识知识论随着新兴科学心理学的发现,增加了新的内容。意识并非是完全显在的,意识还有作为潜在的“潜意识”,潜意识被描绘为人的被压抑的情感和遗忘的记忆以及集体的意识遗传。潜意识同意识一起规约了人的行为,成为人内在的决定性的无意识动机。潜意识和道德的“羞耻”有不可分解的关系。潜意识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力,越压迫越强烈,从而有可能演变成为某种尼才式的“强力意志”。
   
    在对意识有一个整体的说明之后,我们来讨论意识的方法问题。我们将从唯心主义意识一元论来研究,进而对唯物主义做一个简要的批评。
   
    意识是作为“我”的意识。于是,“我”与真理的关系就成为一个问题,由于真理是蕴涵与我们觉察到的事物(对象)当中,因此,我与真理的关系实际上是我和对象的关系。
   
    如果,我和对象是这样两个东西,那么,就必然地存在如下的组合方式,一是我和对象是二元关系,互相独立,这就是所谓的二元论,二是,我和对象是同一关系,不可分解,这就是所谓的一元论。
   
    唯心主义最终是一种一元论,唯心主义主张,存在因意识而存在,事物不过是我的意识,没有我的意识,事物就不存在。唯心主义将对象和我的意识同一起来,意识就是对象,对象也就是意识。但唯心主义并不是一开始就是如此确信的。我的意识对象表现为不同的方面,如同亚里士多德所言,既有形式方面的,也有质料方面,还有动力和目的方面的,一般来讲,后两个方面对应于动物尤其是人的存在。然而,作为一个意识对象的过程究竟是如何处理的,这种回答并不完美,因为它没有指出谁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它是模糊的。对于康德来说,它试图解决这个过程如何发生。康德将意识看做为一种知识论的方式,即“知性”的问题,但在康德那里,知性有时仿佛是所谓的心灵,因为心灵不仅仅是纯粹理性的东西,它混合了感性的情感,所以,心灵可以和实践理性(道德自由)与理性能力(各种直觉和联想能力等等)结合起来。知性是通过感性来达到的,经验在我们的心灵里被“加工”,这就是呈现出来的意识(知性),但我们关于对象(“物自体”)的那些形式和质料他们所关联的时间、空间以及因果关系并非物自体,而是我们心灵先天的综合能力。这样,呈现给我们的就不是“物自体”本身,而是通过我们自己也不可解的先天能力在心灵中被借用创造出来的。因此,对于康德来说,对象是不可知的,形而上的真理之门在通往意识的道路上被心灵和先验所隔绝了,我们经验的不过是一个间接的对象,真正的对象不可能出现。康德拒绝回答意识和对象的关系问题,因为,我们对此不可认知。然而,康德的实践理性(道德自由)为我们预备了另一条通向形而上学的途径,而关于批判力提供了另外一条形而上学的方法。


[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9-29 00:31 , Processed in 0.08144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