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09锟斤拷29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25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美国媒体不懂《舌尖2》的早古味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5-5 14:11: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美国媒体不懂《舌尖2》的早古味

2014年05月05日


《舌尖2》近日在央视热播,再次撩拨起吃货们的味蕾,同时也引来国外媒体关注。与第一季赢得满堂彩不同,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旗下的《中国实时报》栏目4月28日以“《舌尖上的中国II》有点变味儿”为题,刊发评述文章质疑该片制片人似乎更在意扣动观众的心弦,而非味蕾,“食物的制作者和食用者成了主角,而不是食物本身,有喧宾夺主之嫌。”(5月2日 《遵义晚报》)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2012年美食类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甫一亮相,便在海内外特别是华人圈里引起广泛的关注。今年4月推出的《舌尖上的中国2》无异于趁热打铁,而在刚刚播放完两集后便引来外媒的关注,足见《舌尖2》的强大魅力和吸引力。只是这次外媒关注的点比较敏感,认为《舌尖2》“有点变味儿”,“似乎已变成一档爱国主义教育节目,而不再是一部纯粹的美食纪录片”。
共分8集的《舌尖2》如今只播放了区区2集,《舌尖2》究竟有无此次某外媒所言的“有点变味儿”,我们还得“且看且观察”。一部影视作品,只领略其四分之一的篇幅就上纲上线为其下结论,似乎为时尚早也太过牵强,给人一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感觉。值得肯定的是,众多中国网友在此问题上表现了我们的大度,在赞同该文章可以有其质疑的同时,表示“文章将美食节目牵扯到政治话题上,有些太过”。
以笔者看完2集《舌尖2》的体会,《舌尖2》围绕食物说故事的主题始终没有偏离, “食物的制作者和食用者”的确是其讲诉的一个重点,但如此一来则更加突出了该片的人文关怀。如果硬要将《舌尖2》与爱国主义扯上关系,不如说片中淳朴的麦客、“从事甜蜜事业”的养蜂人、采花菇的留守老人、贵州山村里的留守儿童以及各路前所未闻的中华美食让我更加了解中国、更想了解中国,也更加热爱和珍惜自己眼前的生活。
其实,出现某些美国媒体对《舌尖2》的错误解读,笔者是表示充分理解的,只要它不是“别有用心”的。毕竟,中美两国在文化、价值观等众多方面本就存在巨大差异。在饮食文化上也亦是如此——美国人用餐使用刀叉,中国人则使用筷子;美国人喜喝咖啡,中国人则喜喝茶……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种,比西方多六倍。所以,让具有“动物性格”的美国人看“植物性格”的中国人所拍摄的美食纪录片,其观后感也许不会那么恰如其分,解读出现偏差我们姑且把它当作茶余饭后的笑谈也罢。
《舌尖》系列纪录片从美食入手,讲述祖国各地独具特色的传统饮食文化,在乡味乡情中以小见大,反衬出中国的地大物博、人杰地灵。从最为朴素的情感出发,这样的美丽中国、美味中国谁人不爱?而如果美国的某些媒体硬要将这样的一部美食类纪录片与政治话题挂钩,我只能说,那是你不懂中国人的早古味。
江西省鹰潭市 黄国兴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9-29 01:41 , Processed in 0.05084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