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09锟斤拷29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4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后 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8 23:07: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可能许多读者都曾有过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接受了一种较为深刻的思想或观点以后,再去看一些较为浅显的道理时,就有一种居高临下之感。但是,就像山头也是有高有低一样,当我们再去接触一个更高层次的思想时,则显得一时不得要领,需慢慢地体会、品尝。在众多的山头中,如何寻找那座最高的,正是多少年来无数贤人圣哲们想要苦苦追求的目标,还可以说这也是许多读者想要追求的目的。虽然事实上这是不可能办到的事情。

在本书中,我们多次对中西方文化进行过比较。总的来看,西方人强调对立、极端和清晰,中国人则倡导调和、平衡与模糊。这种差别在“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上表现得非常明显。

我们知道,西方人对事物的认识最终都要归于“精神”和“物质”两大类,再往下追,则要么认为精神第一,要么认为物质第一,在这个终极问题上,非要在两个对立之间分出个上下来不可。甚至在辩证思维非常浓厚的黑格尔那里,也是如此。这就形成了西方哲学史上“唯心”和“唯物”的两大派别,这也是西方人喜欢斗争的文化在哲学上的反映。

中国人对事物的划分,虽然最终都要归于“阴”和“阳”两大类,但是,再继续追下去,就合二而一,形成一个阴阳混和的“道”了。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大都是在对“道”的认识上来阐述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中国人追求统一的思想在哲学上的体现。

当然,康德的“自在之物”并不很明显地偏向“精神”或“物质”的任何一方,近代西方哲学中还有所谓“二元论”者,且现代西方许多哲学流派也都声称自己超越了“唯心”和“唯物”;而我国宋、明两代也曾有过所谓“理”、“气”之争。这些都说明任何事情都不是铁板一块的,西方哲学中也有过强调调和,而东方哲学也不是完全没有斗争的现象。但总地说来,西方的“一”要比东方的“一”硬得多。

在终极问题上谈这个“硬”字,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含义:强调非此即彼,否认中间状态;强调本原性、绝对性,否认其非本原的一面和相对性;强调“一”本身的实有性、刚硬性,否认它的虚无性、柔软性;把“一”中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截然分开,使得世界观与方法论成了两个互不相干的孤立体系,等等。

“逻各斯”、“自在之物”、“绝对精神”以及笛卡儿的“上帝”,虽然都具有精神与物质的二重性,但它们又几乎都是建立在本体意义下的概念,而“道”、“易”、“禅”这些中国概念,不仅具有精神与物质的二重性,并且还同时具备了本体和认识的两重意义。由此可见,两种文化在对待世界的根本问题上,“对立”和“同一”的差别,“极端”与“调和”的差别,“清晰”和“模糊”的差别,表现得最为突出。当然,我们揭示二者的差别,则是为了更好地把它们统一起来。


“三”的抽象性、模糊性、统领性与老子的“道”有类似之处,但它的神秘性却大大降低,尤其在本书第三章,我们吸取了西方文化中清晰、明确的长处,用数学方法推导出“三”在中介意义下的可取值,就像“物质”概念那样,大大增强了它在理论上的清晰性和应用时的操作性,因此,就不像“道”那样让人摸不着边际,让人难以把握。“总论”中的“表-1”就显示了“三”的这一特性。而“普遍性”则是“道”、“物质”和“三”所共有的特性。


本书不仅在“总论”中完成了一个关于“三”的框架结构,而且还在各章建立了一系列通俗而简单的小模型,如“圈子”、“绳子”、“链条”等等,并对人们经常使用的“适中”、“平衡”、“自然”、“运动”、“有序”等概念,进行了科学的界定和一定深度的讨论。通过对一些历史考证、文化比较、宗教信仰、科学研究、社会发展、人际交往等等方面的案例分析,对“三”的意义、属性、特征、特点以及分类和应用,都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尤其对数学家、逻辑学家大伤脑筋的“悖论”问题,利用“三”的观点,另辟蹊径,开展了一定深度的剖析,直指“悖论”的实质,向一般意义的解悖方法论研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参考。总之一句话:本书是在尽量用清晰明确的科学语言来对现实中的模糊事例进行解说和剖析的。

经过多年的酝酿,本书初稿写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冠名为《似与不似——老子思想新解》。由于信息闭塞,那时并不知道几乎同时已经有人就在哲学上提出了与本书观点相类似的说法。

由于当时个人没有自费出版的经济实力,而常规出版对于民间的学术成果又往往紧闭大门,几经碰壁之后,只好把全书浓缩为一篇4000余字的文章——《老子“道”的两重性及其他》,发表在《学术界》1995年第3期上,后来此文又被全文收编在人民大学报刊资料《中国哲学史》1995年第9期上。虽然这篇文章并没有把《似与不似》的主要观点明确地表达出来,但也算是学术界对自己几年辛苦的一个认可吧!

近年来,由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在网上遇到了哲学观点相似的知音——《三点论》的作者俞明三先生,经他的介绍,我才知道在20世纪80年代末,就由中国社科院的庞朴老先生和江西社科院的雷正良研究员提出了哲学上的“一分为三”、“三分法”等观点,他们的主要论点,与《似与不似》中所要阐述的观点不谋而合。

论坛上的争辩和讨论,尤其是对“三”的探讨,给本书进一步的修订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参考,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因此,笔者又翻出了压在箱底多年的初稿,做了进一步的充实,增加了许多新的论据和推导,字数也由10万字扩充到近20万字,自认为有许多不同于其他“三论”学者的新视角和新看法,“三”的哲学体系框架已经基本建成。在此,特向俞明三、博沙、慈天元、高工、艾宁、春秋风、杏林一叶、力学、KXINe、梅飞、知原、阳虫、何在、潘璋荣、寒江鹤影、昭然君、正非、曲辰、刘建忠、风行九天、王逆波以及更多没有提到的网友表示感谢!

但是,体系虽然有了骨架,筋脉和肌肉都还没有生成,其中有着太多的不尽人意和令人疑惑之处,“三”的哲学观建设仍旧处于草创阶段。在此,衷心希望观点相近、有志于“三论”探讨的读者,共同来参与完成这一座大厦的建设。

本书在近20年的写作过程中,对我帮助最大的是妻子学民,她无私的奉献是书稿能够完成的最大保障;其次是女儿田华,她为本书绘制了许多不可替代的插图,大大增强了作品的趣味性和通俗性,使枯燥无味的学术著作在可读性上增色不少;儿子田和,虽然还是未成年人,但是,不仅能大段地背诵《老子》,还能经常参与讨论,提出对作品具有启发意义的个人见解;学生九斤也在一直关注着本书的写作,经常与作者交流、探讨,并提出了不少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老友玉秀也以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对本书稿做了逐字逐句的审阅,从而修正了诸多的疏漏。在此一并对他们表示感谢。

本书在寻求出版的过程中,老同学厦门大学的谢泳教授一直无私地给予帮助,经常提供很有价值的建议;后来又得到了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的支持。在此对他们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成本与技术方面的原因,本书中的插图在出版时全部印刷成了令人遗憾的黑白图。为使广大读者正确理解作者的意图,特将《似与不似》中的彩色插图部分展示在作者个人的博客空间(地址为:http://hi.baidu.com/tianmao0/→相册→《似与不似》彩图集),各位读者可观看和参考。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阐述的某些思想和方法,实际上对于中国人来说,正是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也是一种潜在的意识,其中的消极因素是不言而喻的。对此采取不同的态度,将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本书提供的思想观念更适合于西方人来接受。只有这样,才是对“三”的真正实践和应用。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人类的成熟,社会的进步,人们将逐渐接受本书提出的观点和理念。那时的人们肯定会比现在生活得轻松得多,潇洒得多,也自在得多。

2009年2月定稿于寻道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9-29 02:01 , Processed in 0.05822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