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09锟斤拷29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6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九、 “一、二、三”轮廓描述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1-11 10:22: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分类准则中,从时间意义上来说,“一”是一切事物的基础和开端。特别是“阶段一”,是新、旧两个事物的交接点,所以说它是前一事物的“阶段三”也不为过。故老子有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万物得一以生。”(《老子?三十九章》)孔子也说:“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俗语所谓“九九归一”、“万法归宗”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一”不仅是事物的起始点,还是万物的最终结果,历史上几乎每一个哲学家对世界本体的认识最终都要归到“一”,如老子的“道”,孔子的“仁”,黑格尔的“绝对精神”,马克思的“物质”,等等。即使像笛卡尔那样典型的“二元论”者,在其“二元”之上仍然要最终归于“一”──上帝。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后半生致力于“统一场论”的研究,也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

而从空间意义上来说,“一”是事物的孤立状态和极端形态。过去也有人称之为“一点论”,就是强调矛盾双方中有一个第一,有一个绝对,有一个最,而把其对立面排到次要和从属的地位。比如:认为物质第一、精神第一、实践第一,人的因素第一,等等。认为运动是绝对的、变化是绝对的……认为有一个万能的绝对理念、绝对精神或绝对什么东西,无任何限制、无任何范围、无任何条件地追求所谓最大、最好、最高、最强……这些观念如果过分强硬的话,都属于这种情况。

“二”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在时间意义上,只有在“阶段二”中,事物内部的矛盾才能充分展开,对立双方才能更紧密地联系起来,也只有在“阶段二”,事物的三种状态才会明显地表现出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对这一问题,过去的哲学家们已经有了详尽、完善的论述,本书对此不准备多加议论。

但在空间意义上的“状态二”因其具有“隐”的特性,不像“状态一”那样引人注目,所以,历史上论及“状态一”(阳性事物)者汗牛充栋,而谈到“状态二”(阴性事物)者却为数不多,重视程度极差。《老子》主张“无为”,主张“柔弱”,主张“愚我、愚君、愚民”,提倡“绝圣弃智、绝巧弃利”,提倡向水学习——“处众人之所恶”,提倡“慈、简、不敢为天下先”,是古今中外少有的重视“状态二”的哲人。因此,本书作为对老子思想的新解,将让出一定的篇幅对此进行讨论。

所谓“二”,也有人称之为“两点论”,就是强调矛盾双方是同等重要的,认为好与坏一个样,大与小是一回事,真与假没有区别,混淆了是非观念,没有了善恶之分,历史上所谓相对主义,所谓诡辩论,基本上都属于这种情况。

著名艺术大师齐白石老先生在谈到绘画艺术时曾有过这样的论述:“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一语道出“三”中隐含的玄机。可以说:没有第“三”阶段,则第“二”阶段的矛盾和变化显得毫无意义;没有“三”,就没有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诞生;没有“三”,事物的变化就不会发生质的飞跃,社会就不会继续发展,历史就不会永远前进。对“三”认识上的任何不足,都将导致思想上的僵化、认识上的片面和方法上的简单。“三”与“二”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变,一个飞跃。在过去的哲学家中,对“三”引起注意的更是少之又少。为此,本书将以大量的篇幅对此进行详细的讨论。

近年来,学术界许多学者围绕着“一分为三”、“三分法”或“三点论”等等“三论”观点,进行了大量的历史考证和理论探讨。他们都认为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虽然也都同等重要,但要想找到矛盾产生的根源,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必须在两者之间的无限过渡中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才能使得矛盾得到健康发展和统一。本书第三章将对这一平衡点建立数学模型,并进行严谨的推导,最终寻得这一关键点的数学位置,使人们对以前认为许多难以把握的尺度在操作与使用上更加方便和容易掌握。

由分类准则得知:“一”、“二”、“三”充满了整个世界。但由于我们生活的范围只占时间和空间坐标轴上的一小部分区域。因此,对许多事物状态只见其“一”,不见其“二”;而对事物的发展又常常只见其“二”,不见其“三”。尤其对于“三”的真正实质,更是缺乏足够的认识。当然,对于“三”的某些现象,人们不仅在实践中大量地应用着,即使在理论上也还是有所察觉的,并且也创造出了一些相应的概念来对应这种感觉。但对于一些较深层次的“三”,虽然人们感觉到处处存在,但总觉得它是忽隐忽现、玄妙莫测,有时甚至是百思而不得其解,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更何况有一些“三”,在我们这有限的时空内,根本就无法并且也没有必要来给它造一个合适的名词。所以,本书在遇到无适当概念表示的时候,则用一个“△”来代替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9-29 00:28 , Processed in 0.05573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