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5锟斤拷09锟斤拷29锟斤拷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4197|回复: 7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开天第二辩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8 20:17: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开 天 第 二 辩
                      -----函学对逻辑规律的分析兼说“同一律”的意义
     开天第一辩讨论了差异概念的各种形式,是对世界万事万物的个体认识,也就是点的函数形式的认识,从“体、面、线、点”函数的角度把哲人们许多争论不清的概念一一进行了安放。此文在“中国思维社区哲学论坛”及“新加坡两极哲理函家论坛”中贴出后,许多跟贴中又为各概念间的组合思维关系即判断、推理的各种特殊性争鸣不休。如对“同一律”的意义,现在还在不休的讨论之中。为此特撰本文,将函学对各种逻辑(思维规律)的关系试作分析,以求对各种逻辑进行正确运用,同时兼说同一律,从共同的切入点和哲友们一起看看传统哲学在函学时空参变后存在的形式特点。
     传统哲学中,先哲们创立了各种各样的逻辑,如形式逻辑、辩证逻辑、数理逻辑、模态逻辑等等。但最主要的就是形式逻辑、辩证逻辑两类。
     形式逻辑讲的是对概念、判断、推理规律的研究,实质上就是对概念之间如何建立联系,进而对命题组合规律的分析,归根到底还是对概念之间关系规律的分析,在函学上就是思维由点向线、向面、向体的发展。
     函学以“一切都是以时间为自变量的函数”的思想,分析各种逻辑,不外乎是不同函数不同形式的显现。
     形式逻辑是常函数即函数为常量的思维分析,也就是方程形式的分析。函数f(x)=常量时,这时函数就以方程的形式存在。它能解出肯定的解来。
     辩证逻辑是变函数即函数为变量的思维分析,也就是函数形式的分析,它只能求出一对对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对应值,相当于一组组不定方程的解。
     函学提出的函变逻辑则是导函数,即函数的求导的分析,也就是微分形式的分析。它既可以求出一组组通解的方程,又可求出一定条件下的肯定的特解来。
     形式逻辑中对概念、判断、推理规律的分析,以函数形式讨论,即可一目了然地看到:
     对概念的分析,也就是对差异的分析,是点函数图象分析,这在“第一辩”中已进行了由点到线、到面、到体的分析;同体、同面、同线上点的“定定、定动、动动”形成的各种对立概念的分析;同体、同面不同线上点点的分析;还有同体不同面上点点的分析及不同体不同面上点点的分析等等。
     这些分析使我们看到它所依据的载体就是“函数图象”的分层,是“分层显象”,既清楚又明白。是最接近于实践的东西,与概念产生于实践完全相同一。
     判断,这里主要的是简单命题,是概念最简单的组合。它是命题函数的列表法显现,是“对应列表”,两个概念的组合,最最关键的就是正确对应。只有对应准确,才能表达正确的函数关系。形式逻辑中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正是强调对应的一贯性、一致性和一定性。事实上代表某类事物概念的对应性有各种事物共同的许多属性,所以即使亚里士多德的“三同一”,也远远不能概括一切,因为事物除了同一对象、同一时间、同一方面的限制外,还有同一角度、同一点及诸多也必须同一才能使思维一致的限制。形式逻辑,既是形式,则必然是具有无限小的内涵,无限大的外延。它不是任一具体的事物,但它代表了许多同类事物的共同属性。因而有些哲友的“形式逻辑不涉及具体事物”的说法正是强调的这个意思。
     推理是形式逻辑的目标和归宿。说概念、说判断都是为了研究推理的思维规律。形式逻辑中主要突出地总结了“三段论”,实质上这只是推理的一种方法,即演绎法,此外还有归纳法等。它们在推理函数形式的显现上完全是解析的形式,即解方程式的形式。是一种恒等变换式的推理。解方程的整个过程完整地显示了“三段论”中的所有程序。方程显示的就是对事物等量关系进行界定的大前提,解到的方程的根是方程恒等变换得到的,因而是小前提,而结论就是:根就是界定方程等量关系的量。
     由此我们可看出,形式逻辑中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就是函数表示法中“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这三法的口语化陈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由现象到本质,由直观到抽象,由浅入深。这完全是函家高度赞尝、极力推崇的实践观思维法。
     辩证逻辑的三大规律以函家哲学分析,也是线观、面观、体观函数的思维方法。形式逻辑凭借的是常函数即方程的图象、表格、解析式原理分析思维规律。辩证逻辑则是凭借“变函数”也就是普通“函数”的线性、面性、体性的特点来分析思维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线观函数的特征。也就是体现了这种函数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表征。这种特性以直线上一点两边的部分来表征,是最为简明扼要的了。直线一点的两边,是相对的,但又是统一在一条线之中。对立统一的规律完全可在这条直线上一点的移动而全部反映出来。
     质量互变规律是面观函数的特征。也就是体现了这种函数是既有质的突变的“谷、峰”显现,又有量的渐变的“波腹”显现。其图象是一个正或反的“∩”形。这种图形确定的是一个面。所以我们说它是面观函数。这种面观函数表征了事物质变量变的形象,从而也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思维路径。而质量互变规律也正是这种函数变化规律的口语化陈述。
     肯定否定规律是体观函数特征的显现。质变量变寓于平面中,平面再以截面延伸,呈现肯定否定阶段,从而就形成了如一种神仙葫芦形的立体。其洼突不平的波动体态正是肯定否定的不同阶段的表征。而肯定否定规律也正是这种显示洼突不平的波动函数的特征所需要的口语化表述。
     这三个规律由直线法到曲线法再到波动法。突显了由线到体函数的演变,以“变”代表了辩证逻辑的根本特征。但如何在“变”的科识事实中寻求出形式逻辑的合理而可用的常识肯定的解释来,它没有说。因而使人们在应用中常常因正反延说而滑向信口开河的诡辩。
     函家的函变逻辑在反对辩证法滑向诡辩的过程中诞生。它是辩证逻辑的精致化,它是在变化中求不变,用微分的方法,微掉变化留下规律。因此其函数是一种导函数,微分方程是它的一种表现形式。函变逻辑也有三大规律,即:
     
     平衡移动规律。
     极值拐点规律。
     趋中振荡规律。
     
  平衡移动规律是对立统一线函数图象上的平衡点移动的规律,它指出了对立统一直线上必然有一平衡点来约束的事实,从而明确地抵制辩证逻辑中有变无束的诡辩可能。   
    极值拐点规律是质变量变曲线图象上极值点、拐点的寻求法的规律。这个规律使质变量变的客观摆脱了人为的主观臆断,使其纳入可预测的量化域内。同样也以科学事实避免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诡辩认识。
     趋中振荡规律是波线振荡中必有对称中心的规律。这个规律指出了对世界一切事物的认识都是在不断的左或右的振荡中渐渐趋于正确的客观事实。从而对否定、肯定、再否定、再肯定的的所谓正反合规则有了正确的理解:原来所谓的正反合就是趋中而左右振荡的必然现象。不是左对或右对,而是左或右完全是趋中振荡中必然的程序。明确了这种程序,我们就可以尽量趋中减小振荡,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小人为努力所造成的损失。
     函变逻辑的这三个规律,是对辩证逻辑动中求静,对形式逻辑静中求动的结果,从而把辩证逻辑的科识与形式逻辑的俗识有机地统一起来,形成了哲识。用数学的形式描述一下,这就是对一切的函数形式,由常函数形式的方程提升到变函数形式的函数再提升到导函数形式的微积分来认识。通过对函数的局域,既保留了函数的变量关系,又可得到方程的肯定解。这些就是函家哲学对辩证逻辑、形式逻辑统一为函变逻辑的数学解释。
      函家哲学认为,形式逻辑与辩证逻辑一静一动,是将俗识与科识统一为哲识形式逻辑就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思维规则,有了这些规则,人们不自觉地在思维中及互相语言交流中运用了这些规则,一切就会顺利进行。反之,则会思维产生错乱,语言交流也会神经兮兮,不知所云。这是很实用的俗识。
     辩证逻辑告诫人们,事物是不断变化的,形式逻辑的推理反映了不变的规律,但现实中常常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坏事也可引出好的结果,好事又可引出坏的结果,这就是形式逻辑顾及不到的地方。因此要辩证地(变化地)看问题。这是符合事实的科识。
     这样一来,人们在单用这两种逻辑时就都会发生信任危机。如:
     守株逮到兔子,某人在守株,某人能逮到兔子。这是形式逻辑的三段论推理,不言而喻不能使人相信。
     某人在上课时放了个很响很臭的屁,在“辩证法论好坏”的贴文中以数堂课的时间讨论,争得对立双方,包括辩证法教授也难置可否,笑话百出。确实也使人难以对辩证逻辑恭维。
     明明是很实用的俗识与很真实的科识形成的两种逻辑为何一下子都产生信认危机呢?
     函学的函变逻辑找出了它们出事的原因:
     这就是二者都丢失了时空参变这一绝对不能少的关键因素。
     函学认为:一切都是以时间为自变量的函数。一切认识,一切思维,如没有时间及其图象显示的空间来参变,就会错乱一团。从而提出了有时空参变的函变逻辑,这是客观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
2#
发表于 2010-2-8 21:55:39 | 只看该作者
数学是阐述哲学的最简单方式。
3#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08:30:06 | 只看该作者
函学正是找到了这一化繁为简的哲思方法。
4#
发表于 2010-2-9 10:14:12 | 只看该作者
函学正是找到了这一化繁为简的哲思方法。
俞明三 发表于 2010-2-9 08:30

虽然说是最简单的方式,但是并不通俗。
距离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太远。
5#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10:58:43 | 只看该作者
在逻辑方面距离普通人的现实生活最近的是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等。如果生活是孙子孙女的话,这些却是儿女,哲学则是祖父母,这里确实是隔着一代。否则就是伦理错位了。
6#
发表于 2010-2-9 11:31:41 | 只看该作者
在逻辑方面距离普通人的现实生活最近的是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等等。如果生活是孙子孙女的话,这些却是儿女,哲学则是祖父母,这里确实是隔着一代。否则就是伦理错位了。
俞明三 发表于 2010-2-9 10:58

每个人都是从少年、青年、壮年到老年走过来,传统的伦理观念、家长作风,是制约哲学理论普及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没有必要将哲学束之高阁、人为地使其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
哲学理论的发展应追求简单化、通俗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哲学,才能在其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实现效益最大化。
7#
发表于 2010-2-9 12:27:15 | 只看该作者
根据主贴,“传统哲学”在“函学时空”的参变一定是楼主全部思想的支撑。

    可以想见,楼主是把哲学作为一种知识形态来研究的。正因如此,才有下文中的具体论述。

    先生说,“函家哲学认为,任何异议,需要统一时空后再讨论”,否则“南腔北调音自异,前朝后代戏不同”。

    那么,就此要问:演绎传统哲学的时空,和先生所说的“函学时空”,两者之间仅仅需要分析、判断、推理就能衔接起来吗?更直接一些:这两种不同时空的社会展开与演变——仅仅是在知识的领域来完成的吗?

    如果是,东西方哲学又是如何在各自不同历史文化时空中走到“函学”这同一种时空之中的?

    如果不是,那就是说,“函学时空”并没有统一当下和未来的哲学时空。它只是在特定的视角上提供了人们可以借鉴的一种哲学时空。
8#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19:10:13 | 只看该作者
哲学理论的发展应追求简单化、通俗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哲学,才能在其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实现效益最大化。——风路
风路先生,您这话是不错的,我也十分赞同,并努力向通俗化方向前进。但哲学的通俗化与哲学研究的对象不是同一个东西,前者是努力把哲学道理说明白,让大家懂的问题。而后者是哲学该说的内容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内容不同的问题。这就象教师不能将数学课上成物理课或化学课的道理一样。
9#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19:13:09 | 只看该作者
回语境之外先生:函学时空是对一切时空的分析,无论是古代的时空还是现在的时空还是将来的时空;无论是中国的时空还是外国的时空;无论是您的时空还是他的时空,总之是一切时空,函家不是以什么形式拉到一起统一起来,而是以“一切都是以时间为自变量的函数”的思想使一切都按时间这个自变量的变化次序安放起来,从而让人们有一个井然有序不错乱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人们对各类文明的正确撑握和使用。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19:14:30 | 只看该作者
至于东西方哲学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文化时空走到同一时空中的问题,只要以时间为函数的自变量,以函数的形式描述空间存在,那么,统一的时间变量在不同的函数解析式中求得的因变量必定带有各种不同的东西方特色,但时间自变量却把它们一一安放,显出和而不同的统一的大千世界来。

这正象各种光,尽管色不同,能量不同,可见不可见不同,似乎杂乱无章,但按波长一排列,就井然有序,一目了然了。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2-9 19:15:43 | 只看该作者
“一切都是以时间为自变量的函数”的思想才是函家哲学的根本支撑。
12#
发表于 2010-2-9 23:10:40 | 只看该作者
哲学理论的发展应追求简单化、通俗化,只有这样才能使更多的人了解、理解哲学,才能在其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实现效益最大化。——风路
风路先生,您这话是不错的,我也十分赞同,并努力向通俗化方向前进。但哲学的通 ...
俞明三 发表于 2010-2-9 19:10

哲学的基本原理蕴含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蕴含在每个细节之中,所以说哲学的通俗化并不具备难度。传统的哲学观念,总是力图使哲学过度地抽象化、玄奥化,人为地让普通人敬而远之。
而哲学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内容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两者研究的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属性。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是很难将它们进行明确的区分的。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07:25:41 | 只看该作者
哲学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内容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两者研究的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属性。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是很难将它们进行明确的区分的。——风路
哲学研究的特征是思辩,科学研究的特征是实证,神学研究的特征是信仰。哲学研究事物最大的一般性,最广的统一性,不是一般的属性,科学研究的是事物具体的某一局部的一般性,统一性,二者研究的对象是不同的,也不是并列的。而是前者统摄后者,所以哲人们说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它们之间虽然紧密联系,但是可以局域区分的。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07:31:09 | 只看该作者
例如“物极必反”这个哲理,它不仅适用于自然科学也适用于社会科学。有统摄一切的特征。而勾股定理,却只适用于直角三角形,不适用于多边形,更不适用于抄股。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07:39:50 | 只看该作者
再如一张桌子放在那里看上去没有变化,这是普通人的“俗识”,科学地分析,桌子还是在变化因为它在慢慢变旧,只不过变得慢,肉眼不能发觉,这是有实证的“科识”。用哲学思想去思辩,则认为不仅桌子一直在变,而且所有的一切都在变,但人们可通过局域在瞬间近似地认为它没有变。这就是哲学思辩的“哲识”了。
16#
发表于 2010-2-10 10:10:46 | 只看该作者
哲学与自然科学研究的内容侧重点虽有所不同,但两者研究的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属性。二者有着必然的联系,是很难将它们进行明确的区分的。——风路
哲学研究的特征是思辩,科学研究的特征是实证,神学研究的特征是 ...
俞明三 发表于 2010-2-10 07:25

我认为,哲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及特征:合理地解释现象,有效地解决问题。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具有非直接感知的特性,是通过事物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总结。而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一切事物的表现形式,具有可以直接感知的特性,是通过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来实现深入认知。
人对事物的认知,“哲学”与“科学”必然在同时产生作用,二者在认知过程中是不可能产生分离的。
就像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一样,是不可分的。
就像我们不能将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分离一样。
17#
发表于 2010-2-10 10:16:40 | 只看该作者
再如一张桌子放在那里看上去没有变化,这是普通人的“俗识”,科学地分析,桌子还是在变化因为它在慢慢变旧,只不过变得慢,肉眼不能发觉,这是有实证的“科识”。用哲学思想去思辩,则认为不仅桌子一直在变,而且所 ...
俞明三 发表于 2010-2-10 07:39

每个人都在不停的积累常识与经验,而常识与经验告诉每个人,新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成旧的东西,而且周围的一切都在变。
我想这就是先生说的哲学思想的思辨。
18#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19:40:34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哲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及特征:合理地解释现象,有效地解决问题。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具有非直接感知的特性,是通过事物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总结。而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一切事物的表现形式,具有可以直接感知的特性,是通过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来实现深入认知。
人对事物的认知,“哲学”与“科学”必然在同时产生作用,二者在认知过程中是不可能产生分离的。
就像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一样,是不可分的。
就像我们不能将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分离一样。——风路
风路先生,如果说哲学是为了合理地解释现象,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话,那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也就是哲学了,这样哲学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因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地盘早已被各种科学站得满满的了。
人对事物的认知,“哲学”与“科学”必然在同时产生作用,这是对的。二者在认知过程中不可能产生分离,这不符合事实,如果这样大学怎么能开设哲学系的呢?那不是只能开各种科学课了。
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也不是完全同一的。若完全同一,就不存在我们常说的“好心办坏事”了。
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只能说共同构成硬币,至于分离认识还是可能的,先看一面再看一面嘛。同样哲学与科学是密切相关的,但分离认识是可能的。
19#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19:40:55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哲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及特征:合理地解释现象,有效地解决问题。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具有非直接感知的特性,是通过事物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总结。而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一切事物的表现形式,具有可以直接感知的特性,是通过事物的变化发展规律来实现深入认知。
人对事物的认知,“哲学”与“科学”必然在同时产生作用,二者在认知过程中是不可能产生分离的。
就像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一样,是不可分的。
就像我们不能将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分离一样。——风路
风路先生,如果说哲学是为了合理地解释现象,有效地解决问题的话,那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也就是哲学了,这样哲学还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呢?因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地盘早已被各种科学站得满满的了。
人对事物的认知,“哲学”与“科学”必然在同时产生作用,这是对的。二者在认知过程中不可能产生分离,这不符合事实,如果这样大学怎么能开设哲学系的呢?那不是只能开各种科学课了。
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也不是完全同一的。若完全同一,就不存在我们常说的“好心办坏事”了。
一个硬币的两个面只能说共同构成硬币,至于分离认识还是可能的,先看一面再看一面嘛。同样哲学与科学是密切相关的,但分离认识是可能的。
20#
 楼主| 发表于 2010-2-10 19:50:10 | 只看该作者
每个人都在不停的积累常识与经验,而常识与经验告诉每个人,新的东西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变成旧的东西,而且周围的一切都在变。我想这就是先生说的哲学思想的思辨。——风路
风路先生,您这是说的科学实证,还不是哲学思辩。哲学思辩是寻根究底,是追求终极原理。(即最大的普遍性,最广的一般性。)是想一想是不是一切都有这个规律,如果不是的话,那么一切都有的规律又有那些,等等这些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5-9-29 01:48 , Processed in 0.07766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