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标题: 开天第一辩 [打印本页]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2 11:22
标题: 开天第一辩
本帖最后由 俞明三 于 2010-1-19 08:17 编辑

开天第一辩
——函家关于对立概念的分析思路兼析“动静关系”
传统哲学中,无论是西方哲学还是东方哲学,关于事物内外相互对立的成份分析往往都是认识世界的立论基础。如:
有与无,生与死,盛与衰;
部分与整体,表与里,现象与本质;
大与小,多与少,深与浅,硬与软,冷与热,亮与暗,黑与白;
动与静,运动与静止,绝对运动与相对运动,相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阴与阳,绝对与相对,有限与无限,可知不可知;
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等等。
人类正是通过这些对立,开始认识和区别世界万事万物的。
有了亮与暗,人类方可看清事物的形状;
有了部分和整体,人类才能认清事物的大小;
有了冷热、软硬、动静等,人类才可知道事物的各种性质;
有了真假、美丑等,人类才能具有价值观;
有了阴阳、绝对相对、有限无限、可知不可知,人类才有了理性的思辩。
可见,关于对立因素的思辩乃是开天第一辩。不是说这种思辩是多么的高明,而是说这种思辩是有关认识世界最基本概念的最基础的思辩。
函家认为世界都可以以函数说事,一切都是以时间为自变量的函数。
人类文明中,
当对微分方程求通解,以函数的图象法显现时,则为“科学”,现实、“实证”而确信。
当对微分方程求特解,以函数的列表法说事时,则为“神学”,玄乎、“信仰”而迷信。
当对微分方程求原解,以函数的解析法推理时,则为“哲学”,超越、“思辩”而可信。
哲学理论中的对立概念是最基本的,又是最难说清的。中国思维社区上哲学研究版块有关“运动与静止”的论辩,跟了500多贴仍然谁也说服不了谁。
所谓对立,也就是矛盾关系,先哲说,对立是矛盾,差异也是矛盾,一切相比较而存在。对立显然包含在差异之中,对立是差异的一种激烈尖锐的形式,差异包含着激烈的、缓和的甚至是接近静态的多种矛盾形式。
那么,事物的差异因素用函数形式表示有那些类型呢?
用函家的时空参变法分析,可分为:
线函数形式的同线差异类;
面函数形式的同面差异类;
体函数形式的同体差异类。等三种类型。
线函数形式的同线差异类,是激烈的差异形式。因为是同线的对立运动,因而激烈碰撞是难免的。这类事物的对立又分为三种形式:
直线上任意两点式的对立。是动点与动点的对立,称作“动、动”对立。
如:黑白;好坏;大小;对错;美丑;善恶等,它们之间通过对称的过渡态相联结,即:
绝对黑→黑→深黑→浅黑→灰→浅灰→白→绝对白
绝对坏→非常坏→很坏→坏→好→很好→非常好→绝对好
绝对大→非常大→很大→大→小→很小→非常小→绝对小
绝对错→非常错→很错→错→对→很对→非常对→绝对对
绝对美→非常美→很美→美→丑→很丑→非常丑→绝对丑
……

射线上原点与射线上任意点之间的对立。是原点的定点与线上任意动点的对立。称作“定、动”对立,它们之间通过不对称的动点方过渡态相联结。定点原点方是没有过渡态的。如:
静止与运动;相对静止与相对运动;停止与通行等等。
线段上两端点之间的对立。是定点与定点的对立,称作“定、定”对立,它们之间没有过渡态,就是两端点相对立。如:
北京、南京;   哥哥、弟弟;   妻子、丈夫;出生、死亡;等等。
面函数形式的同面差异类又分为两类:
同面同线类,也就是上面说过的线函数的同线对立类。
同面不同线类,如地球、月亮;兄弟、姐妹;马、牛;桃李;金、银;氧化物、硫化物等。它们之间只对立,不直接联结,更没有过渡态,是“各行其道”。
体函数形式的同体差异类又分为同体同面同线类;同体同面不同线类;同体不同面不同线类等三种。前两种,前面已分析过,同体不同面不同线类,它们之间的差异,是层次上的差异,是“各得其所”。更不要说有什么过渡态了。如:
父亲与子女;太阳系与太阳;氧化物与酸性氧化物;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绝对运动与相对运动等等。
以上分析的都是体、面、线函数图象上不同点之间的差异关系。至于函数图象上唯有一点表示的事物,则无所谓对立关系了,这也就是逻辑学上所谓的最大概念及绝对概念。这类概念无论怎样,在函数图象上只是一个点,它没有相对的另一个点,也就是说没有逻辑上的所谓负概念了,是“硕大无朋”。例如:
某个具体的人;牛顿、达尔文、爱恩斯坦;函学中的存在、绝对运动、运动的绝对性等等。
这些概念现实中没有相反的、相对立的概念,是逻辑学上的绝对概念,有些是最大概念。如:
函学中的存在,如果说它的负概念是非存在的话,其实非存在也是一种存在,因为存在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最大概念,它的内涵是一切,外延是所有,当然也包括非存在,所以非存在在存在之中,在函数图象上是同一个点。
关于绝对运动的负概念,如果是绝对静止的话,那么它们应该是同一个论域中的,然而,绝对运动是事实支持的覆盖所有的最大规律,在所有中不可能再有绝对静止的地盘,这也是人类发现的所有事实所支持的,人类也无法找到绝对静止的一例实例。因此说绝对静止是绝对运动的负概念的话,这是与“正负概念具有同一个论域”的规律相矛盾的。
运动的绝对性也是这样。既然不能将绝对静止作为绝对运动的负概念,同样也不能将静止的绝对性作为运动的绝对性的负概念。
绝对静止、静止的绝对性只是逻辑上的空概念,是世界上事实不存在的事物。就象方的圆、四个角的三角形、金山、银山一样。
通过以上用函学思想的“时空参变法”分析,我们可以在函数“点、线、面、体”的客观现实图形中看到并分析出有关事物“差异”的各种类型。
现实世界中的任何差异(包括对立、阴阳、矛盾等等)双方并无一定的均等过渡可言,有的有过渡态,有的没有过渡态。有的是对称型的过渡态,有的是不对称型的过渡态等等,不一而足。都要看具体的现实时空而定。
它们有的能直接联结,有的没有直接联结,只有上一层次的间接联结,就象一个家族以上代的祖宗联结一样。有的干脆就是最大概念,横向上没有任何概念可与之相对立,是“硕大无朋”的。
这些不同时空域中的具体的不同情况,引起了哲人们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的不同认识,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这也正是有关“动静关系”的争论贴,争论不清的根源所在。

作者: 远走高飞    时间: 2010-1-12 11:31
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作者: 江天明    时间: 2010-1-12 16:27
到那里去看了,那里学术气息挻好的,智的分析入木三分。还有几位也有思想。不过今天就上不了。可能太多人上吧哈。俞兄看下,居里夫人的电影,可能对你的思路会有大的帮助。我个人的浅见,兄的大作还是有点青涩,跟那个智的还有一定的距离。大家一起努力把智压倒。学无前后达者为师。我是采众家之长为我用。兄也应该如此。以后这里就不来了。蛤蟆坐井观天去了。哇哇哇。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12 17:07
既然对立可以分为“动、动”、“定、动”、“定、定”三类,怎么能说“动就是绝对的,定就是相对的”呢?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2 17:43
对立的这三类是同线型函数的反映。还有其它各类。
动是绝对的,也有相对的。定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这是人类长期实践证明,并经过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12 21:15
对立的这三类是同线型函数的反映。还有其它各类。
动是绝对的,也有相对的。定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这是人类长期实践证明,并经过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
俞明三 发表于 2010-1-12 17:43

敬请俞兄用逻辑推导一下“运动是绝对的”这个命题。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12 21:16
对立的这三类是同线型函数的反映。还有其它各类。
动是绝对的,也有相对的。定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这是人类长期实践证明,并经过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
俞明三 发表于 2010-1-12 17:43

敬请俞兄用逻辑推导一下“运动是绝对的”这个命题。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3 07:31
“运动是绝对的”这个命题本身就是不明时空域的问题。我们只能说,在世界所有中,人类从来没有发现不运动的东西,所以说在世界这个最大论域中,运动是绝对的。但在具体的运动中,人类都是通过一定的参照物来发现运动的。而这个参照物只是个假定不动的事物,其实参照物也是在动的,我们只是假定它不动。就象船在行,是以岸为参照物的,假定岸不动,实质上岸也是随地球在动的。所以这种运动就是相对运动了。传统哲学中于是就说,运动既是相对的又是绝对的,叫相对中有绝对,绝对中有相对。这样的说法把不同时空中的事物放在一起说,故而弄得人们的认识玄之又玄,只可悟不可说了。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3 07:49
从逻辑上讲,我们不能讲“运动是绝对的”这样一个不明时空域的命题。我们可据人类的无数次实践分析推理“绝对运动”的存在及“绝对静止”的不存在:
“绝对运动”的时空域是人类活动的整个世界,因此它是个人类活动(包括认识思维活动)中的最大的概念,它的论域决定了它在人类活动的范围内没有负概念。而绝对静止,事实证明它象“方的圆、四个角的三角形、金山、银山”这些概念一样,是空概念,是有其名而无其实的,是不能作为“绝对运动”的负概念的。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13 09:03
所以说,“运动是绝对的”这个命题首先是不可能用逻辑推理来推导的。

但是不是就可以说,“运动是绝对的”这个命题是人类长期实践证明了的呢?
对这个命题给予肯定的论证,主要靠的就是“人类从来没有发现不运动的东西”这句话。
那么,这句话有什么不对吗?

是的,这句话确实是有问题的。请看下面的论证:

我们大家都承认“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样的一个基本原理。即使在唯物辨证法关于论述“运动和静止”的三条论点(其一,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其二,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其三,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中,其中也有这么一条。我想,俞兄也应该是承认这一条原理的吧?

但是,在真正谈到动静关系的时候,人们往往却不这样看,人们往往把“微动、小动、大动……”统统都看作是“动”,并认为其中并没有丝毫“静”的成分;只有在事物“不动”的时候,才称之为“静”,而且,更没有人去谈论什么“微静、小静、大静……”这些不同的“静”的区别了。
不仅如此,在称事物“静”的时候,还要再加上一句“表面上看起来它是静的,其实它还是动的”。
这就是说,人们承认的只是“静中有动”,而并不承认“动中有静”。
这样,就会得出“表面上看起来它是静的,其实它还是动的”、“人类从来没有发现不运动的东西”这样偏见很深的结论了。

所以说,“人类从来没有发现不运动的东西”这句话阐述的根本就不是什么客观事实,明显是人们的一种偏见!
作者: 风路    时间: 2010-1-13 09:06
1# 俞明三
先生的论述很详细。
感觉先生的文章就是对事物的相对性的论述。
关于运动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是否可以这样理解:
运动是时间与空间的分解,或者可以说时间与空间的同时变化是运动的基本条件。
运动的绝对性是指,时间与空间始终同时处于变化的状态。
运动的相对性是指,其中时间的变化是不能改变的,而空间的变化是相对的。
当我们从宇宙的整体来说,虽然时间是变化的,但空间是静止的,则不存在运动。而就宇宙中的个体或局部来说,时间是变化的,而空间也是变化的,则运动是始终存在的(或称为绝对的)。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3 21:42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是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规律,不能还是混淆层次。
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也有相对运动,但没有绝对静止;相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也有绝对运动;
相对静止中有相对运动,也有绝对运动;世界上找不到绝对静止的实例。
没有时空参变,任何原理都是无法正确理解和运用的。毛泽东“阶级斗争理论”在创业时用得很好,但在守业时就不行了,正是时空没有参变的原因。现行中国当局领导提出与时俱进正是英明地看准了这一点。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3 21:51
回风路先生:
此文既说相对性,也说绝对性。相对运动、相对静止都是在绝对运动的背景中发生的,都是对绝对运动的局域而成的。这是函家局域事物观对差异概念的分析和运用。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3 21:55
回江天明先生:
我们同好之间的讨论,最好还是指出青涩是什么?与智的差距是什么?这才具有学术讨论的真正意义。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3 21:58
本帖最后由 俞明三 于 2010-1-13 22:00 编辑

回天茂老弟:
有无数具体事实的如果是偏见的话,那么没有一个具体事实的难道反而不是偏见吗?这是说不通的。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13 22:22
回天茂老弟:
有无数具体事实的如果是偏见的话,那么没有一个具体事实的难道反而不是偏见吗?这是说不通的。
俞明三 发表于 2010-1-13 21:58
可能俞兄还是没有看懂我的意思。
请问:动有没有大动和小动的区别?
再问:静有没有大静和小静的区别?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4 16:27
动自然有个剧烈程度的问题,所以动,当然有大动、小动甚至微动等等不一而足的分别。
但静作为动的负概念,当然是静止的意思。所谓静止用函数图象表示就只是一个点,是完全同一的一个点,也就没有过渡态,自然也就没有大静、小静的现象存在了。这还是原文中分析的,是射线式图象中“定、动”式的对立。是以不对称的过渡态相联结。是射线原点与射线上动点之间的联结。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14 16:58
对对对!毛病就出在这里。
为什么一般的矛盾(高低、上下、多少、善恶、真假、美丑、表里、黑白……)双方都存在大小的区别,唯有“动静”这一对矛盾只有一方才有大小的区别呢?
俞兄能不能再找出类似的例子呢?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4 18:44
根据射线式“定、动”对立概念的特征,一方没有程度的变化,一方有程度的变化,就构成此类对立。这是客观现实中一种特殊的对立。此外还有象“停止与通过、停与走、止与流、死与活、中与上、中与下、中与左、中与右、零与正数、零与负数、起点与远点、起点与近点、参照物与被参照物”等等,也是如此。尽管有些不是一般认为的对立关系,但却是差异关系,差异也是矛盾,所以也是矛盾关系的一种。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14 20:08
本帖最后由 天茂 于 2010-1-14 20:21 编辑

谈到生与死,按照一般的理解,总认为生是一条线,死是一个点。此言差矣!

现摘抄中国社科院已故研究员杨熙龄著《奇异的循环——逻辑悖论探析》P78中的一段话,对“定、动”对立概念的批判是非常到位的:

古人说“物方生方死”是正确的。生物不但一生下就在向死走去,而且死的过程是生的过程的另一侧面,当死的因素完全压倒生的一方时,死本身也就灭亡了,即也没了。死必须同时还有生。形式逻辑思维的所谓“死”其实是指生的最末一段时间以及死了以后,即没有了死的时候。死了的是无所谓死的。人们习惯于认为,生前无死,死后才算死。现代生物学说明死并不是这么回事。事物的矛盾二重性不能截然分开,尤其不能使双方互相脱离关系。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5 07:53
这完全是传统哲学中似是而非的说法。它对死的定义私下进行改变,再来述说大众认同的生死关系,这是偷换概念制造悖论的惯用伎俩。戳穿他的西洋镜的方法,就是揪出他偷换概念的黑手:他在论述中将死时刻的现象根据与死的因素即死的原因偷换。将不同时空的事放在一起说,这就是他混淆思维的本质。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5 08:03
所谓一般的理解,是大家公认的概念,如果将大家公认的概念偷换,这不是使人智慧的哲学,而是哗众取宠、不想解决现实思维问题的哲学。
如:熟悉您的人,知道天茂就是您,很简单明了。而将天茂解释为天然茂盛,就不再是您了,而是一种现象了。再用这种现象来解释您,自然完全是另一番可笑的理论了。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15 08:50
这样看来,俞兄是不是反对“阳中有阴,阳中有阴”的说法呢?
作者: 风路    时间: 2010-1-15 09:08
13# 俞明三
谢谢先生回复。
就先生所说的绝对运动的背景,我认为如果这里的背景指的是个体或局部,那么先生的论述是合理的。而当背景指的是世界整体,那么先生的论述就不合理。
我们在论述相对运动或静止的时候,需存在相互的参照才可行,而作为世界整体,没有可参照的对象。
作者: 新加坡啦    时间: 2010-1-15 11:59
回江天明先生:
我们同好之间的讨论,最好还是指出青涩是什么?与智的差距是什么?这才具有学术讨论的真正意义。
俞明三 发表于 2010-1-13 21:55


那个瓜才是个青涩,不用理他,他几天前标点还不会用呢。
作者: 新加坡啦    时间: 2010-1-15 12:05
这完全是传统哲学中似是而非的说法。它对死的定义私下进行改变,再来述说大众认同的生死关系,这是偷换概念制造悖论的惯用伎俩。戳穿他的西洋镜的方法,就是揪出他偷换概念的黑手:他在论述中将死时刻的现象根据与死 ...
俞明三 发表于 2010-1-15 07:53


这个“时空域”就是确定讨论前提、背景、范围,针对问题就事论事。那么看来用仅仅“时空”坐标来框定,还欠推敲。
不同的国情、人种、教育、发达程度等等,都归到“时”和“空”两个方向上未免穿凿,不利于高效率地解决问题。
望先生明鉴。
作者: 闪闪惹人爱    时间: 2010-1-15 18:24
那好办,根据楼主的“时空域”概念,做物理研究的时候,以绝对静为零,在动的坐标上标记一切运动。
做养生、有关生物科技等研究的时候,不妨按这个“动静八分法”。个人觉得挺有趣味,甚至可以用来对应荷尔蒙分泌曲线。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6 10:36
回天茂老弟:
函学不笼统地反对任何说法,但要指出某一说法有它相应发光的时空。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指出了在同一层次中对立因素的相互关系之一。在性质分析这个层次上也有“阴阳分列”的并列关系的存在。所以在不同时空中二者都分别是很有用的,如果不问青红皂白,错乱混用,必然要出笑话。如守株待兔在某确巧的时空中是存在的,但普遍使用,就变成了笑话寓言。在森林中刻木求物是对的,在江何中对行航的船进行刻船求刀也就成了笑话寓言。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6 10:45
回十三楼风路先生:
函学是人类认识所及范围内的实践哲学。其对象是人类实践、认识范围内的世界。所谓世界整体,也是人类认识、实践所达范围内的整体。如果认识的对象超越了人类认识的所及之外,那么即使所谓认识,也只能是“无知妄说”,即不知道的瞎说。
作者: 风路    时间: 2010-1-16 18:58
29# 俞明三
先生的治学态度非常严谨。
先生的函学是人类认识所及范围内,人对世界的认知是不断延伸的,函学也应该是在不断延伸。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16 20:28
回天茂老弟:
函学不笼统地反对任何说法,但要指出某一说法有它相应发光的时空。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指出了在同一层次中对立因素的相互关系之一。在性质分析这个层次上也有“阴阳分列”的并列关系的存在。所以 ...
俞明三 发表于 2010-1-16 10:36
俞兄这一段说得很好!我完全同意。

但是,对于“生和死”这一对矛盾来说,您下面这一段说法的偏差可就很大了:

这完全是传统哲学中似是而非的说法。它对死的定义私下进行改变,再来述说大众认同的生死关系,这是偷换概念制造悖论的惯用伎俩。戳穿他的西洋镜的方法,就是揪出他偷换概念的黑手:他在论述中将死时刻的现象根据与死的因素即死的原因偷换。将不同时空的事放在一起说,这就是他混淆思维的本质。


为了避免您这两段话之间的矛盾,请俞兄试将“生和死”放在不同层次中,对上面这一段话展开一番论证,如何?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7 07:44
本帖最后由 俞明三 于 2010-1-17 07:54 编辑

回风路30楼:
是这样,函学的哲学观就是无限哲学观。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7 07:53
回天茂31楼:
对概念的对象不更改,才能说清。应老弟之质询,我细致地说些看法,请继续质疑。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17 09:48
回天茂31楼:
对概念的对象不更改,才能说清。应老弟之质询,我细致地说些看法,请继续质疑。
俞明三 发表于 2010-1-17 07:53
我是这样认为的:
您在21楼基本上否定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观点,但您在28楼又肯定了“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观点在同一层次中是对的。
如果要保证上述两楼没有矛盾的话,21楼的内容指的就应该是在不同层次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的观点。请俞兄论证之。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7 13:04
天茂老弟,21楼说的悖论,说的偷换概念,大千世界中也有它的一席之地的。这就是在他已偷换到的概念时空中述说中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只不过这个时空域太小,以至于人们很难正确使用。例如说谎者悖论,有时就可以免打,有时甚至免死(虽是笑话,也难以辩驳。)但如果生活中用这样的思维说话,往往是狡辩,往往无法进行语言交流,使人们的思维搞乱。这是令人痛恨的,所以谁能识破其中的玄机,揪住变戏法的黑手,应该是大快人心的。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7 13:16
所以指出诡辩搞乱思维的要害,指出其也有能适用的时空,这二者是不矛盾的。
函学认为即使谬论,也有它存在的时空的,这就是存在总是合理的根源吧。
函学对一切,只是以时空域的有无论真假,以时空域的大小论高下,只有在一定的价值观为参照标时才有所谓的对错。真假、高下是函学追求的普世价值,对错在函学中是无可述说的,同一个事物在不同的价值观下所谓对错的评价也是不同的。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17 18:10
天茂老弟,21楼说的悖论,说的偷换概念,大千世界中也有它的一席之地的。这就是在他已偷换到的概念时空中述说中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只不过这个时空域太小,以至于人们很难正确使用。例如说谎者悖论,有时就可以免打, ...
俞明三 发表于 2010-1-17 13:04
偷换概念造成的矛盾,称为逻辑矛盾,不能称为悖论。
在逻辑推理无误的前提下出现的矛盾,才能叫悖论。

我们还各自谈谈对具体的“生中有死,死中有生”的理解吧!

我认为,一个人的一生,每时每刻都始终贯穿着生和死的因素。不同的是,
当生命力比较旺盛的时候,或者体格健壮者,生的因素显然要大于死的因素;
当生命力较为衰败的时候,比如生病、受伤、年老之时,生的因素就会小于死的因素;
当一个人生命垂危之时,死的因素就大大多于生的因素了;
当一个人呼吸停止、心跳停止、脑细胞也停止活动之时,生的因素就会趋于0,死的因素占据绝对成分,那么,我们才能说这个人完全死亡了。

请俞兄也提出自己对的“生中有死,死中有生”的理解。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7 20:26
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是通用式,它可以指天地、上下、左右、大小、好坏等等“动、动”式的差异关系的概念。但对于“定动”“定定”式差异关系的正负概念是没有其成立的时空域的。如对停止与通过来说停止中不能有通过。对北京与南京来说,北京中也不能有南京。
同样,生与死,根据它们表示的实际内容,生是活着的意思,而活就有健康、亚健康、病、大病、小病等多种过渡态式的生法,因而是一个动点。死则是人的一切生命活力全部消失时刻的状态名称,是一个定点。因而生与死这对正负概念是“定、动”式。是不能有“死中有生,生中有死”的。
而天茂老弟您上面的分析,是以死的因素,生的因素来分析的,这种分析是对的,与函学中平衡点正反和的分析法是一致的。但这不是对死这个定点与生这个动点的分析。因而是偷换了概念,说的不是一回事了。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7 20:29
实质上您们的“生中有死,死中有生”是“生的因素中有死的因素,死的因素中有生的因素”这样就由“定动”式变为“动动”式了。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7 20:33
关于悖论的概念,您说的是传统哲学中的逻辑概念。它没有把概念外延的扩大作为偷换概念来看。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17 21:58
哈哈!太有趣了!我们现在双方的观点正好翻了个个儿!

原来强调“运动是绝对的”,现在极力证明不仅存在“动动”关系,而且还存在“定动”、“定定”关系,似乎在极力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原来强调“运动不是绝对的”,现在极力证明所谓“定动”、“定定”关系,归根结底,仍然还是“动动”关系,似乎在证明“运动是绝对的”。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17 22:17
本帖最后由 天茂 于 2010-1-17 22:19 编辑

事实上,在一定范围内(或者说在局域内),事物确实是有动有静的。这一点,我们双方都没有疑义。
问题是在更高层次上,或者说在我们人类现在认识的最高层次中,也可以说是在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之下,事物到底是有动有静的?还是只动不静的?还是只静不动的?我们的分歧大概就在这个地方。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8 08:53
天茂老弟:
我们的讨论没有翻个儿,只少函学思想没有翻个儿。
函家哲学是人类生活思维所及的哲学。
函家的绝对运动观是对人类所及的世界的全面而言的。
函家的相对运动观、相对静止观是以绝对运动为背景的,是对绝对运动的局域。
函家的事物差异观是对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局域。
函家的正负概念中的“动动、动定、定定”是事物差异观中同体、同面、同线差异中不同对立的分析。
这些是以人类可及的世界为对象,以绝对运动为总根的树叉式的延伸,是一脉相承的。没有翻个儿,希天茂老弟再分析一下,是不是如此?
作者: 江天明    时间: 2010-1-18 17:55
要不是那边不能上了,我就还会错下去。前面的话收回。前几天把几个人看成是智一个人的了,那边好的东西太多了。眼都看花了。以一敌三自不如。我看文章,太长就走马观花一眼带过。系统理论方面我还有太多欠缺,我只取一二点,百花酿蜜即此理。百家自有百家理,各家自有半边天。心浮气燥胡乱语,管它东南西北风。你如当真你就晕。博学修养还须向君学。42楼;动静还是相对的,不管信不信,不骗你还能骗谁?真还是假?你慢慢想。前度江郎今又来,你晕还是我晕。哇哇哇。
作者: 江天明    时间: 2010-1-18 18:07
青涩是我学识浅,太多疑问费思量,以一化三难明了,走马观花在前面。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18 18:47
天茂老弟:
我们的讨论没有翻个儿,只少函学思想没有翻个儿。
函家哲学是人类生活思维所及的哲学。
函家的绝对运动观是对人类所及的世界的全面而言的。
函家的相对运动观、相对静止观是以绝对运动为背景的,是对绝对运动的局域。
函家的事物差异观是对相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局域。
函家的正负概念中的“动动、动定、定定”是事物差异观中同体、同面、同线差异中不同对立的分析。
这些是以人类可及的世界为对象,以绝对运动为总根的树叉式的延伸,是一脉相承的。没有翻个儿,希天茂老弟再分析一下,是不是如此?
俞明三 发表于 2010-1-18 08:53
既然如此,请问:
“绝对运动观”中的“动”和“动动、动定、定定”中的“动”,是不是一回事?即是不是一个概念?

如果是一回事,那么“绝对运动观”和“动动、动定、定定”就是矛盾的;

如果不是一回事,请解释它们之间的差异。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9 07:39
本帖最后由 俞明三 于 2010-1-19 18:19 编辑

动是一个中心词,加上绝对的定语变成绝对的动,加上相对的定语就是相对的动了。
这就象纸,宣纸与卫生纸是不同的一样。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19 09:41
动是一个中性词,加上绝对的定语变成绝对的动,加上相对的定语就是相对的动了。
这就象纸,宣纸与卫生纸是不同的一样。
俞明三 发表于 2010-1-19 07:39
呵呵,想不到俞兄竟然说出“动是一个中性词”这样的和“大众认同”完全相悖的观点来。(看看您在21楼是如何批判不与“大众认同”的吧!)

即使是辩证唯物主义,虽然也认为“运动是绝对的”,但他们也不可能会说出“动是一个中性词”这样违背常识的话来。


当然,如果您要是把“动”看作是和“存在”内涵一致的话,那就是另外的一个问题了。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9 18:18
怎能这样说呢?中心词连小学生也懂,难道会有人认为宣纸与卫生纸是一样的吗?而纸则是中心词,受各种形容词、名词的修饰,修饰前后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9 18:26
以“动”作中心词的“绝对动”与“相对动”就象宣纸与卫生纸一样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对象。这么通俗的认识,恐怕只要神经正常的人都会认同的。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19 18:28
“纸”当然可以当中性词来看。
但是,“动”怎么能是中性词呢?如果是的话,“静”是不是中性词呢?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9 18:32
可能是将中心误键成中性,引起了误解。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心的也有中性的成分,应该能够理解才是。
我们还是紧扣各种动静关系的分类思辩为好。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9 18:32
可能是将中心误键成中性,引起了误解。不过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心的也有中性的成分,应该能够理解才是。
我们还是紧扣各种动静关系的分类思辩为好。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19 18:44
原来这里这里是有个笔误!

我们接着继续讨论。请问:
“绝对运动观”中的“动”和“动动、动定、定定”中的“动”,是不是同一个概念?
如果是同一个概念,那么“绝对运动观”和“动动、动定、定定”就是矛盾的;
如果不是同一个概念,请解释它们之间的差异。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9 19:14
这在前面已说明了。既然还没有认同,我再说简单一些。
“动”本身是指事物不静止的现象。但是当加上修饰词后,表示的就不是同一个现象了。绝对动是指任何情况下都在动的现象,相对动则是选定假定不动的参照物后发现相对于参照物在动的现象。二者是不同的。
因而它们不是同一个概念。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9 19:14
这在前面已说明了。既然还没有认同,我再说简单一些。
“动”本身是指事物不静止的现象。但是当加上修饰词后,表示的就不是同一个现象了。绝对动是指任何情况下都在动的现象,相对动则是选定假定不动的参照物后发现相对于参照物在动的现象。二者是不同的。
因而它们不是同一个概念。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19 21:33
俞兄的意思是说:
“绝对运动观”中的“动”是指任何情况下都在动的现象;
“动动、动定、定定”中的“动”则是选定假定不动的参照物后发现相对于参照物在动的现象。
是这样的吗?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20 08:11
是这样的意思。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20 08:54
这就是说,“绝对运动”是函学里面的最高概念,它是中立的,和“存在”一样,不存在它的矛盾概念。
是这样吗?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20 11:21
函学的最高概念是函。函是函学认识世界的方法。一切以函而生,一切以函而灭。存在是函学研究的最高对象,绝对运动是存在的根本属性。相对运动、相对静止在函学中是对绝对运动的局域。这都是函家哲学的实践观、运动观、矛盾观一脉相承的展开。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20 15:50
那么,在函学看来,宇宙有没有生死呢?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20 17:51
在函学看来,就宇宙的本来意义讲就是时空的别称。函家的时空观是以时间为自变量的数字化时空观,时间域是无限的,因而就本来的意义讲宇宙(时空)也是无限的,尽管宇宙中各个具体的部分时刻进行着此生彼灭的变化,但就整个宇宙而言,它时刻存在着,变化着。但科学上所说的宇宙大爆炸之类的理论中的宇宙,则是函学宇宙中的一部分,是有限的,是有生死的。这与函学中的宇宙表示的不是同一对象。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20 18:32
本帖最后由 天茂 于 2010-1-20 18:40 编辑

函学的最高概念是函,
函学的最高对象是存在,
绝对运动是存在的根本属性。

1、“存在”应该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最高概念,“绝对运动”应该是认识论意义上的最高概念,“函”似乎是方法论意义上的最高概念。我这样总结对不对呢?
2、除了上面的三个“最高”以外,函学中还有没有“最高”了呢?
3、“存在”一定还有别的属性吧?能否再举出几个来?
4、能不能说,是“存在”产生了万物?这样的说法,与老子的“一二三”是否矛盾?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21 08:01
您总结得很好!
这三个最高分别统摄哲学的三大领域。其中函是函学萌生之点。是主客体的交点。人通过函认识、改造世界,世界通过函规定人的本质,掌控人的一切活动。函摄世界,有函乃大。
存在则是函学萌生之基,无存在的大而无边,小而无内,则无函之需,无函之法,无函之生了。
绝对运动则是函学萌生之源。无绝对运动的无限之变,则无函之识,无函之测,同样也就无函之生了。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21 08:18
世界一切的属性都是存在的属性,但最根本的属性就是绝对运动的属性。有了这个属性,世界的一切就自然而然的产生了。
不能说存在产生了万物,事实是一切都是存在。存在是不断自行产生着新事物同时又不断自行灭亡着旧事物的东西。存在相当于老子说的一,一内存正反差异之二,二和出三,于是按二正反差异的比例不同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三了,各种各样的三,就是万物的本质,因而万物生了。应该说这就是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成论思想。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21 09:09
如果不能说“存在”产生了万物,那么,“存在”就不是本体论意义上的最高概念了。
至多可以说,“存在”就是万物本身。
那么,万物从何而来?或者说,“存在”从何而来?还需要继续追究下去。
能说“存在”从“函”中来吗?好像不能。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21 12:37
存在是一切即万事万物的共同点,函家哲学是无限哲学,极端无限,取中为本体,各向同性地向四面八方无限衍生而成万事万物。中在何方?中在我处,中在足下,中在此处,中在此点,中在一切的共同之点。存在乃中,乃万事万物终极追溯之共同之点,万事万物皆为存在的生灭演变,不存在也是一种存在,世界一切皆囊括于存在之中。存在若演员,世界的各种角色都由存在所扮演;存在若原子,世界的各种物体都由原子所构成。故曰:“存在乃一切之本体”。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21 12:46
西方传统哲学的本体,物质、精神、绝对精神、逻辑原子不一而足,皆是有限之本体,皆是终极之开端,世界是无限的,开端前是什么,他们无法回答,只好以二律似是而非的背反来搪塞。
函家哲学取中为开端,各向无限演绎,与无限的世界相同一,不需要似是而非的二律背反来自圆其说。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21 19:13
这就是说,存在是没有来源的了?
那么,“中”和“存在”又是什么关系呢?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22 07:36
存在的来源就是无始、无终、无限的自身,存在乃无限之球,乃万事万物终极追溯之共同之域,万事万物皆为存在的生灭演变,不存在也是一种存在,世界一切皆囊括于存在之中。存在若演员,世界的各种角色都由存在所扮演;存在若原子,世界的各种物体都由原子所构成;存在若对称点,实物虚物、物质精神、有与无等等,一切差别与对立,都以它为中、以它为对称点。故曰:“存在乃一切之中”,也是“一切之本体”。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22 21:41
看了俞兄上面的回帖,琢磨了我好长时间,还是没有弄懂“中”和“存在”到底是什么关系。
这样说吧:
您认为世界的本体到底是“中”呢,还是“存在”?
“中”和“存在”到底哪个更为根本一些?
本来,函学的最高概念有三个,函、存在、绝对运动,但是现在又冒出一个“中”,这是不是第四个最高概念呢?它应该属于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这三者中的哪一个呢?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23 08:42
“中”不是冒出来的,它是三点论及您的三论中的灵魂。是函家哲学研究无限世界的切入点。实物与虚物、物质与精神、有与无等等,一切差别与对立,都以存在为基本对称,即存在向实的方向演化就显现为实物、显现为物质、显现为有;存在向虚的方向演化就湮没为虚物、湮没为精神、湮没为无。将存在抽象为一点,存在不就成为对称点了吗?故曰:“存在乃一切之中”。
中是函家哲学研究世界的切入点,也是三点论、三论研究的三。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23 09:09
那么,这个“中”应该是认识论或方法论的最高概念。
但是,这样一来,“中”和“函”是什么关系呢?“中”和“绝对运动”又是什么关系呢?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23 11:25
中是对一种思维形式的概括和抽象,是围绕事物重心、质点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可称作为中态思维。与其相对的是极态思维。如唯物、唯心、中庸就是极态思维。对极态思维的发散并局域则为中态思维。
中态思维在哲学上找到的大统一就是函家哲学;
中态思维在本体论中找到的本体概念就是存在;
中态思维在认识论中找到的最高概念就是绝对运动;
中态思维在方法论中找到的最高概念就是函。
作者: 思无邪    时间: 2010-1-23 13:02
问候俞兄!

先去午餐,回来拜读~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23 22:22
中是对一种思维形式的概括和抽象,是围绕事物重心、质点的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可称作为中态思维。与其相对的是极态思维。如唯物、唯心、中庸就是极态思维。对极态思维的发散并局域则为中态思维。
中态思维在哲学上找到的大统一就是函家哲学;
中态思维在本体论中找到的本体概念就是存在;
中态思维在认识论中找到的最高概念就是绝对运动;
中态思维在方法论中找到的最高概念就是函。
俞明三 发表于 2010-1-23 11:25
这样看来,这个“中”才是函、存在、绝对运动这三个最高概念的共同领导!
请问俞兄是不是这样的意思呢?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24 11:19
中态思维只是人类思维的一种形式,就象用钉耙、锄头刨红薯、萝卜所用的工具中的一种,它能刨红薯、萝卜,但它不是红薯、萝卜的领导。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24 16:23
既然是工具,那就是方法论了。
这样一来,方法论有了两位最高领导:中和函。
一山不容二虎啊!俞兄还是得尽快决定哪个是最高领导吧!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24 18:31
本帖最后由 俞明三 于 2010-1-24 18:37 编辑

中态思维在哲学上找到的大统一就是函家哲学。
函家哲学是成体系的大统一哲学,中态思维只是思维形式中的一种,是函家哲学的内容之一。
中态思维只是函家哲学的首席军师,挂帅的还是函家哲学的函。
这个函家大帅有四个大军师,除了中态思维外,还有过程论、实践论、矛盾论这几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阵营中借来的军师。
数字时空观、局域事物观、正态变化观、无限哲学观则是函家的四员大将。
开天第一辩、开天第二辩是函家大军的两大开天战役。
存在、绝对运动、三点论的二和出三则是函家大帅的三块根据地。
天演大观图、函及世界图分别是函家大帅的行政图和势力分布图。
世界的一切则是支持函家大帅施展雄威的千军万马。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24 20:08
呵呵,中态思维培育了整个函家大军,现在他又摇身一变,成了函家帅府里面的首席军师。有趣!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25 08:24
是这样。这在现实中的事例比比皆是。如姜子牙早有伐无道之纣的宏图大略,但文王是统帅,姜子牙只能是军师;诸葛亮尽管早有三分天下之预见,但刘备是统帅,他只是军师。再有象吴用、徐茂公、刘伯温那个在思想谋略上没有胜过主公之处?但他们都是军师,不是主帅。
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孕育马克思哲学辩证法的来源,但它不是马克思哲学的主帅。
同样中态思维只是孕育了函家哲学思想的诞生,但不是函家哲学的主帅。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25 08:53
函家哲学是以函数的函认识世界,世界的一切都是函数的显现,而中态思维只是与众多思维形式相比肩的普通一员,还只是形影单只的单枪匹马,它无法以只有一个中就统帅天下,也不能狂称世界的一切就是中的显现,因为除中外还有四周、还有多极它不能遍及。函帅拥有世界一切的千军万马,拥有成套的核心班子,能统摄天下。这是中态思维所望尘莫及的。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25 09:42
那么,这个函家大军的对手是什么大军呢?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25 11:20
函家大军没有对手,函家是识用各家之家。
存在都是有原因的。
一切理论都有它的发光时空,错误的理论只是它某时刻的错误,它肯定有它正确过的时空,不过这个正确过的时空较小,或者是稍纵即逝。
因此函家只是把各种理论放到了它应在的时空中,不是打败它,也不是消灭它,也不是熔化它,而是包容了它。
函家认为世间一切只以时空域的有无论真假,只以时空域的大小论高下。
这些就是和谐原理的终极回答。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25 12:20
想起一个故事来:
有弟兄三个人比大小。
老大说:我是全人类的统治者;
老二说:我是全宇宙的统治者;
老三说:我没有批准对你们俩的任命;
老大又说:你忘了我是大哥了吗?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25 14:13
问题是要有事实的支持!否则只是一张会吹牛的大嘴!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25 14:27
函家没有说比谁家有本事,只是说有识用各家、各家都可存在的宽容本质。
各家都在时空中,以时空域的参变知道各家的住所,这是函家与各家的不同之处。函家没有特别的本事,只不过最为简单的让大家回到现实中的住所。这本是神经正常的人都可做到的事,但狂妄者自己时空错乱,还唯我独大,张址李住,硬叫人有家无归,这是不聪明的思维。如果给这种人找一找他的住所的话,他就是在迷乱时空中以极态思维在瞎闯!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25 16:06
85楼的故事里包含着这样的一个哲理:
没有最大,只有更大。如果强求最大,那就会物极必反,变成最小。

下面是我在《似与不似》中对老子“道”和“上帝”进行比较后的认识:

  老子说,道“可以为天下母”,“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老子·二十五章》),“可名于小”,“可名于大”(《老子·三十四章》)。庄子也说,道“在蝼蚁”、“在梯稗”、“在屎溺”(《庄子·知北游》)。另外,“其大无外,其小无内”,“人人一太极,物物一太极”,“人在炁中,炁在人中”等等传统说法,也都是在谈“道”既无限大,又无限小的这一特性的。
  另外,老子还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这就是说,“道”不仅能创生万物,而且还来自于万物。这就把“道”置于一个大链条中“关键环”的位置,而不是像“上帝”那样是一条绳子的开端。
  有人指责“道”的概念与“上帝”一样,都是客观唯心主义。但是,按《圣经》的说法,“上帝”是只大不小、只尊贵不卑微、只会万能不会万不能、只包含万物而不能被万物所包含;而“人”作为“上帝”的对立面,作为“上帝”所恩赐的对象,则正好相反,是最小的、最卑微的,又是最无能的,是被万物所包含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道”和“上帝”这两个概念,一个是活的,另一个是死的;一个能大能小,另一个只大不小;一个是一根链条中重要、关键的一环,另一个则是一条绳子的开端。这怎么能说是一样的呢?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25 18:22
这些传统哲说,舍掉了时空域,什么既大又小,什么无生有,有生无,什么无也是有,有也是无。什么没有最大,只有更大,等等。含糊不清,还用道不可道,只可悟等来搪塞,实在变成了不是使人聪明,只会使人糊涂的说教。函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问世的。函家指出的,一切都是以时间为自变量的函数的这一命题正是强调时空参变的重要性。如果不要时间,空间,一切将错乱一团,不成世界了,还谈什么哲学?道家?佛家?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25 21:36
呵呵,难道函学能对世界的本原问题能说个一清二楚?也都能下个明确的断语?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26 08:18
函家哲学是无限哲学,它研究的对象是无限的世界,它从人类实践最直接的“中”开始各向同性地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研究,它的逻辑与世界是同一的。任何以有限的本体去研究无限的世界只能是以“二律背反”式的搪塞法交卷。
函家指出世界的本体就是万事万物共有的“存在”这一抽象的东西。存在具有无限性、统摄性、终极性,这是人类追求的世界本体的理想要求,又与世界的无限性相同一。
如果还有人追问“存在”是什么,这就象有人还在追问人为什么是人一样的问题。这样对本体的认识,与世界的一切是同一的,只要表达得好,一切都变成可理解的,不需要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类的语句糊弄人、忽悠人了。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26 08:25
天茂老弟可以选一个不可言传的问题,我们一起用函家哲学去追究分析,看看能否解释。当然不能赌气,我们一起来试试看。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26 08:31
用“无限”来解释世界,倒是很简单,但并不是很明确的啊!“无限”的那个地方到底是什么呢?函学能说清楚吗?
俞兄知道数学中有“实无限”和“潜无限”的区别么?知道在“实无限”中,还有许多可以进行大小比较的数值吗?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26 10:28
人类是人,人的实践认识能力之外的无限,如果要说也是无可证伪的猜想,函学认为这是可怜无补费精神的,可用哲学幻想去思维吧!反正不负责任。
如果要明确,也只有在人类实践认识所及的范围内去明确,实践认识之外的说明确,这本身就是说不通的。
用无限来解释世界其实也不简单,古往今来不知其数的哲人都知道无限的道理,就是不曾有人将人类实践认识范围内的世界成体系的说清楚。
作者: 半缘修道    时间: 2010-1-26 11:26
学习中~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26 16:34
人类是人,人的实践认识能力之外的无限,如果要说也是无可证伪的猜想,函学认为这是可怜无补费精神的,可用哲学幻想去思维吧!反正不负责任。
如果要明确,也只有在人类实践认识所及的范围内去明确,实践认识之外的 ...
俞明三 发表于 2010-1-26 10:28

如果我们完全靠实践,那要哲学思辨干什么?只要科学不就行了?
哲学的功能就是可以去思考实践不可能达到的的地方。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26 17:42
哲学思辩也是在人的认识能力范围之内,前面已说过了。人类总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的。人的认识能力范围之外的不是思辩,而是胡说了。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26 17:44
欢迎半缘修道先生发表高见!
作者: 天茂    时间: 2010-1-26 18:40
哲学思辩也是在人的认识能力范围之内,前面已说过了。人类总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以至无穷、”的。人的认识能力范围之外的不是思辩,而是胡说了。
俞明三 发表于 2010-1-26 17:42
请问俞兄:
科学和哲学的区别在哪里?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26 19:09
科学以实证为主,哲学以思辩为主。思辩也是一种认识能力。思辩不是超越人类认识能力的胡思乱想,思辩是人类可理解的推理和演绎。




欢迎光临 两极哲理 (https://lee-philosophy.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