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标题: 一切乃知 [打印本页]

作者: 杨思基    时间: 2009-12-3 16:28
标题: 一切乃知
我喜欢打擂台。

我们就打这个题目吧:一切乃知。
作者: 思无邪    时间: 2009-12-3 21:18
呵呵呵,第一位好汉跳上来。掌声鼓励楼主。
好题目!接着请量家伙吧,您这是个什么理儿,俺们细听端详~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09-12-4 07:36
为杨先生的擂台拍手!
作者: 天安门    时间: 2009-12-4 07:57
我喜欢打擂台。

我们就打这个题目吧:一切乃知。
杨思基 发表于 2009-12-3 16:28


想请教杨先生,既然您认为“一切乃知”,请问贵网站推出的“一二三大体系哲学”会不会成功?又会不会做到“文艺复兴在中华”?
作者: 天茂    时间: 2009-12-4 09:26
我喜欢打擂台。

我们就打这个题目吧:一切乃知。
杨思基 发表于 2009-12-3 16:28

不知擂主的这个“知”是某个人的知?还是某部分人的知?还是全人类的知?还是全体生物的知?还是一切生灵的知?
作者: 天安门    时间: 2009-12-4 10:14
不知擂主的这个“知”是某个人的知?还是某部分人的知?还是全人类的知?还是全体生物的知?还是一切生灵的知?
天茂 发表于 2009-12-4 09:26


擂主意见,洗耳恭听~期待
作者: 阳阳    时间: 2009-12-4 12:16
哈哈哈哈~~~~~~~~~~~~~~~

看到有擂台玩,阳大侠表示:太快乐了~
作者: 阳阳    时间: 2009-12-4 12:17
1# 杨思基

哥们,要不要帮忙?看上去这里高手林立啊~
作者: 杨思基    时间: 2009-12-4 15:14
哈哈,见有高手打擂台,好兴奋。
可我是个低手,低到这样的程度:上了擂台就躺在了对手的脚下,成为了擂台本身。
‘一切乃知’这个题目可以从任何角度或观点上相互交手。

有高手已经提出问题了,我们以后会讨论的。

我们先谈这样一个问题:谁在这里先说一个他不知道的事情——即他所指称的事情与这一指称无关?
作者: 哲学就像内裤    时间: 2009-12-4 15:16
9# 杨思基

有点绕嘴,您先给个例子吧。
作者: 哲学就像内裤    时间: 2009-12-4 15:18
哈哈,见有高手打擂台,好兴奋。
可我是个低手,低到这样的程度:上了擂台就躺在了对手的脚下,成为了擂台本身。
‘一切乃知’这个题目可以从任何角度或观点上相互交手。

有高手已经提出问题了,我们以后会讨论 ...
杨思基 发表于 2009-12-4 15:14


哈哈哈,别、别这样,躺下?快起来,不要太sexy哦
作者: 天茂    时间: 2009-12-4 16:44
本帖最后由 天茂 于 2009-12-4 16:47 编辑
哈哈,见有高手打擂台,好兴奋。
可我是个低手,低到这样的程度:上了擂台就躺在了对手的脚下,成为了擂台本身。
‘一切乃知’这个题目可以从任何角度或观点上相互交手。

有高手已经提出问题了,我们以后会讨论 ...
杨思基 发表于 2009-12-4 15:14
难道“有关”就等于“知”吗!

比如:我就不知道杨思基先生长的什么样子。

我觉得99%的人会认为,这是一个“不知”的例子,而不是一个“知”的例子。
作者: 杨思基    时间: 2009-12-4 20:07
9# 杨思基  

有点绕嘴,您先给个例子吧。
哲学就像内裤 发表于 2009-12-4 15:16


嗨,给个你我知道中的例子?
作者: 杨思基    时间: 2009-12-4 20:13
难道“有关”就等于“知”吗!

比如:我就不知道杨思基先生长的什么样子。

我觉得99%的人会认为,这是一个“不知”的例子,而不是一个“知”的例子。
天茂 发表于 2009-12-4 16:44


你这里的‘觉得’、‘认为’都是‘知道’的意思。而且你也知道了‘这是一个“不知”的例子’。

你知道有个‘杨思基’,他长什么样子——等你知道了你就知道了哦。
作者: 动物凶猛    时间: 2009-12-4 20:14
看得一头雾水,恭听高手怎么解开自己下的套。
作者: 天茂    时间: 2009-12-4 21:59
本帖最后由 天茂 于 2009-12-4 22:01 编辑
你这里的‘觉得’、‘认为’都是‘知道’的意思。而且你也知道了‘这是一个“不知”的例子’。

你知道有个‘杨思基’,他长什么样子——等你知道了你就知道了哦。
杨思基 发表于 2009-12-4 20:13
这就是老子说的:“知不知,上矣”的生动说明。

杨思基到底长什么样子?再怎么说,我现在还是不知道,或许永远也不会知道。这是一个明明白白的“不知”的例子。

请杨先生把这个“不知”变成“知”。
作者: 杨思基    时间: 2009-12-4 23:59
嘿嘿,你不知道杨思基长什么样,这就是你知道的呀。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09-12-5 05:49
知也是知,不知也是知。这是典型的偷换时空的诡辩论。知的是不知道杨思基是怎样的,而对杨思基还是不知。这是两个层次,两个时空中的事物,不能混为一谈。也是传统哲学中出诡辩的重要病症。解决的方法就是函学的时空参变。
作者: 光明    时间: 2009-12-5 08:05
未生人之前“知”何在?人类及人类文明毁灭之后“知”何在?
作者: 王瑞贤    时间: 2009-12-5 08:28
从两极哲理的角度来说,50%的未来能被控制和知道,所以,说一切乃知也对了一半,说一切乃不知也能成立。然而,在知与不知之间,我们要如何去面对和处理,才是思考的问题。诸位的意见呢?
作者: 光明    时间: 2009-12-5 09:29
你这里的‘觉得’、‘认为’都是‘知道’的意思。而且你也知道了‘这是一个“不知”的例子’。

你知道有个‘杨思基’,他长什么样子——等你知道了你就知道了哦。
杨思基 发表于 2009-12-4 20:13


将"鱼之乐也"换成"杨思基",没有什么新东西
作者: 猫鱼    时间: 2009-12-5 10:09
20# 王瑞贤

先玩,先玩,先别谈正事,要都像您这样还有什么游戏可玩?
作者: 猫鱼    时间: 2009-12-5 10:12
知也是知,不知也是知。这是典型的偷换时空的诡辩论。知的是不知道杨思基是怎样的,而对杨思基还是不知。这是两个层次,两个时空中的事物,不能混为一谈。也是传统哲学中出诡辩的重要病症。解决的方法就是函学的时空 ...
俞明三 发表于 2009-12-5 05:49


认真的态度是一切游戏中最可贵的生命力!
顶认真!打倒诡辩!
作者: 猫鱼    时间: 2009-12-5 10:14
将"鱼之乐也"换成"杨思基",没有什么新东西
光明 发表于 2009-12-5 09:29


楼主果然倒下了~

鉴于您早就预谋了躺下的姿势,没话好讲,看得开心,来看镜头,咔嚓!
我们只能说,好看啊~
作者: 天茂    时间: 2009-12-5 10:54
全称判断一定会出现悖论,因为完整的“一”(即全体)中一定会包含“二”(即矛盾),如果没有矛盾,就不完全,就不能叫全称(全体)。

哥德尔不完全性定理“在复杂系统中,一致性和完全性是不相容的”,也是这个意思。

像“一切是……”之类的说法,就叫全称判断。所以,这种判断出现矛盾是很正常的。
作者: 天安门    时间: 2009-12-5 11:09
很多事情你以为不能预先知道,但有时算命先生却能知道,又作何解释?
作者: 哲学就像内裤    时间: 2009-12-5 11:12
25# 天茂

嗯,楼主躺下了,果然是可以理解的,叫人如何不怜香惜玉~
作者: 哲学就像内裤    时间: 2009-12-5 11:14
很多事情你以为不能预先知道,但有时算命先生却能知道,又作何解释?
天安门 发表于 2009-12-5 11:09


咳咳,我准备去给人算命了,袖里乾坤大,壶中日月长,怎么还扑摸不着一点?
光巧合就够了。
作者: 天茂    时间: 2009-12-5 14:52
很多事情你以为不能预先知道,但有时算命先生却能知道,又作何解释?
天安门 发表于 2009-12-5 11:09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可以重新开擂,然后大伙儿仔细讨论,一定会有结果的。
作者: 杨思基    时间: 2009-12-5 15:40
回复这些先生:思无邪、哲学就像内裤 、光明、王瑞贤、俞明三、天安门、动物凶猛、阳阳、天茂。

‘一切乃知’的提法是基于这样的情况:
1、人知道:世界的一部分是他知道的,一部分是他不知道的。这两部分都在他的知道中、他的知域中,他有分辨并进行分类。这个情况不是由我说了算的,而是谁知道把‘不知道’的那部分放置在什么范畴里,谁放置好了。然后告诉我,我也因此而知道。
2、踏进‘不知道’区域能够得到的唯一结果就是‘知道’。
3、任何事物都是相互知道着的,否则就不发生相互作用、联系、影响等等。
4、全部‘知道’不是在某个知道者身上完成或实现了的,而是全世界都在‘告知’或‘告诉’着,你想知道什么,你去知道就行了。世界是部百科全知,而不是某部分,更不是某个人。

还有许多要说的,我们慢慢讨论。
作者: 天茂    时间: 2009-12-5 18:45
老子关于有和无就有两种说法:“有生于无”和“有无相生”。这是对世界的基本问题的两个不同层次而言。

而对于“知”和“不知”,似乎也可以放在不同的层次上来谈:

在较高层次上,到底是说“一切乃知”对?还是说“一切乃不知”对?我认为是后者。

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来说,一对矛盾中,阴具有母性,阳具有子性。所以,阴阳的关系是,除了“阴阳互生”以外,还有一层“阳生于阴”的关系。

在“知”和“不知”这一对矛盾中,显然“知”是阳性的,“不知”是阴性的。所以,说“一切乃不知”较“一切乃知”要符合阴阳关系的逻辑。
作者: 天茂    时间: 2009-12-5 18:50
仔细想来,说“一切乃不知”要比“一切乃知”更加深刻一些。

这和“动生于静”、“雄生于雌”、“鸡生于蛋”、“有生于无”、“阳生于阴”的道理是一样的。
作者: 哲学就像内裤    时间: 2009-12-5 20:50
30# 杨思基

先生高论,欣赏~

不过,哲学和文学毕竟是两个领域。文字富有朦胧美,言有尽而意无穷,那是好的;不过哲学却要明确表达。请问您这里的“知”到底指“知识”?还是作为“智”的通假?还是“已经知道”的意思?
再谢先生高论,令人耳目一新。
作者: 蓝色小鹿    时间: 2009-12-5 21:03
回复这些先生:思无邪、哲学就像内裤 、光明、王瑞贤、俞明三、天安门、动物凶猛、阳阳、天茂。

‘一切乃知’的提法是基于这样的情况:
1、人知道:世界的一部分是他知道的,一部分是他不知道的。这两部分都在他 ...
杨思基 发表于 2009-12-5 15:40


踏进“不知”的区域能够得到的唯一结果是“知道”?这个“知道”定义偷换了?
作者: 娴雅    时间: 2009-12-5 21:10
31# 天茂

天先生不愧是“天”字辈的高人,太崇拜了,您收学生吗?
作者: 鹊鸣    时间: 2009-12-6 09:53
‘一切乃知’的提法是基于这样的情况:
1、人知道:世界的一部分是他知道的,一部分是他不知道的。这两部分都在他 ...

我认为杨思基先生的一切乃知仅表露出重视科学,但科学也会有偏差!十多年前,有一次我在医院婴儿室里看见每个小宝背不是仰脸而睡而相反。我就问医生,为什么?这是科学研究证明,这对宝贝最健康。十多年后,偶然的在另一家医院看见小宝贝都是仰脸而睡,医生同样回答这是科学证明。后来我发现这两个答案都对也都错,意思是对中错,错中有对。为什么因为,科学忽略了小宝贝生命体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感受。科学只不过是理性认识未知世界最有效的手段,但是人的情绪,心理素质(谨慎、细心、爱心、关爱自然与生命)及动机都会使科学有所偏差。特别指不能通过实验室证明的科学,因此哲学的理性认识不仅包括科学,也能给人类指导如何过对人类带来良性反映的生活,换一句话说哲学能使科学更科学,
作者: 杨思基    时间: 2009-12-6 15:00
哲学就像内裤、蓝色小鹿、鹊鸣等先生都提到了许多问题,以后再谈。
我们还是先就‘不知道’这个问题讨论一下,看看对于‘不知道’我们都知道了些什么?

据王瑞贤先生所知:说‘一切乃不知’也能成立。
据天茂先生所知:‘一切乃不知’是对的。
据我所知:
1、‘不知道’无法在‘知道’中涌现,即迄今还不被感知、不被告诉、不在想象中、不在谈论中、不在指称中。因而此条是废话。
2、日常所说的‘不知道’的意思都有所指称。比如:不知道有否上帝,不知道宇宙之外还有什么,不知道我的钥匙放在哪里了,不知道杨思基长什么样子。
3、我们只能在‘知道’中论说‘不知道’。

还是谁就‘不知道’说说他所知道的情况?喜欢听。有可能他知道,我还不知道,他说了,我也就知道了哦。
作者: 鹊鸣    时间: 2009-12-6 16:52
还是谁就‘不知道’说说他所知道的情况?喜欢听。有可能他知道,我还不知道,他说了,我也就知道了哦。

这一点在逻辑思维学中是存在的,例如对自己本人不知道事物而发表的论述,结论可有几种可性,但基本上分两类,客观论述或主观论述,逻辑思维是以两极思维存在形式存在,用提炼过的术语来论述就是,当事人以两极哲理的哲理为中心共同点穿梭于静态的(两极、阴阳)采集素材,玩味于动态的(两极、阴阳),此时阴阳不是我门所知的阴阳而是逻辑思维学上的阴阳,脱胎换骨变成能思部份(阳、主导的),哲理与欲知的作用提出相关的简单游戏,谁、什么、那里、怎样、如何、几时或不同领域的学问以此相仿玩味深层次更复杂的游戏
,自然从属的部份(阴)也不甘示后,接着游戏人间,从线移,到点成面,当然还需要两把利剑相助。两极统一规律(和谐内心两极为中心)与对立统一规律(包括情绪对立与转化),修桥造路以尽美(实践检验),但是战事与科研有区别,战事边修边检验:科研检验后才公布。
作者: 天茂    时间: 2009-12-6 18:42
31# 天茂  

天先生不愧是“天”字辈的高人,太崇拜了,您收学生吗?
娴雅 发表于 2009-12-5 21:10
谢谢抬举!俗话说: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希望我们共同探讨,互相学习吧!
作者: 天茂    时间: 2009-12-6 19:24
本帖最后由 天茂 于 2009-12-6 19:33 编辑
据我所知:
1、‘不知道’无法在‘知道’中涌现,即迄今还不被感知、不被告诉、不在想象中、不在谈论中、不在指称中。因而此条是废话。
2、日常所说的‘不知道’的意思都有所指称。比如:不知道有否上帝,不知道宇宙之外还有什么,不知道我的钥匙放在哪里了,不知道杨思基长什么样子。
3、我们只能在‘知道’中论说‘不知道’。

还是谁就‘不知道’说说他所知道的情况?喜欢听。有可能他知道,我还不知道,他说了,我也就知道了哦。杨思基 发表于 2009-12-6 15:00
杨先生这一大片宏观大论还是不能解决“我不知道杨思基长什么样子”这个“不知”的问题。

说“一切乃知”,就是说世界上所有的东东都叫“知”,不存在什么“不知”。

现在我拿了这么一个“不知”出来,就是对“一切乃知”一个很有力的反例。

现在就要看杨先生怎么把这个“不知”变成“知”?如果变不成,那么,“一切乃知”就不能成立。
作者: 明星帐户20万    时间: 2009-12-6 20:47
‘一切乃知’的提法是基于这样的情况:
1、人知道:世界的一部分是他知道的,一部分是他不知道的。这两部分都在他 ...

我认为杨思基先生的一切乃知仅表露出重视科学,但科学也会有偏差!十多年前,有一次我在医院 ...
鹊鸣 发表于 2009-12-6 09:53


赞成~ 人的资质不够,能把“科学”信成迷信
作者: 明星帐户20万    时间: 2009-12-6 21:04
37# 杨思基

1、‘不知道’无法在‘知道’中涌现,即迄今还不被感知、不被告诉、不在想象中、不在谈论中、不在指称中。因而此条是废话。——您这说的不是正常人的语感啊~抠着字眼说,“知道”在多数时候是指理解、明白……这样谈不严格,您说的是感知的临界点上的事,对是对不过用得少嘛~ 例:你知道这家餐馆的菜好吃吗? 这问题不能说完全不被感知、不在想象中吧~

2、日常所说的‘不知道’的意思都有所指称。比如:不知道有否上帝,不知道宇宙之外还有什么,不知道我的钥匙放在哪里了,不知道杨思基长什么样子。——对啊,“不知道”正常情况下,或者说多数情况下是理解么。信息量超过感知,但还没达到“理解”。感觉杨思基是位男士,但还不到面目了然的程度。



3、我们只能在‘知道’中论说‘不知道’。

还是谁就‘不知道’说说他所知道的情况?喜欢听。有可能他知道,我还不知道,他说了,我也就知道了哦。——要是照您的说法,的确我们现在听说了杨思基这个名字,有所感知,听说过,知道一点。但是作为负责任的语言交流,您得说“知道了杨思基这个名字”。不然就是偷换概念的狡辩啦,您说呢?
作者: 明星帐户20万    时间: 2009-12-6 21:07
到底这里的“知”指什么,必需界定清楚~
作者: 杨思基    时间: 2009-12-7 00:22
嘿嘿,我们再换个说法:我们凭什么来界定‘知’和‘不知’?
作者: 神秘的小白羊    时间: 2009-12-7 08:19
因为,已经在玩这个游戏了?
作者: 鹊鸣    时间: 2009-12-7 08:40
赞成~ 人的资质不够,能把“科学”信成迷信

我认为杨思基先生的一切乃知仅表露出重视科学,但科学也会有偏差!十多年前,有一次我在医院 ...
这个科研结果是奥地利(维也纳)AKH欧盟著名医院的事实反映,别看成是我本人的假设。为什么会这样呢?
谁能给满意的解答!
作者: 大腕加盟    时间: 2009-12-7 10:03
46# 鹊鸣

呵呵,这位仁兄端得可爱~ 昨天我也看了个新闻,说是每天盯女子的胸部十分钟,可以使血流加速,锻炼心脏,从而延长寿命平均多少年。好像西方的科学研究。然后新加坡的医生就说很可笑,要健康还是得全方位锻炼……这种例子真是俯拾即是,数不胜数。很多人喜欢拿新名词来当大棒子吓唬人~

我看可以再摆一阵,就打什么是“科学”,大伙儿侃侃到底这个“科学”该怎么认识,怎么定位。赢了的让版主意思意思奖励一下。呵呵,咋样?
作者: 剩有须眉    时间: 2009-12-7 10:59
看楼主接下来怎么练

投降啵!肉体倒下去,纯爷们的灵魂在掌声中矗立。 潜水观战良久,上来表示,期待楼主的降书总结~
作者: 白白的    时间: 2009-12-7 13:12
47# 大腕加盟

是不是这个?


   

网上流传指一项研究显示,男性每天花10分钟瞪著女性的胸部,可以延长寿命5年,2名心脏专科医生皆认为这项研究报告不可置信。他们指出,一般男性直盯著女性的胸部,正常反应通常是会较兴奋,导致心跳加快,造成血压及脉搏升高。文章所提到的则是相反的论调,不可尽信。

    根据新加坡媒体引述传言指出,《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所刊登的一项德国研究显示,男性每天花10分钟看女性的胸部,跟花半小时健身,能达到同等效果,会比较长命。这个研究小组花了5年的时间对200名男性进行研究,发现爱花时间看女性胸部的男性,血压较低,较少心脏疾病,脉搏律较慢。研究小组中的凯伦医生在报导中指出,因为性欲旺盛所带来的兴奋度,加强心脏跳动,促进血液循环,毫无疑问使男性更健康。


    不过到《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网站查询,并没有找到网上流传的这篇文章,反而在一些论坛里找到有人质疑这篇文章的真实性。新加坡伊丽沙白医院心脏专科高级顾问陈言森医生认为,文章的论调简直是荒谬,这项研究报告是不可置信的。他说,光是凝视胸部当然不会更健康,像跳韵律操,不只会使心跳加速,肺活量增加,也能带动四肢的肌肉。整个动作会促进血液循环,才会使身体更健康。
    Low Cardiolody Clinic的心脏专科医生刘立彬说,文章内容轻浮及不实,他相信文章根本没有在医药权威杂志上登刊过。他强调,男性看女性的胸部会对心脏有甚麽影响,取决于他是否因此感到兴奋,不同年龄与性欲会出现不同情况。就好比观看足球赛,有些男性会觉得兴奋,有些则觉得无聊。

作者: 杨思基    时间: 2009-12-7 15:01
小结一下:

我说:一切乃知。
你说:不对。还有‘不知’。
我说:你知道还有‘不知’。就以你知道的为准。‘一切乃知’就是为你说的。
作者: 天茂    时间: 2009-12-7 15:33
既然叫“一切”,就不能有反例;
既然有反例,怎么能叫“一切”呢?

全世界都明白的事情,只有一个人不明白,就不能叫“全都明白”!
作者: 鹊鸣    时间: 2009-12-7 16:00
呵呵,这位仁兄端得可爱~ 昨天我也看了个新闻,说是每天盯女子的胸部十分钟,可以使血流加速,锻炼心脏,从而延长寿命平均多少年。好像西方的科学研究。然后新加坡的医生就说很可笑,要健康还是得全方位锻炼……这种例子真是俯拾即是,数不胜数。很多人喜欢拿新名词来当大棒子吓唬人~


这个新闻是没有进经过实践的论文,只能说这论文论对想知道的事论述观点,产生正反两面观点是正常,但是可以在一所著名医院实施十年,我想不会没有慎重考虑过。应该说医院实践证明不科学,由此得到一个结论,实践检验真理也应该分为两类,(1)属阳的实践检验真理、(2)属阴的实践检验真理...............。
作者: 蓝色小鹿    时间: 2009-12-7 20:35
50# 杨思基

杨大哥的游戏态度不认真
作者: 蓝色小鹿    时间: 2009-12-7 20:44
36# 鹊鸣


我认为杨思基先生的一切乃知仅表露出重视科学,但科学也会有偏差!十多年前,有一次我在医院婴儿室里看见每个小宝背不是仰脸而睡而相反。我就问医生,为什么?这是科学研究证明,这对宝贝最健康。十多年后,偶然的在另一家医院看见小宝贝都是仰脸而睡,医生同样回答这是科学证明。后来我发现这两个答案都对也都错,意思是对中错,错中有对。为什么因为,科学忽略了小宝贝生命体中自然流露出来的感受。科学只不过是理性认识未知世界最有效的手段,但是人的情绪,心理素质(谨慎、细心、爱心、关爱自然与生命)及动机都会使科学有所偏差。特别指不能通过实验室证明的科学,因此哲学的理性认识不仅包括科学,也能给人类指导如何过对人类带来良性反映的生活,换一句话说哲学能使科学更科学,


很透彻的见地,佩服!
作者: 杨思基    时间: 2009-12-8 00:41
来到这里的大侠们提到了许多问题,我都认真读了,还没有来得及回复,容我慢慢思考。
我们先讨论‘不知’这个最紧要的问题。

‘一切乃知’实际上并不是我说的,而是大家说的,所有说者说的,我是被告诉的。比如天茂先生说:有‘不知’这种情况存在着。他实际上就是在告诉我:他知道了这种情况,‘不知’在他的知道中。他如果说他所说的一切并不都在他的知道中,那么我们怎么再讨论‘不知’呢?
作者: 战略合作    时间: 2009-12-8 08:47
55# 杨思基

不着急~ 大哥慢慢思考,我慢慢拜读~
作者: 天茂    时间: 2009-12-8 09:31
来到这里的大侠们提到了许多问题,我都认真读了,还没有来得及回复,容我慢慢思考。
我们先讨论‘不知’这个最紧要的问题。

‘一切乃知’实际上并不是我说的,而是大家说的,所有说者说的,我是被告诉的。比如天 ...
杨思基 发表于 2009-12-8 00:41
“一切乃知”这个断语中既然用到了“一切”二字,那就表示应该把一切打尽,无一漏网。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是“知”,不能有一例“不知”出现。

但情况并非如此,这怎么能说是“一切乃知”呢?
作者: 阳阳    时间: 2009-12-8 10:46
57# 天茂

啊对,楼主大侠,您怎么解释呢?
作者: 杨思基    时间: 2009-12-8 14:01
嘿嘿,用不着我怎么解释,而是你们都已经告诉了哦。
任何问题的提出都表示提出者处于‘知’态中,他有知,他才提出问题。
这种知态是初始状态,在其上表达的问题都是具体的认知。
如果说你提出了‘不知’的问题是在你不知道的情况下提出的,这不是我不同意的问题,而是你自己首先就不同意了。
另外,‘不知’的问题总是涉及到某个指定的具体范围的,比如:不知道宇宙之外是什么。或者干脆说:不知道在知道之外还有什么。
‘一切乃知’的‘知’是基本初始层面,‘不知’是其之上的创建。
孔老先生说:不知为不知,是为知。虽然他是在说做学问的态度的,但前后两句话里的知也是不同层面的,‘是为知’就是基本初始的知。
你一开口,就是‘据我所知’。所以说你也不需要与我争辩,你自己已经把问题解决了。
所以说,我躺在地板上就行了,擂台不需要我打,你自己就把自己收拾了。
作者: 一言惊人    时间: 2009-12-8 15:13
嘿嘿,用不着我怎么解释,而是你们都已经告诉了哦。
任何问题的提出都表示提出者处于‘知’态中,他有知,他才提出问题。
这种知态是初始状态,在其上表达的问题都是具体的认知。
如果说你提出了‘不知’的问题是 ...
杨思基 发表于 2009-12-8 14:01

  不 知 道 你 说 什 么
作者: 天茂    时间: 2009-12-8 15:16
本帖最后由 天茂 于 2009-12-8 15:20 编辑

搬出老孔来也无用。“不知为不知”为否定之否定,所以为知也。你这里只有一个“不知”,变不成“知”。

“一切”就代表了一切,不管是在塔底层,还是在塔尖上,只要出现一处“不知”,那就不能叫“一切乃知”。这是逻辑学中的常识。

而生活中的常识则是:你上了擂台,马上就倒地,裁判立马判您输,还立得什么擂?
作者: 两极使者    时间: 2009-12-8 15:45
59# 杨思基

呵呵,杨先生的心态很好,不急不躁,大度而幽默。欣赏~
作者: 娴雅    时间: 2009-12-8 16:14
搬出老孔来也无用。“不知为不知”为否定之否定,所以为知也。你这里只有一个“不知”,变不成“知”。

“一切”就代表了一切,不管是在塔底层,还是在塔尖上,只要出现一处“不知”,那就不能叫“一切乃知”。这是逻辑学中的常识。

而生活中的常识则是:你上了擂台,马上就倒地,裁判立马判您输,还立得什么擂?天茂 发表于 2009-12-8 15:16


天茂老师好有英雄气吔!
作者: 天茂    时间: 2009-12-8 16:50
59# 杨思基  

呵呵,杨先生的心态很好,不急不躁,大度而幽默。欣赏~
两极使者 发表于 2009-12-8 15:45
这个台阶倒是不错。可惜没有通到台下,太遗憾了!

不过,杨先生比宣先生在心态方面倒是强多了!这里不急不躁,那里却又急又躁!请大家来看另外一场擂台赛:

http://www.lee-philosophy.org/viewthread.php?tid=541&extra=page%3D1&page=4



作者: 哲学就像内裤    时间: 2009-12-8 17:27
64# 天茂

这哥们太调皮了!
也好,让广大观众擦亮眼睛看擂主如何谢幕~
作者: 两极使者    时间: 2009-12-9 12:11
擂主辛苦,作为擂版开篇,理应加精。
作者: 杨思基    时间: 2009-12-9 16:04
搬出老孔来也无用。“不知为不知”为否定之否定,所以为知也。你这里只有一个“不知”,变不成“知”。

“一切”就代表了一切,不管是在塔底层,还是在塔尖上,只要出现一处“不知”,那就不能叫“一切乃知”。这 ...
天茂 发表于 2009-12-8 15:16


嘿嘿,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一切都在你的常识里。
你用你的常识来告诉我,说我说的‘一切乃知’是错误的。那好啊,那就以你知道的为准、为正确。
判你赢了怎么样?呵呵,祝贺你。但你赢在什么地方了呢——就赢在你有知上,你赢在了‘一切乃我知’上,‘不知’或‘否定之否定’或‘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我不知道的’都是你所知道的存在的情况之一。
你一直是站在‘一切乃知’上告诉我们你知道了什么的——‘一切乃知’是你在告诉的,而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谁说你无知,你是要揍人的哦。
你一上擂台就是来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的,你说的一切都是对‘一切乃知’的佐证。你站在知上说话,实际上说什么已经不重要了——你知道什么就说什么好了。
躺在你脚下的东西是在输赢之外的、是借以判断输赢的东西——这就是知。只要你一开口,你就赢不了,不,在你上擂台前就决定你赢不了,因为你唯一能够拿出来在擂台上亮的东西就是:你看我知道了什么!
作者: 一言惊人    时间: 2009-12-9 16:22
不过,杨先生比宣先生在心态方面倒是强多了!这里不急不躁,那里却又急又躁!请大家来看另外一场擂台赛:

http://www.lee-philosophy.org/viewthread.php?tid ...
天茂 发表于 2009-12-8 16:50


同意,希望宣老师加油、改进,向杨老师学习,好吗?
作者: 天茂    时间: 2009-12-9 19:32
嘿嘿,有趣的地方就在这里:一切都在你的常识里。
你用你的常识来告诉我,说我说的‘一切乃知’是错误的。那好啊,那就以你知道的为准、为正确。
判你赢了怎么样?呵呵,祝贺你。但你赢在什么地方了呢——就赢 ...
杨思基 发表于 2009-12-9 16:04
恰恰相反!
我在擂台上亮出来的却是:“我不知道杨老师长什么样”!
请杨老师将这句话转换为:“我知道杨老师长什么样”!
作者: 天茂    时间: 2009-12-9 19:40
本帖最后由 天茂 于 2009-12-9 19:42 编辑

我自己先来转换一下,杨老师在这里玩的是无穷嵌套的把戏,请看下面的推导:

“我不知道杨老师长什么样”=我知道“我不知道杨老师长什么样”,
但是,
我知道“我不知道杨老师长什么样”=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不知道杨老师长什么样’”
……
这样无穷嵌套下去,“不知道”和“知道”各占一半。这怎么能说是“一切都是知道(一切乃知)”呢?


如果不同意上述推导,杨老师可以自己来推导一下。
作者: 杨思基    时间: 2009-12-9 23:42
我自己先来转换一下,杨老师在这里玩的是无穷嵌套的把戏,请看下面的推导:

“我不知道杨老师长什么样”=我知道“我不知道杨老师长什么样”,
但是,
我知道“我不知道杨老师长什么样”=我不知道“我知道‘我不 ...
天茂 发表于 2009-12-9 19:40


呵呵,你老兄推导的很精彩,也很正确,让我来推导也是一样的过程和结论。

你看这样说行不行:你我都知道世界上有些事情是我们知道的,有些是我们不知道的,因此说‘一切乃知’是错误的?

玩无穷嵌套把戏的不仅仅是我,如果你总是在说你所知道的情况,而且又那么确定,那是你在玩,我就象秘书一样帮你小结一下而已。

我再请示一下:推导是靠什么完成的?
作者: 阳阳    时间: 2009-12-10 01:04
天茂君的确是明白人。
作者: 天茂    时间: 2009-12-10 16:20
本帖最后由 天茂 于 2009-12-10 16:21 编辑
呵呵,你老兄推导的很精彩,也很正确,让我来推导也是一样的过程和结论。

你看这样说行不行:你我都知道世界上有些事情是我们知道的,有些是我们不知道的,因此说‘一切乃知’是错误的?

玩无穷嵌套把戏的不仅仅是我,如果你总是在说你所知道的情况,而且又那么确定,那是你在玩,我就象秘书一样帮你小结一下而已。

我再请示一下:推导是靠什么完成的?
杨思基 发表于 2009-12-9 23:42
谢谢杨老师的提问!

首先,推导是靠逻辑推理来完成的,我们的判断和论证都不能违反基本的逻辑规则。

逻辑规则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同一律,一个概念如果反映的内容前后不一致,就会出现矛盾,形成诡辩。

其次,我并不总是说我所知道的情况,“说出的就是知道的”这句话的逻辑根本不通。恰恰相反,我表达的许多内容都不是我所知道的,而是我所不知道的,是需要向别人请教的。

比如:“杨老师长得什么样?”这句话就是如此。

这句话的意思显然就是:我不知道xxxx,所以就要用问号。
这句话的意思显然不是:我知道xxxx。如是这样,何必用问号?

所以说:“我不知道杨老师长什么样”=我知道“我不知道杨老师长什么样”,这个等式根本就不成立。
作者: 蓝色小鹿    时间: 2009-12-10 16:27
必需承认,楼上玩得帅。
作者: 战略合作    时间: 2009-12-10 21:59
很好。很精彩。
作者: 杨思基    时间: 2009-12-10 23:24
谢谢杨老师的提问!

首先,推导是靠逻辑推理来完成的,我们的判断和论证都不能违反基本的逻辑规则。

逻辑规则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同一律,一个概念如果反映的内容前后不一致,就会出现矛盾,形成诡辩。

其次 ...
天茂 发表于 2009-12-10 16:20


嗨,说的好。那我们就来看看逻辑是怎么回事?
逻辑是靠什么建立的——逻辑是不是在逻辑上建立的?
作者: 天茂    时间: 2009-12-11 08:35
非也!
逻辑的基础是经验,是人类大量的实践经验。
作者: 爱琴海    时间: 2009-12-11 09:13
貌似楼主还有重头戏。拭目以待。
作者: 天茂    时间: 2009-12-11 09:50
逻辑如果是建立在逻辑之上,就叫循环论证或循环定义,这是逻辑所绝对不能容忍的!
作者: 阳阳    时间: 2009-12-11 10:02
顶上。看楼主还有什么好唱的。
作者: 杨思基    时间: 2009-12-11 13:31
非也!
逻辑的基础是经验,是人类大量的实践经验。
天茂 发表于 2009-12-11 08:35


嘿嘿,喜欢听。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经验’是怎么回事了?
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
1、经验的形成过程是什么?
2、是什么在考察经验?
作者: 两极使者    时间: 2009-12-11 16:06
呵呵,欣赏天茂兄的卓识,也欣赏杨兄的好气度。
作者: 天茂    时间: 2009-12-11 18:02
嘿嘿,喜欢听。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经验’是怎么回事了?
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
1、经验的形成过程是什么?
2、是什么在考察经验?
杨思基 发表于 2009-12-11 13:31
1、经验的形成过程当然就是实践。但这个实践并不仅仅是动手,还应该包括人身上的各个器官对外界的感觉。
2、经验形成以后,自然会上升为理论,理论和经验会相互印证,但除这两者以外,这个过程还会有个第三者参与进来,那就是人们常说的灵感或悟性。
作者: 杨思基    时间: 2009-12-12 00:49
1、经验的形成过程当然就是实践。但这个实践并不仅仅是动手,还应该包括人身上的各个器官对外界的感觉。
2、经验形成以后,自然会上升为理论,理论和经验会相互印证,但除这两者以外,这个过程还会有个第三者参与进 ...
天茂 发表于 2009-12-11 18:02


说的很精彩!
你全知道了哦。还是什么不在你的掌握中?
作者: 顺逆针与顺逆圆    时间: 2009-12-12 01:42
15# 动物凶猛



自已的矛成了别人的去击自已的盾,就是这么个问题。有不去搞矛和盾,有搞多点矛让别人接不来,有搞多点盾让别人击不来。
作者: 天茂    时间: 2009-12-12 10:22
说的很精彩!
你全知道了哦。还是什么不在你的掌握中?
杨思基 发表于 2009-12-12 00:49
不敢当,我知道的只在一个小小的圈子之内,这个圈子之外的无限范围,我是一无所知的啊!
作者: 小哲    时间: 2009-12-12 11:55
嘿嘿,遍地高人啊,学习!
作者: 杨思基    时间: 2009-12-12 18:31
15# 动物凶猛  



自已的矛成了别人的去击自已的盾,就是这么个问题。有不去搞矛和盾,有搞多点矛让别人接不来,有搞多点盾让别人击不来。
顺逆针与顺逆圆 发表于 2009-12-12 01:42


嘿嘿,有趣吧!
如何做到让对方拿你的矛把你刺倒,而且你还不输?
作者: 杨思基    时间: 2009-12-12 18:36
不敢当,我知道的只在一个小小的圈子之内,这个圈子之外的无限范围,我是一无所知的啊!
天茂 发表于 2009-12-12 10:22


在又是你有‘自知之明’的地方。

我们可以再换个日常说法:我知道我对世界知之甚少。
或者:我知道,我不怎么了解杨思基,我甚至都不知道他长什么样。

你有知,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能够理解不?
作者: 天茂    时间: 2009-12-12 19:06
在又是你有‘自知之明’的地方。

我们可以再换个日常说法:我知道我对世界知之甚少。
或者:我知道,我不怎么了解杨思基,我甚至都不知道他长什么样。

你有知,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能够理解不?
杨思基 发表于 2009-12-12 18:36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要把不知道叫成知道呢?这叫偷换概念啊!
作者: 张建民    时间: 2009-12-13 00:44
本帖最后由 张建民 于 2009-12-13 12:22 编辑

什么是知?知是动词,它表述的是人的认识行为。
   
     一切乃知是指我们用言语述说的一切都是被人认识或知道过的,具有一定边界、规定和限制的事物。

     语言是对世界的界定。凡是能被人述说的一切,都经过了人们的认知和界定,都是知的结果。
   
    巴门尼德说,你不能说出你所不知道的,因为那是不可能的。

     亚里士多德说“存在是任何一个可以用“是”或“有”描述的东西”,一切乃是、一切乃有。

    英国大主教贝克来说:存在就是被感知。意思是:存在的就是被人感知的西西。存在乃感知。

    扬斯基说:“一切乃知”。意即一切都是已被认知的“的东东。

    一切都是存在,存在就是一切。感知和知有少许差别,感知只是感性认识,知既包含感性认识也包含理性认识。
作者: 天茂    时间: 2009-12-13 10:41
“一切乃知”和“上帝万能”处在一个水平上。
作者: 杨思基    时间: 2009-12-13 16:04
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为什么要把不知道叫成知道呢?这叫偷换概念啊!
天茂 发表于 2009-12-12 19:06


嘿嘿,‘不知道’是一个你知道中或知道后的情况。知是初始状态,是说你有知。在此之上的意思表达都是知之成果,在说你有了什么知。
作者: 杨思基    时间: 2009-12-13 16:13
什么是知?知是动词,它表述的是人的认识行为。
   
     一切乃知是指我们用言语述说的一切都是被人认识或知道过的,具有一定边界、规定和限制的事物。

     语言是对世界的界定。凡是能被人述说的一切,都经过 ...
张建民 发表于 2009-12-13 00:44


哈哈,张先生来了,欢迎!
你说的非常好,很精彩,学习!

就象你所说的,我实际上仅仅提供一个提示:人至少要处在知态中,进而对一切进行分辨、探索、确定、总结。至于世界是什么样的——谁知道,谁说话。
作者: 杨思基    时间: 2009-12-13 16:18
“一切乃知”和“上帝万能”处在一个水平上。
天茂 发表于 2009-12-13 10:41


可以呀。
你可以对任何说法进行评述、对比、联系、批判,你知道什么你就尽情地说什么好了。首先你自己满意就行。
作者: 两极使者    时间: 2009-12-13 17:26
呵呵呵,这一擂摆得!嗓门嘹亮,台步端方,有拿捏有吆喝,时不时的来个意味悠长,似乎古典戏剧版。
作者: 天茂    时间: 2009-12-13 17:27
“一切乃知”是“上帝万能”、“一切在变”的翻版。
作者: 天茂    时间: 2009-12-13 17:28
可以呀。
你可以对任何说法进行评述、对比、联系、批判,你知道什么你就尽情地说什么好了。首先你自己满意就行。
杨思基 发表于 2009-12-13 16:18
杨老师知道“疑人偷斧”的典故吧?
作者: 大腕加盟    时间: 2009-12-13 21:45
可以呀。
你可以对任何说法进行评述、对比、联系、批判,你知道什么你就尽情地说什么好了。首先你自己满意就行。
杨思基 发表于 2009-12-13 16:18

其次呢?

杨先生倒是洒脱得很,可是这样的研究失之于粗疏,对吧?
作者: 杨思基    时间: 2009-12-13 23:39
呵呵呵,这一擂摆得!嗓门嘹亮,台步端方,有拿捏有吆喝,时不时的来个意味悠长,似乎古典戏剧版。
两极使者 发表于 2009-12-13 17:26


嘿嘿,哲学很搞笑的。




欢迎光临 两极哲理 (https://lee-philosophy.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