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标题:
七、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打印本页]
作者:
天茂
时间:
2009-11-25 10:12
标题:
七、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人的认识也是如此,任何较为客观、较为全面的看法,总是对以前两种长期对立的观点来一个调和或统一。也就是说,只有用“三”的观点来统一“一”和“二”的矛盾,才公平合理,才是最佳方法。或者说,“阶段二”走到“阶段三”是一个必然,这也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比如,微观物理上的“粒子说”和“波动说”两种对立观点就是经过长期激烈的争吵、辩论,最后统一了认识,矛盾对立双方都一致同意微观粒子具有“波粒二象”这样一种特殊的属性后,才停止争吵的。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属性就是一个很典型的插足型“三”。
再如,《老子》的作者究竟是“唯物论”者还是“唯心论”者,历来就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各有各的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其实,这个问题之所以长期以来一直不能形成定论,仔细想来,在《老子》那里,最有可能的是两种因素兼而有之。试想,所谓唯心和唯物是西方现代哲学中的概念,东方哲学家们所探讨的问题与西方哲学家有很大的不同,硬要拿西方概念的帽子往东方哲学家头上去套,怎么可能会那么合适呢?所以我们说,老子之所以伟大和神妙,恐怕就在于他的思想完全包含了唯心和唯物的所有内容呢!
一般地说,对于历史遗留下来长期不能解决问题中的矛盾双方来看,其合理成分肯定都比较接近。在没有找到更有力的证据(时间越长,这种可能越小)之前,对于这样一类问题,暂时保留其二重性,暂时保留一点模糊性,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好处的。
欢迎光临 两极哲理 (https://lee-philosophy.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