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标题:
揭开“道”的千古之迷
[打印本页]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9-1 17:13
标题:
揭开“道”的千古之迷
本帖最后由 俞明三 于 2010-9-2 20:00 编辑
揭开“道”的千古之迷
—— 函 家 大 道 新 识
“道”是老子《道德经》中的主要哲学范畴。老子的《道德经》,也称《老子》,有多种不同版本,古今有关《老子》的注说有千百种之多。流传较广的当推西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及明清之际王夫之《老子衍》、清魏源《老子本义》等版本。1973年发现,《老子》的最早古本是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两帛书《老子》写本。其中甲本不避刘邦名讳应更早些。各种版本分章内容相似,章次略有不同,帛书《老子》还将德经放在道经之前。在字句方面,更存在不少歧异,也有出入较大的思想内容方面的差异。有许多说不清的含义。但无论什么版本,对“大、道”的述说,却是大同小异的。由于《老子》一书文约义丰,因而对“道”的理解,古往今来,文人学者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它是一个精神性实体(如朱熹说“未有天地之先,毕竞也只有理。”),有人说它是一个物质性实体(如张松如在解释十四章时说“老子书中的道有时指物质世界的实体,即宇宙本体。”),也有人说它是一个万物本源和规律、原则的混合体(如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中说老子的道“它有物质实体和它的规律这两方面的意义。”),等等。
为什么如此之难以说清呢?从函家哲学的“时间函数观”出发,使我们依据 《道德经》中有关“道”的叙述,揭示出了《老子》中“道”的真实含义,这就是:道就是事物的“变化过程”,就是函家哲学中的“时间”。
用“变化过程”、用函家哲学中的“时间”解释“道”,一切就明白而顺理成章。从而揭开了神秘的“道”的千古之迷。
首先说“道”的名称。
书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25章) 译文为: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它出现在天地万物之前。它无声无形,独自以永恒的形式存在,周期运动而不停息。可以以之为天地万物的出处。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给它起个字为“大”,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叫“大”。 从这里,我们可分析知道,老子的道,是个混然的东西,也就是看不清的混杂,它产生于天地万物之前。它又是无声无形的,独自以永恒的形式存在。它的永恒形式又是周期运动而不停息。我们认为它就是天地万物的出处。 这种混杂是什么呢?既无声又无形,不象具体的静态事物;形式永恒,周期运动,永不停息,也不象一般具体的规律。 这只有函学“时间函数观”中的“时间”,也就是“事物变化的过程”才有以上“既不象静态物体,也不象一般具体的规律”的周期变化的特征。所谓周期性变化,就是一个过程接着另一个过程,一个过程的结束就是另一个过程的开始,周而复始。 事物变化的过程,既不是物又不是一般具体的规律。过程是所有变化着的事物的共同特征,既永恒又永不停息地一个过程接一个过程地周期性变化。作为有变化过程的具体事物又是千差万别,无限混杂的,但各种事物的过程本身又是无声无形的,事物不停变化的过程显示它永恒于世界,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 因此我们说,在老子时代,老子已认识到世界本质是变化的过程集合,这是十分了不起的惊天创见。在西方,到近代人们才摆脱了静态认识世界观的束缚,明确提出“过程论”,明确提出“世界是过程的集合”。而在2000多年前的老子时代,也就难怪老子不知其名,只能勉强地给它另起名了。
另外, 老子给“不知其名“之事物,强字之为“道”的表述,也给我们提供了老子当时选用“道”字表示的是事物“变化过程”的有力证据。 任继愈主编的《中国哲学史》第四章第三节指出:“‘道’字本来是指人走的道路,有四通八达的意思。这一意义引申为“方法”、“途径”,已初步具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意思。” 函家学说很欣尝其中的“途径”一说。所谓“途径”就是“过程”。当道作为路的意思时,是人之行迹的途径也。当老子领悟到世界万事万物都是不停地变化的玄妙,而要选一个已有的字表示万千事物变化之迹的途径时,当然是非这个“道”字莫属了!因为这个“道”字原意指人走之行迹,现在借用于万事万物变化之行迹,有混用之疑,确实让老子感到勉强,但又没有更好的可替代,于是也就只好如此了。
其次,再说“道”的特性,老子指出的道的特性,正是过程的特性。
第一,是不可说。
书中开头就说,“道可道,非常道”,为什么说道是可以说的,却又不是指永恒的道呢?(“常”,帛书原版中为“恒”)如果说,永恒的“道”就是指事物变化的过程,就是“时间”。我们就可以顺利理解老子在当时语境中难以述说的原因了。世界是过程的集合,这是近代人才明确得出的结论。,从“非过程观念”出发的物质或精神概念作为世界本体的学说,到目前为止,还是哲学界的主流思想。要让2000多年前的古人明确提出“过程论”,是不可设想的事。就是知道而不能说出的提出来,也就非常非常的不容易了。如要进一步将“道”理解成函家哲学中的“时间”,就是现代哲人尚难知所以,要古代人能够说出,则更是不可思议!
第二,是“有、无”的同出之处。
书中说:有、无“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第1章) 有、无是哲人思考事物出处的必经关口,事物存在就是有,事物消失就是无了。有的事物产生了变为有,有的事物消失了变为无,各种有与无时时刻刻在交替变化着,世界就是不断“有变无,无变有”的过程。这就是过程论揭示的世界真象。这种交替变化的本身是以事物变化的过程实现的。所有事物变化的共同点就是都是过程,就是时间。变化的过程、时间就是有、无交替的混杂。也就是有、无的同出之处,这是必然的理解。有了这种理解,变化过程、时间,也就是道,当然也就是万千变化的众妙之门,是玄之又玄的了。
第三,是道无形、无声、无搏,不见首尾。
老子第14章说,道“视之不见曰夷,听之不闻曰希,搏之不得曰徼,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敫,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这是说道是无色、无声、无形的,而且无法再追问其为什么了,它们是混杂为一的。它的上面不显得光明,下面也不阴暗,无头无绪,绵延不绝却又不可称名,终究它是无形无象的。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形象的形象,这就是惚恍。前不见头,后不见尾。 这些话指说的特征,只有一个接一个的无数变化过程才有,绝不能找出第二个有这些特征的事物来。
第四, 道是恍惚有物、有象、有情、有真、有信的。
老子21章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译文为“道这个东西,是恍恍惚惚没有形体的。但其中确实有一定内容 ;它是那样的迷离恍惚,但其中确实有个东西。它是那样的深邃而难以认识,但它却有着自己的性格特点,它的特点就是非常真实无妄,充满了诚信。” 因为事物都是不停变化的过程,所以是恍惚不清的,这不奇怪。其中有物,任何过程都是具体事物的过程,所以必然有物;同样,过程尽管窈冥,但其中各具体事物还是有自己的性格特点,这是真实无妄,而且充满了诚信的。
第五,道是滋生万物,哺育万物的。
老子第42章指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第51章中还说“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第34章中又说“大道泛兮,其可左右。”第32章中还指出“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译成现代白话就是“道孕育了整个事物,整个事物又孕含正反两方面因素(即阴、阳)的相摩相荡。其结果就生成了正反因素作用比例不同的各种第三者,这各种第三者的具体显现就是万事万物了。万事万物都含有正反因素(即阴、阳)两个对立面,它们相互激荡而得以融和。”“共性的道使万事万物得以产生,具体特殊的道(即‘德’)使万事万物得以显示个性,具体事物的个性显出形状,时势环境使事物得以成长变化”。“道的作用是那样的广大,可以说无处不有。”“打个比方,普遍的道与天下万事万物的特殊的道的关系,就好象江海与河川的关系一样。” 道滋生万事万物,实质上就是万事万物的变化过程孕育出万事万物。过程的变化规律就是对立统一形成万事万物。总过程孕育所有事物,具体过程孕育具体事物。变化过程的对立统一构成世界,世界无处不是过程,世界就是过程的集合。世界的总过程与各具体事物的具体过程的关系就象江海与河川的关系一样。
第六,道似万物之宗,以阅众甫。
老子第4章说道“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又在21章说“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译文为“道是那样的深邃复杂,好象是万物的出处:它挫去万物的锋芒,从而解脱它们之间的纷争;调和它们的光耀,从而使它们都显示出一定的缺陷。道是无形无影的,但似乎一定存在着。不知道是谁产生了它,但知道它出现在天地之先。”“从古到今,道的作用是不会被废弃的,凭借着它就可以了解万物开始时的情况。我凭什么知道万物开始的情况的呢?就是凭借着道。” 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无限制的。 老子第35章说“道之于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这是说道是无味的,虽看不见,听不到,但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无限制的。这就是说的对变化过程认识的作用。可以说老子通篇都是讲的事物变化,强调的都是具体认识变化过程的意义。 这些总结了作为变化过程的道的伟大作用,强调变化过程,即道是万物之宗,研究它才能以阅众甫!
第七,老子在书中对如何领悟道及其意义的议论进一步突出了道就是事物变化过程的特征。
书中第16章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学容,容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译文为:我们“要尽量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神守静笃:就会觉得身与万事万物一同在运作,从而自觉地审视到道(变化过程)在一个接一个的往复。万事万物,纷纷纭纭,各自都归根于道(变化过程)。归根就是清静,清静就是回归自然,回归自然就是回归永恒的道(变化过程),知道了永恒的道(变化过程)就是明白人。不知道永恒的道(变化过程),就会轻妄作凶。知道永恒的道的人就能包容,包容才能公正,公正才能全面,全面才能合自然的道(变化过程),符合自然的道(变化过程),才能长久,从而终身受益。”其中道即“变化过程”的意义不言自明!
第八 ,以过程作道的意义,就将道的物质说,规律说,物质规律说等几说统一起来了
。
因为物质有物质的变化过程,规律有规律的变化过程,物质规律有物质规律的过程。过程是它们所有特性的载体,所有特性的公共点。所以以变化过程作为道的意义应该说既是老子道的本意,也是自古以来文人学士的综合公意。
通过对道的“过程”意义的追索,不由得使我们想起了佛家“性空幻有,扫相破执”,“四大皆空”的深刻哲理。其实二者是完全相通的。《金刚经》中最后的四句偈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不正是对“变化过程”之道的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升华吗?!一切都是过程,一切都是时间的函数,什么有为之法,都是梦、都是泡影、都是露、都是电,都是稍纵即逝的过程! 然而,一切既在“过程”中,我们人类的真正之哲,就必然是“顺过程而作,驭过程而进”即函家的“因时而变,与时俱进”,方没身不殆!
作者:
思无邪
时间:
2010-9-6 15:36
然而,一切既在“过程”中,我们人类的真正之哲,就必然是“顺过程而作,驭过程而进”即函家的“因时而变,与时俱进”,方没身不殆!
了不起!事实上绝大多数的人恰恰是做不到这“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真正具有这种“灵性”的岁月也就是未成年之前,能够进行有效学习的那一段。所以人类必死~
问候俞兄~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9-8 15:14
思无邪先生,您好!您现在忙些什么啊?
作者:
风路
时间:
2010-11-1 08:49
1#
俞明三
俞先生将道理解成过程(时间),很有新意。
我有一些看法,在此与先生交流、探讨。
我觉得,任何生命形式的根本目的都在于生存。单就人类来说,在其生存过程中,基于生存需要,在通过对生存环境认识的同时,必然会对生存环境中的事物变化发展过程进行逐步地认知。而认知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最终结果,就是逐步了解、掌握并运用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走向,从而服务于生存的需要。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无限的,那么其过程就是无限的,而对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走向的认知也就是无限的。在这里,也可以将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走向,称为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我认为,对于“道”的认识理解,是不能离开“德”的。道与德应该是一体的,是人类认识事物过程中互为依托的两个方面,道指的是事物变化发展的趋势、走向(规律),德指的是事物的表现形式(包括过程)。
如有不当请见谅。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1-3 12:19
老子的道要以老子的话为据,否则自己解释的道,只能是解释者的道了。
作者:
思无邪
时间:
2010-12-6 10:30
俞兄好!
http://www.lee-philosophy.org/vi ... &extra=page%3D1
请给点高见~
作者:
俞明三
时间:
2010-12-11 06:20
我已谈了些看法,不过误将理论认为是吴大地先生的了。
欢迎光临 两极哲理 (https://lee-philosophy.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