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标题:
新的社会学原理
[打印本页]
作者:
语境之外
时间:
2010-7-1 19:06
标题:
新的社会学原理
本帖最后由 语境之外 于 2014-6-30 21:49 编辑
关键字
:生命禀赋 共性问题 目标指向 功能构造
题记
:人和世界最不可分割的关系,就是人的存在关系、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简称人的三重关系)。新的社会学原理,是超越在以往社会结构、知识体系和思维方法之上的
发展原理
。它一开始就通过所有国家和个人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把人的三重关系
定位在
人们命运交关、市场相融、文化互构的
市场化行为
及其运行方式之中
。由此提出的社会思想和发展理念,不仅对所有学科凸显出
功能整合的
文化性质
,而且彰显着人的市场化行为
把自身以类属的
社会
生命属性
。尽管这里只从分析和发展层面给出类群社会结构一起的基本构架,但它的政治色彩、哲学品位和把人作为一个族类存在的全球发展理念,在文中一览无余。
一、
世界经济的一体化,是在所有民族国家、不同类群文化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中历史推进的。处在不同国度的文化类群,是天然的市场载体-文化主体;人类变换自然的社会物质活动,即是通过他们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市场-文化运作具体展开。
这个历史现实与发展规定
,为我们成就了与从前社会学完全迥异的发生学原理:
微观设计以人为本
,
宏观掌控以类为根
。
‘以人为本’容易理解,‘以类为根’不易把握。这里的类,当然是所有国家和个人(类群整体和个体),通过改变他们共同命运的发展历史和社会活动,
把人的三重关系
结构在自己文化类群之中的
社会共有特征
。当人类面对大的社会变迁、历史转型,这个特征就将以他们/它们作为一个类群整体的发展风貌,通过
把自己文化类群结构一起的
生产生活、行为文化和与之适合的社会运行方式——生动地凸显出来。以至一个国家社会(类属文化单元)意欲参与全球经济生活,全球经济生活就要同这一文化类群(
长期发展
、
历史积淀
)
的
社会共有特征
发生必然联系。如此一来,经由这样一些类属文化单元(所有国家及个人)共同参与的全球经济生活,就
把人和自然交互一道的
发展关系
、
文化性质
、
生命禀赋
(人们对智力资本的使用、对市场资源的调配、对生存环境的和谐、对文化创意的彰显)
衔接一起
,成为人之为人的
现实类生活
。
因此,以类为根就是把人的存在关系、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植根在他们/它们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
市场化行为之中
,从而依据市场化行为把人的三重关系
结构在全球经济生活的
整体运行状况
,来观察、反思全球一体化进程,
来评估自己文化类群结构其中的社会合理性
。这样,不论人同对象世界构成怎样的联系,都必须站在当下时代的高度,科学厘定人的存在关系、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无论我们社会处在什么发展阶段、面临怎样的社会困境,都必须依据全球经济生活的发展态势,把人的三重关系整合在自己文化类群与之接轨的实践文化中;无论以怎样的发展视角看世界,都要把人的现实类生活作为人类理性的逻辑基础,都要把
人的社会生命状态
作为我们统观世界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此陈明的道理说,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不仅是互为对象的,更是
相互延展的、同类互根的
。这就为我们在所有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市场化运作中,
超越旧得国家学说
,
构建未来世界
、
引领社会转型
提供了新的发生学基础
。以此为判,只要以所有国家和个人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为先导,就为目下的社会学构成一个
把自身
(类群整体和个体)
以类属的文化基础与功能
(价值)
环链
。
显而易见,这是一种十分特殊的社会学。在这个层面上,
人
——
不再是生命自性、本体自性的简单个体,而是通过自己文化类群参与全球经济的市场文化运作,
把人的现实命运
结构在自己同类乃至全球经济生活的
类群个体
。
作为这样的类群个体
,人不仅具有区别于他者的个人独特性,还在他们互为对象、
相互延展、同类互根的
生产生活中
,表现出更加完美的方面。特别在
各向同性的
信息传导、价值创造、生命释放和能量整合方面,相较于独立的理性个体,表现出人的更加丰富的
社会生命禀赋
。蕴涵其中的社会学,更加注重
把人作为一个族类存在的
人本内涵
。在它看来,“以人为本”就需要通过所有类属文化单元参与
全球经济生活的市场化运作
来发掘
;就要坚持把自己文化类群的生产生活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就要通过所有国家和个人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
实践文化
谋取稳固的市场结构地位。处在这一背景下的人本内涵,才能以较高的社会效率、完美的协同机制、准确的发展定位得到最全面的凸显与昭示。
然而,要完成这个接轨、谋取稳固的市场结构地位并非易事,借用软件工程中的概念说,这是一次
面向对象的设计
,其设计原则是:类的内聚性是否高,耦合度是否低
。据此,类属文化单元(所有国家和个人)欲把自身的发展命运结构于全球经济生活,就要谋取稳固的市场结构地位,就要通过他们/它们作为市场载体和文化主体的
文化预设
,完成对自身全面的社会改造,拟在全球经济生活中形成
较高的生命内聚
、
较低的文化耦合
。它需要在原有社会基础上,营造市场氛围、培育类群个体,启动市场机制、构建市场载体,吸引各类人才、聚集智力资本,凸显文化创意、重塑类群文化。
为此,从微观设计的角度,就需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
1.全球经济生活和改革开放的
历史时代
,向传统的民族国家提出了怎样的发展要求;传统意义上国家和个人,在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中,赋予了类群个体怎样的行为方式与生命特质;类群个体的生命活动和行为,
受到怎样的市场驱使、心理驱动
?对此,我们的社会应当作出怎样的应对与决策,类群个体需要做出怎样的调整和改变。特别是,当以往历史赋予人的生命禀赋及行为,
反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成为拓展人本内涵的
社会阻碍
,因此,
欲
改变
传统生产生活的
运行方式
,
欲
改变构成
人们旧有观念的
生存环境
,这种特殊的发展要求本身——就成为
策动新的社会学原理的
发生学对象
。
2.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变,意味着它对人们获得生命能量、谋取生命价值的那一运行方式的变化。因此我们必须搞清,生命个体
基于目下的社会运行方式
给出了那些发展定势
,
培育出怎样的社会化需求
,
提出什么发展理念
,
采取了哪些应对之策
、
实施了哪些社会必要手段
?更为重要的是:类群个体给予了怎样的行为取向和生命回馈,它是否提升了民众参与、评价、监督、组织和自我完善的社会自进过程,是否因着人的社会主体性关系的根本上改善,推进社会自组织的‘低耦合’、‘高内聚’?
3、鉴于
人的社会行为与生命禀赋
总是同以往发展历史纠结一起
、
撕扯不清
,所以新的社会学理念,
必须在他们类群整体
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中去运行
。这个发展现实说:尽管类群社会和个体在发展取向上拥有许多难以剔除的弊端和惯性,只要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没有变,他们/它们储备智力资本、调整行为模式、完善运行机制、凸显生命禀赋的社会运行方式,必将聚集起巨大的社会能量、形成愈发稳固的结构性基础。
4、随着人们知识视野的拓展和文化禀赋的提高,个人在和自己同类相互一道的生产生活中,应承担起怎样的社会责任、拥有怎样的社会权益。我们的社会
又将以怎样的社会运行方式
,
把这些权责、义务整合在类属于人的信用体制和功能构造中
,
拟使人本内涵不再遭受人为的社会干扰和侵害
。这些都是新的社会学必须回答的。
二、
从现实发展的角度看,目下的全球经济生活,越来越把人类生产生活的运行方式(市场化运作)作为人类反思的对象。它要求我们,
尽可能从市场化的角度
审视人类行为的发生学基础及其合理性
。如果说,市场经济是有人的三重关系(存在关系、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
存在其中
、
结构其上
、
整合期间的
社会生命场所
,那么个人行为的社会发生,便同他们文化类群
相融于
全球经济生活的
市场结构地位
——保有愈发紧密的联系。
站在这个历史高度,
当着业已形成的民族国家-文化类群,成为类群个体寄宿他们/它们社会生命状况的基本单元;当着类群文化整体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市场化运作,成为类群个体和类群整体合谋一道、谋取稳固的市场结构地位的实践文化;当着这种实践文化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价值对象,进而构成人的反思、形成影响人类未来发展走向的文化预设,人的社会主体性关系便从中社会铸就了!确切地说,当着全球经济生活
把所有国家和个人及命运交关、
市场互构、交互一起
,
类群个体的社会行为
就成为全息在他们类群整体中——言说人的社会生命状况、
给出
行为向度、预设未来发展的文化算符,亦构成全球经济生活中多元文化共存、生命文化呼应、未来命运共享的社会生命维度!
欲使个人行为从中获得最大限度的生命自由(
拟适合人的存在关系
),他的观念方式、行为方式和彰显个人价值的生产生活;就要全面浸润在自己文化类群的现实类生活(
拟便启动人的发展关系
);就要在自己文化类群谋取稳固的市场结构地位的实践文化中,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享有多重发展取向的社会权益,具有驾驭实时变动事物的社会能力(
最终拓展人的社会主体性关系
)。这在客观上,就将个人命运和行为——耦合-内聚在互为对象的类群整体中(所有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市场化运作中),从而给出个人命运和行为交互在
所有类群文化整体的
市场化运作的状况
,和人的社会生命
从中价值彰显的状况
。
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行为的社会发生通常受到以下方面的影响:
1、当今世界,个人行为的社会发生,总要在
他者和同类谋取自身生存发展的
社会运行方式中
,
确定可能
方向
、构划(预设)可能途径、拓展生命欲求。
具体说,个人的社会行为,
总是在他和自己同类
交互作用的
生产生活中
现实发生
;那是一个
铺陈(人的)各种需要
、
产生各种可能
、
因循特定规则
、
凸显个人创意
、
构成社会行为的
具体过程
。个人行为的现实性同这一社会过程的不可分离性,不仅使个体行为具有了
类属于他者的
文化特点
,且在满足自身需要的行为过程中,具有了
被他者和同类
全面评价的
经济性质
、
道德取向
、
知识管理
等多重
社会学意味
。
2、在这里,我们看到个人行为的如下特点:a、个人行为的
社会发生性
。b、行为过程与社会发展进程的
不可分离性
。c、个人行为
被他者和同类的
全面评价性
。d、
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其运行方式,把个人和他者乃至
他们文化类群的命运
寄宿其中、演进其上的
动态整体性
。
故而做出如下推断:3、无论个人、他者或是文化类群,他们/它们的社会行为,都是
在寄宿自己未来命运的
那一社会运行方式中现实发生的
。因此在表现方式上,人类
对自己未来命运的关注
,一开始就显示出
相较以往的巨大不同
:不仅个人、他者乃至文化类群的行为,一并成为当然的社会学对象,连同人类生产生活
及其运行方式本身
(
是否科学、合理
)亦成为
重中之重
。
4、这样一来,处在这一社会学层面的个人行为、他者因应、类群取向,就在类群整体上具有了面向未来、反观现实,
进而对目下生产生活运行方式
全面评价
、
社会改造
和
文化预设的性质
。正是在这里,
人类行为模式的社会主体性
(有别于人类行为模式的个体自然性)方才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与张扬。
5、毋庸置疑,
在人类个体和文化类群
共同面向未来的行为取向中
,人类生产生活运行方式的合理性成为他们/它们命运交关、价值互构、知识一体的评价对象。在这种社会学背景下,从前社会学评价人类行为的
规则意义
、
文化意义
、
经济意义
和
知识意义
,更加凸显出
类群个体
耦合-内聚在
不同文化类群中——
整体规范的社会机能和相互类属的文化属性
。
人类实现自我管理的关键与核心
,
恰恰预存在这个崭新的社会学背景之中。
三、
马克思有句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然而,一谈到改造世界,我们的哲学家便哑然失声了。在他们眼里,哲学是认识世界的看法和学说,因而更加强调哲学的思维特点和认识功能。甚至以为,人的理性思维是全部哲学无法超越其上的唯一原点。基于这种哲学定位,人们一开始就把哲学发展的逻辑基础置放在某种不切实际的个人想象中。以致哲学发展同人类社会变革的伟大实践没有任何必然联系。它的症结是,从前的哲学家只是在认识之域看待世界、研究哲学,而不是在发展之域统观世界、发展哲学。
在我看来,哲学的发展在本质上是类属于人的。因此,哲学发展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把握这种类属关系。现在看来,对类属是关系的科学把握是有条件的。它必须在人类变换自然的社会历史活动中来完成。
具体说,人的理性必须具有
和自己同类生命相属的
心意求取
,又要具备
把自身以类属的
社会物质条件
,
同时要以人的三重关系为前提
。本文提出的“微观设计以人为本、宏观掌控以类为根”,正是基于这一基本考量。按此立基的社会学,就要在把人作为一个族类存在的发展框架下去运行;就要把人类历史上形成的民族国家和个人,作为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类属文化单元;就要把人类变换自然的市场运作及其实践文化,作为把握新的社会学原理的逻辑线索。因此,在作为一个族类存在的发展框架下,新的社会学原理,特别强调人的理性和思维——和自己同类生命相属、行为趋同的社会化特征;特别强调类群个体、类群整体乃至族类社会间,
互为对象
、
整体协同、发展互根
的社会学理念。
当我们明晰了人类社会自身的
发展进程和规律
,我们的观念方式和发展取向才会回归发展本体、走向历史正途。
当我们在同类互根的发展基础上
给出新的人本内涵
,就避免了从前人本主义的政治空想;当所有民族国家在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实践文化中成为互为对象的类属文化单元,人的生命自由方才跨入崭新的社会维度。然而所有这一切
,都需要
汇集时代发展之力
,
仰赖类群文化整体之功
。
以人为本,就要搞清人本的来龙去脉;以类为根,就要关注
与人本紧密相关的
人类共性
问题
。社会是由人所构成的社会,但不要忘记:在人类变换自然的活动中,
人
永远
是结构在某种存在关系
和
发展关系中的
社会存在物
。因此,人的存在关系、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必然是构成全部社会学思想的
逻辑肇始和原点
。
进一步说,无论未来发生怎样的历史变动,
人在本质上
总要在他们/它们变换自然的社会运行方式中,对人的三重关系构成一种
比例适宜的
分配机制
,营造出更加
适合人类生命彰显的
类属空间
。它表明:当某一国家结构在旧有生产关系之中的社会学,通过全球市场演变成富含类属关系的社会学——我们就可以毫不怀疑地说,“人类社会的社会系统质发生了根本性改变!”
毋庸置疑,只要我们始终从人之为人的(三重关系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学意蕴出发,
人类社会
就必定
在它类属于人的社会机能中
改变旧有的社会系统质
。正是这个改变,决定了人类需要和人们实现这些需要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亦决定了人类在市场化运作中
基于这种社会运行方式
及其
社会构造所揭明的
客观规律与发展特点
。这又构成了
以类为根的社会学依据
。
作者:
语境之外
时间:
2010-7-11 23:18
从方法论上说,新的社会学原理,是把人的
存在关系
、
发展关系
,
放在类属于人的物质生活关系中来评价
、
去考察
。从而评价物质社会关系
承载人的社会生命的
人本性
,
考察它在社会功能上的
属人性
。
作者:
语境之外
时间:
2010-7-13 15:31
本帖最后由 语境之外 于 2013-8-11 11:37 编辑
社会的确是由人所构成的,但不要忘记:
人
是结构在某种存在关系
和
发展关系中的
社会存在物和驾驭主体
。人的存在关系、社会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当然是构成当下人类社会发展的
逻辑原点
。
进一步说,人的本质,
是他
始终不能放弃作为一个族类存在的
主体性之欲求
。这就决定了人必定是这样的关系本体:依托人的存在关系、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关系本体和主体。正因如此,他才不断产生实现这种社会欲求的美好诉求和愿望,才把他们的诉求和愿望
结构在人类变换自然的实践文化中
,而不是置放在人类个体——思维理性的、逻辑无歧义的
个人幻想中
。
有鉴于此,这里才提出新的社会学理念:
微观设计以人为本
,
宏观掌控以类为根
。
作者:
语境之外
时间:
2010-7-16 23:48
本帖最后由 语境之外 于 2012-2-7 12:20 编辑
主贴开宗明义:人类社会的相互依存和世界经济的一体化,为我们成就了新的社会学原理:微观设计以人为本,宏观掌控以类为根。 这里的类,当然是通过所有打上属人印记的发展形态,最终把人和自然具体结合关系媾和一起的族类存在。它所陈明的的道理是,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不仅是对象性的,而且是互根性的。当我们以此为据,很容易在人们互为对象的实践文化中,缔结一个把人以类属的功能环链。
社会学原理说的毕竟是原理,欲想知道这原理的社会学机理,还要懂点社会学知识。学会从社会学的角度向主贴质疑。
新的社会学原理,是从新的视角透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基本思路和理念。它所面对的对象不是“实际的社会问题”,而是告诉人们怎样面对人类生于斯长于斯的变革社会。新的社会学原理,不是提供人们面对实际社会问题的具体结论,而是让人们确立一种崭新的社会学理念:“微观设计以人为本,宏观掌控以类为根”。抓住了这个核心要旨,人类和世界乃至未来和谐相处的关系——就有了大致可行的思路。
作者:
语境之外
时间:
2011-9-11 10:07
本帖最后由 语境之外 于 2011-9-13 11:54 编辑
社会存在,
在其类属于人的关系上
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组织,
在其功能的社会分化上
是整体关联的。这是从人学和社会学角度理解‘学科性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市场的发育、社会的进步,离不开两个社会过程:一是有着不同市场定位、发展需求的社会集群,通过彼此协调、交互作用、构成社会自组织的过程;二是在国家社会
参与全球经济活的实践文化中
,经由政府部门协同这些组织、启动相应社会机制,运用社会技术、知识管理、市场机能、文化手段,将各项同性的社会集群、类群个体、社会组织,纳入到
自己民族国家-文化类群
谋取稳固的市场结构地位的运行轨道之中
。
只要不同社会集群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目标和需要,就会形成不同的社会组织,和与之适合的目标管理及社会运营模式。这就构成了依托不同社会集群及其组织模式
而自发运行的
社会组织过程,
简称社会自组织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类社会就是由这样一些
具有不同目标追求
-
兼具自组织倾向的
社会团体、类群个体、社会集群所构成。
另方面,一个社会的发展,是他们文化类群追求
道德
、
效率
和
发展有序的
有机整体
,它需要一个能够管理这些团体、组织和个人的社会结构与运行模式,藉此将它们/他们
适合社会变迁的
自组织行为
,纳入在一个彼此关联、相互开放、可持续发展的构架之内。而实施这种
服务管理
、
策动宏观有序的
社会行为
,便成为
政府职能与社会要务
;亦成为
这个类群文化整体中
参与市场文化运作的
所有社会主体
最为关注的发展命题。
人类社会的发展,既是通过社会组织及个人的交互作用——发挥它们/他们
自适应
、
自组织的
过程
,又是政府机构根据类群社会
在全球经济生活中的发展需要
,
协同这些组织及其运行机制
达到最佳社会目标的
可控过程
。
在后一种过程中,自然要把不同组织及其类属于人的社会功能
发挥到最佳状态
;这就要:对某些组织形式、运行方式进行必要的社会改造。这个过程自然超出了人们以往的社会习惯,乃至引发各种社会冲突和矛盾。
政府的职能是:在全球经济生活中
谋取稳固的市场结构地位的同时
,既要对以往不适合的社会组织及其运行方式进行必要的社会改造——将其纳入一个社会可控的发展氛围;又要
把
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
,引导到更具发展优势的组织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当中——使从前的社会矛盾因此得到社会化解。总得说来,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当发挥:
因地制宜
、
社会引导
、
宏观可控的
服务职能
。而不是滥用权力、社会强制、社会失范——以权谋私。
作者:
语境之外
时间:
2012-5-11 09:45
本帖最后由 语境之外 于 2012-5-11 13:22 编辑
目下的全球经济生活,越来越把人类生产生活的运行方式(市场化运作)作为人类反思的对象。它要求我们,
尽可能地
从市场化的角度审视人类行为的发生学基础及其合理性
。
如果说,市场经济是有人的三重关系(存在关系、发展关系和社会主体性关系)
存在其中
、
结构其上
、
整合期间的
社会生命场所
,那么个人行为的社会发生,便同他们文化类群
相融于
全球经济生活的
市场结构地位
——保有愈发紧密的联系。
抑或说,
在他们文化类群参与全球经济生活、谋取稳固的市场结构地位的实践文化中,个人行为只是全息在类群整体中——
说明所有类群个体社会生命状况的
自由取向和文化算符。欲使个人行为从中获得最大限度的生命自由(
拟适合人的存在关系
),他的观念方式、行为方式和彰显个人价值的生产生活;就要全面浸润在自己文化类群的现实类生活(
拟便启动人的发展关系
);就要在自己文化类群谋取稳固的市场结构地位的实践文化中,汲取方方面面的知识,享有多重发展取向的社会权益,具有驾驭实时变动事物的社会能力(
最终拓展人的社会主体性关系
)。这在客观上,就将个人命运和行为——耦合-内聚在互为对象的类群整体中(所有国家参与全球经济生活的市场化运作中),从而给出个人命运和行为交互在
不同类群文化之间
市场化运作的状况
,和人的社会生命从中价值彰显的状况。
从这个意义上说,个体行为的社会发生通常受到以下方面的影响:
1、当今世界,个人行为的社会发生,总要在
他者和同类谋取自身生存发展的
社会运行方式中
,
确定可能
方向
、构划(预设)可能途径、拓展生命欲求。
具体说,个人的社会行为,
总是在他和自己同类
交互作用的
生产生活中
现实发生
;那是一个
铺陈(人的)各种需要
、
产生各种可能
、
因循特定规则
、
凸显个人创造
、
构成社会行为的
具体过程
。个人行为的现实性同这一社会过程的不可分离性,不仅使个体行为具有了
类属于他者的
文化特点
,且在他们满足自身需要的行为过程中,具有了
被他者和同类
全面评价的
经济性质
、
道德取向
、
知识管理
等多重
社会学意味
。
2、在这里,我们看到个人行为的如下特点:a、个人行为的
社会发生性
。b、行为过程与社会发展进程的
不可分离性
。c、个人行为
被他者和同类的
全面评价性
。d、
人类的生产生活及其运行方式,把个人和他者乃至
他们文化类群的命运
寄宿其中、演进其上的
动态
整体性
。
故而做出如下推断:
3、无论个人、他者或是文化类群,他们/它们的社会行为,都是
在寄宿自己未来命运的
那一社会运行方式中现实发生的
。因此在表现方式上,人类
对自己未来命运的关注
,一开始就显示出
相较以往的巨大不同
: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不仅个人、他者乃至文化类群的行为统统成为当然的社会学对象,连同人类生产生活
及其运行方式本身
(
是否科学、合理
)亦成为
重中之重
。
这样一来,处在这一社会学层面的个人行为、类群行为,就具有了面向未来、反观现实,
进而对目下生产生活运行方式
全面评价
、
社会改造
和
价值预设的性质
。正是在这里,
人类行为模式的社会主体性
(有别于人类行为模式的个体自然性)从中得到前所未有的凸显与张扬。
毋庸置疑,
在人类个体和文化类群
共同面向未来的行为取向中
,人类生产生活运行方式的合理性成为他们/它们命运交关、价值互构、知识一体的评价对象。在这种社会学背景下,从前社会学评价人类行为的
规则意义
、
文化意义
、
经济意义
和
知识意义
,更加凸显出不同行为主体之间耦合-内聚在不同文化类群中
整体规范的社会机能和相互类属的价值属性
。
人类实现自我管理的关键与核心
,
恰恰预存在这个崭新的社会学背景之中
。
欢迎光临 两极哲理 (https://lee-philosophy.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