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标题:
也谈教育:谁是启蒙者?
[打印本页]
作者:
感性的微笑
时间:
2009-11-3 09:39
标题:
也谈教育:谁是启蒙者?
有个同事说,他的男孩天赋异禀,四五岁就会背很深的华文古文,很骄傲。
我酸他没什么奇怪,他说亲戚家的小孩就不行!于是帮他分析了一下,父母是小孩的第一任老师,真正人生的启蒙者,耳濡目染的教育胜过一切。他自己华文比较好,小孩学习华文的能力强,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
作者:
感性的微笑
时间:
2009-11-3 09:54
失败的教育案例之一:
一位女士带着2岁左右的女儿上车,马上有人起来让座。请注意这位妈妈的做法:她把女儿放在座椅上,自己低眉顺目地站在旁边。2岁的女儿坐下来就开始骚扰邻座的搭客。一次,人家回避,二次,那位看书的年轻女士马上知趣地起立,愿意行个方便,目光示意那位妈妈也坐下来。那位妈妈出人意料地马上把小女孩抱起就坐,同时一个中年男子也一屁股坐下来。原来是一家三口!
小女儿面露得意,期待妈妈的爱抚……
简析:教育决不是仅仅藉由语言进行的。该案例中的父母已经给孩子灌输了错误的价值观,如果意识不到,不能及时纠偏,后果严重。这幼儿长大后会以损人利己为生活原则,一旦不能达成或受挫就会促进恶性循环,是为反社会倾向的人格。
作者:
感性的微笑
时间:
2009-11-5 12:34
看到很多朋友阅读却没有跟帖,欢迎讨论。
有趣的教育案例:
一位妈妈,为人非常善良、非常可亲。她有两个孩子,大的男孩问题是暴躁,平时文质彬彬,回家就对家人大发脾气,摔东西,威胁离家出走。甚至也的确出走过两次。小的女孩还在幼稚园,问题是胆子小,不敢讲话,被同学打了也不敢出声。
问题在哪里呢?
我们看到几位女士在一起聊天,这位妈妈抱着小女儿紧张地坐在那里,一言不发。当别的女士跟她寒暄时,她可以正常回答问题。可是看看她怀里的小孩,惨了,她根本不用听不用看,仅仅通过她母亲的体势语言就可以明确感知到畏惧心理和自闭的暗示……
所谓言传不如身教!所谓“培养一个贵族至少要三代人的时间”……
是谁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绝不仅仅在于政府的庞大拨款!
作者:
盔甲厂
时间:
2009-11-6 12:31
支持心理贴~
作者:
蓝色小鹿
时间:
2009-11-6 12:34
嘿嘿,又见楼上性感而慈祥的芳容,鹿哥表示欣慰!
作者:
感性的微笑
时间:
2009-11-6 17:48
本地流传一个著名的“挑水果”案例:
一位妈妈带女儿去超市买东西。在水果摊位前,妈妈说:“现在我来教你选荔枝”。她示范说要挑整枝的,因为那样的新鲜。然后抖一抖,把不太新鲜的抖掉。再把不够美的拿掉。然后把大枝掰开成为小枝,把树枝丢掉以减少重量……
一下子她又去选樱桃,一枚枚360度旋转来审视,挨个去捏……
这是被本地教育界广泛批评和引用的一个实例。我们关注的是,如此家长到底教给了孩子什么?
1 的确,孩子在孤立的“选水果”的目标下,学有所成。
2 自私的市侩逻辑。
3 错误的挫折逻辑,这种孩子一旦便宜沾少了,就会产生大量负面情绪。
4 基本道德观念的扭曲。可以分为价值观的庸俗化,人生观的狭隘化。将严重影响立志和实践。
简而言之,庸俗的家长根本不可能教育出高尚的孩子。统观于社会,就是国民素质提高的最大障碍。
作者:
感性的微笑
时间:
2009-11-10 12:15
不美的原因:
很多次了,总是有朋友旅行归来跟我说什么地方的人怎么那么美,走路也美,说话也美,笑一笑风情万种……
奇了怪了,我们的多元种族颇具人种优势,怎么可能不如人家美?
也有基因的问题。从教育的视角考量,我们还是更看重教育的原因。举例:
一个小学生要参加讲故事比赛,需要讲华语,可是他的父母都不是华人。妈妈备了好长时间的课,设计了动作表情什么的,悉心教授。后来这学生得了奖了,说是鼓励其“创意”,因为评判认为他在反串,同时对他洋腔洋调的华语表示同情。
一位老师组织演出,大概就是需要一个小孩演小白兔蹦蹦跳跳一下。不巧演出那天那小孩生病了。那老师无奈取消了节目,因为影响整台节目被校长批评,老师就向上投诉。原因引起重视:全班的小孩大多数都学不会舞蹈似的蹦蹦跳跳,只会跳到很难看。
是这样的,如果家长对审美的水准有限,很难培养出具有“美感”的孩子。
作者:
哲学就像内裤
时间:
2009-11-13 20:51
1#
感性的微笑
我相信,不论孩子将来从事哪一种事业,都应当从小做起。真不知道有多少父母能够认识到他们给予孩子们的所谓“教育”,只会迫使子女陷于平庸,剥夺他们创造美好事物的任何机会。
——(美)《邓肯自传》
作者:
闪闪惹人爱
时间:
2009-11-15 08:22
清宫里的格格阿哥是生下来就抱给一群教养嬷嬷和宫女太监的
作者:
小哲
时间:
2009-11-18 10:39
1#
感性的微笑
就是老豆老母啦~ 小孩子真冤,根本没有选择父母的机会!现在的父母,简直让人操碎了心
欢迎光临 两极哲理 (https://lee-philosophy.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