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标题:
【原创】简述-道家与佛家
[打印本页]
作者:
风路
时间:
2010-2-8 21:29
标题:
【原创】简述-道家与佛家
中国的道家:
道是指事物变化或发展的规律,是不可见的。
德是指事物的表现形式、状态,是可见的。
印度的佛家:
无是指事物变化或发展的规律,是不可见的。
有是指事物的表现形式、状态,是可见的。
道家与佛家所探究的根本应该是一致的。
任何事物都存在两种属性:一种属性是可见的,是能够被人的感觉器官直接感知的;另外一种属性是不可见的,是需要经过智慧的思考、分析总结出来的。
道家的“德”与佛家的“有”的可见性,是指事物在某个时间点或时间段的形式、状态等特征。在时间轴上,“德”与“有”是个变量,也就是说事物在不同的时间点或时间段,其形式、状态等特征是不同的。
道家的“道”与佛家的“无”的不可见性,是指事物的形式、状态,在两个时间点或多个时间点变化的程度、方向、速度等规律。事物的形式、状态,在不同的时间点,随时间的推移,是一个渐变式的过程,“道”与“有”描述的就是在一定的时间段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作者:
两极使者
时间:
2010-2-13 13:46
网络搜索来的,给楼主参考:
什么是“道”“道”是道教的最高教理,道教的全部信仰和修行都是以“道”为核心的,道教的一切经典,无不宣称其根本信仰为“道”。“道”是春秋思想家老子提出来的,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道教创始后即奉老子为教主,神圣其形象,尊称为“太上老君”以《老子五千文》为经典,将“道”加以改造,成为道教的信仰核心;认为“道”是神明之本,由三元之气化为三清,并形象化为太上老君;“道有最伟大的德行,它以虚无为体、清净为宗、柔弱为用,无为不争;“道”真常永恒,无生无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长存于天地之间。宋朝时,道门中人又把道学思想和儒、释两家思想相融合,把“道”的理论提到哲学上更深的层次,为道教思想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正因为“道”的伟大和神圣,所以道教尊道为最高信仰,并教导人们学道、修道、行道、弘道。道生万物“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无时不存。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其演化和衍生出来的。
什么是“德”先秦道家老子认为,讲究清净无为,因顺自然,有所得于道,就是有“德”,并提出“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庄子也认为“德”的重要性仅次于道。道教沿袭老庄关于“德”的哲学思想,而加进神仙修炼的仙学内容。认为修道有成,与道一体,自然长生,就叫做“德”。同时道教又认为,“道”生万物,不自峙以为功,生而不有,长而不宰,如果学道者修得这种特性,行事与道合,也成为“德”,所谓“道之在我之谓德”。另外道经中也有将“德”当做社会伦理规范讲的,这是继承《老子》中“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思想。总之,道教的“德”与“道”一起,共同构成其教理的核心内容。
道和德有什么关系道德尊高和伟大,其最高体现就是“德”,道造化万物由德来蓄养,神明可敬也是因为有最高尚的德行,所以道教在“尊道“的同时也”贵德“。道和德本来就是一个整体,因为道是由德来体现的,在理义中又有差异,是可分又不可分,但又不能合而称为道。因为德不是造化之根,神明之本;但是人们信道修道必须以“德”为根基,来证道和成道。“道”是非物质的宇宙本源,取得这种非物质的本原体性,便是“德”,而这种非物质的宇宙本原,凝聚起来便是最高天神。对于广大信道和修道之士来说,修道德首要条件就是立德,就是要在日常中不断积累功德。立德的关键在于提高自我修养,具备良好的品德,在内在的修持上和外在的行为中努力按照“道”的法则去做。清净寡欲、柔弱不争、胸怀宽容。不尚名、不尚利、不自贵、不自誉、不妒忌、不妄语、不溺于音色美食。乐人之吉,愍人之苦,周人之急,救人之穷。施恩不求报,不杀生以自娱,济世利人,慈心于物,正信诚实,与大道同心。如此修行,则德累而基立,基立则可修道而成真,得道而升仙。
作者:
风路
时间:
2010-2-13 21:06
欢迎探讨!
道”是春秋思想家老子提出来的,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本,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什么是“德”先秦道家老子认为,讲究清净无为,因顺自然,有所得于道,就是有“德”,并提出“物莫不尊“道”而贵‘德’;庄子也认为“德”的重要性仅次于道。
先生文中提及的上述说法,我觉得都是后人在理解老子的道德经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这种理解是否完全符合老子思想的本意,是不能给与确定的。
后人对老子道德经理解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但我觉得,不论如何理解,只要能合理地解释是现象、有效地解决问题,那么对于理解者来说就是合理的。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基于道德经的原本,其中没有参考其他注译,我觉得这样去理解,不会被其他人的解释所左右。
欢迎光临 两极哲理 (https://lee-philosophy.org/)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