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极哲理

2024年05月19日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924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1-4-15 10:46: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张建民 于 2015-5-29 15:46 编辑

.   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是什么?哲学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个人的正确思想认识活动)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

    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人类就已经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了本体(本源)事物,拟定了本体(本源)事物的名称,创立了多种包含着“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思想观点的哲学理论。随着哲学的进步和发展,人类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于本体(本源)事物的知识,各种包含着“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思想观点的哲学理论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但是到目前为止,爱智慧的人们还没有给本体(本源)概念制定一个属加种差式的哲学定义,还没有建立一个以本体(本源)概念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继承哲学史上各种包含着“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思想观点的哲学理论,制定一个关于本体(本源)概念的属加种差式的哲学定义,建立一个以本体(本源)概念作为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对于哲学的发展和创新,对于提高人类的思想认识能力,对于事物一元论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确立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寻求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首先需要明确回答天地万物是什么?因为这个问题本身包含着天地万物是未知事物的隐性规定,所以这个问题的清晰表述形式应该是:天地万物是什么事物?回答天地万物是什么事物?首先需要回答什么是事物?

    一、事物

    事物的哲学定义:事物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的结果,是人类通过思想认识活动所发现的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对象,同人脑中形成和产生的关于自然对象的观念或知识组成的对立统一体。

    事物概念是人类创造的所有概念中最基本、最一般、最普遍、最抽象的概念,事物概念较其它概念具有最少的内涵和最大的外延,是只能用阐述其来源、组成内容和形式特征的方法进行定义,不能用属加种差的方法进行定义的唯一概念。人类创造的每个语词所表述和界定的对象都是具体的事物,都是事物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

    事物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产生的结果。

    自然对象和人造观念组成的、具有约定俗成的名称、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的事物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通过多种方式的思想认识活动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没有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个人的正确思想认识活动),就没有同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具有因果关系和密切关联的各种事物。

    语言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的工具,思想理性和生存发展意识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的内容和统帅,判断和推理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的形式。哲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语言学、历史学、政治学之类的各种学,是具体方式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事物是人类利用语言工具,在思想理性和生存发展意识的统帅下,通过各种学的判断和推理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

    自然事物是人类通过自然科学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社会事物是人类通过社会科学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这种事物,是人类通过哲学从混沌自然和各种学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没有各种学就没有分门别类的事物。

    人类生活中的自然环境具有作用和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性质、能力和价值。人类具有在思想理性和生存发展意识的统帅下,收集整理来自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各种信息材料,通过思想认识活动在大脑中形成和产生出关于自然环境和人类自身的映像、知识和观念的现实需要和实际能力。十九世纪末,由弗洛伊德为代表的一批心理学家对个人的心理现象作了研究后发现,个人先天具有的生存发展意识、思维理性和思想认识能力是在个人早期(甚至可上推到胎儿期)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形成和获得的。

    人在日常生活中时常会受到自然环境和现象对自己身体的作用和影响,当感觉器官把感受到的有关刺激、作用和影响转变成电信号传输到大脑后,大脑经过下意识地思维或价值判断,就会产生一个主动收集有关环境或现象的信息材料,为个人通过肢体活动改变或利用正在作用和影响人体的环境和现象,为实现个人生存发展做好知识准备工作的行为意向和认识意识。

    在人脑发出的认识意识统帅下,人的感官就会就会积极收集有关环境或现象的各种信息材料,人的大脑就会根据个人具有的事物观和记忆掌握的知识,根据感官感知到的关于环境和现象的信息材料进行判断和推理,最终获得一个以判断命题或推理结论形式存在于人脑中的,关于正在作用和影响人体的自然环境或现象的概念或知识。人类沌中活动活动是一个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当一个认识对象

    当认识对象通过个人的思想认识活动在人脑中留下了一个关于自身的映像、知识或观念后,人脑就会把这个在人脑中留下映像或观念的对象同记忆中的各种已知事物进行比较,发现这个认识对象同记忆中的各种事物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界定这个对象在个人关于事物的综合分类系统中的位置,给这个对象确定一个属加种差式的定义,并且冠以适宜的语言名称。于是一个由人类大脑之外的对象和人类大脑之中的观念组成的,作为人类思想认识活动结果的新事物,就从混沌自然中被人类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了。

    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不断深化、永无止境的过程。事物作为人类思想认识活动的结果,它在人类面前的彰显和产生是随着人类思想认识活动的发展逐步实现的。一切事物都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发现、彰显或产生的阶段性结果,一切知识都是人类通过思想认识活动获得的关于事物的阶段性知识。

    事物具有约定俗成的名称。人类沌中活动活动是一个不断深入发展的过程。当一个认识对象名称是事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通过约定俗成的方式赋予事物的语言概念符号。

    人类创造的每个语词都是事物的名称,每个语词都对应着一个由名和实、对象和观念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对立统一体。不仅每一个名词表述和界定的对象是一个真实的事物,而且每个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表述和界定的对象也是一个真实的事物。名词描述和界定的对象是以空间作为一般规定、以物体或形而下者作为表现形式的事物,动词表述和界定的对象是以时间作为一般规定、以事情或形而上者作为表现形式的事物;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形容词、数词、量词描述和界定对象或者是以事情或形而上者的形式存在的事物,或者是以物体或形而下者的形式存在的事物。具体发现物视角观察事情和物体就可以发现动,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先于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荀子在《荀子·正名》中表达了“名”是通过“推”,通过约之以命、约定俗成产生出来的思想观点,强调了‘名’要符‘实’的命名原则,言说和界定了大共名、大别名、实名、善名。荀子曰:故万物虽众,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有时而欲偏举之,故谓之鸟兽。鸟兽也者,大别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名无固宜,约之以命,约定俗成谓之宜,异于约则谓之不宜。名无固实,约之以命实,约定俗成,谓之实名。名有固善,径易而不拂,谓之善名。

    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说得好:你不能知道什么是不存在的,因为那是不可能的,你也不能说出它来,因为能够被思维的和能够存在的是同一回事;如果一个字或词能够有所指地加以应用的话,它就必然意味着某种事物而不是意味着无物,因为这个字或词所意味的事物必然在某种意义上是存在着的。1引自: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一、第一章、第五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事物包含着时间、空间、数量、价值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规定。

    什么是时间?时间是运动、变化、行为之类的事物(事情)具有的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人类通过思想认识活动从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和产生出来的,包含自然对象和人造观念两个组成部分、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的具体事物。

    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以时间作为存在和表现形式的事情。事物作为人类思想认识活动结果,它在时间规定上落后于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这个事情。在人类产生以前没有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当然也没有作为人类思想认识活动结果的事物。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在具体个人的正确思想认识活动发生以后,从混沌自然中被具体个人发现、彰显和产生出来的。

    什么是空间?空间是物体、器具之类有形事物的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人类通过思想认识活动从有形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和产生出来的,包含自然对象和人造观念两个组成部分、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的具体事物。

    物体是事物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物体不能脱离空间而单独存在,任何一个物体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空间之中,空间是物体的一般存在和表现形式。专用名词表述和界定的自然物体存在于长、宽、高组成的三维空间之中,以三维空间作为自己的存在和表现形式。通用名词表述和界定的一般事物或概念物体存在于人类大脑的记忆细胞中,存在于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中,存在于人们的日常言说和陈述中。

    什么是数量?数量是事物具有的一般内容和形式,是人类通过思想认识活动从各种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一”和“非一”组成的,具有表现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能力、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的具体事物。

    数词“一”表述和界定的对象是一个存在于人脑中的,关于存在于人脑之外的天地万物或全部自然对象的普遍性或属性的映像、知识或观念。“一”是每个事物或每个认识对象都具有的共性或普遍性规定。数词“非一” 表述和界定的对象是一个存在于人脑中的,关于存在于人脑之外的天地万物或全部自然对象的特殊性性或种性的映像、知识或观念。数量是一和非一组成的对立统一体,是全部事物或认识对象具有的普遍性性或属性规定。任何事物或认识对象都具有数词“一”和“非一”表述和界定的内容和形式规定。没有数量就没有世界,没有数量就没有事物。

    什么是价值?价值是每个事物普遍具有的作用和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的性质和能力,是人类通过思想认识活动从作用和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和产生出来的,包含自然对象和人造观念两个组成部分、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的具体事物。

    人类之所以不辞劳苦的进行思想认识活动,不断地从混沌自然中把各种事物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这是因为事物具有作用和影响人类生产发展的性质和能力,因为事物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意义和价值。人类只有认识各种各样的事物,不断获得事物的科学知识,才能够更好地改造和利用事物具有的价值,满足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事物是人类通过思想认识活动产生的多种多样的两个对立部分组成的统一体。

    事物是人类通过思想认识活动产生的“观念”和发现的“对象”组成的统一体。

    什么是观念?观念是事物的组成部分,是人类在思想理性和生存发展意识的统帅下,利用语言工具、通过判断和推理在大脑中形成和产生的,关于认识对象的共性、普遍性或属性的映像或知识。什么是对象?对象是事物的组成部分,是人类通过思想认识活动从混沌自然中发现、划分、抽取和开辟出来的,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意义和价值、已经引起人类认识和关注的混沌自然整体的特定部分。

    事物是存在于人类大脑外部的自然对象和存在于人类大脑内部的关于对象的概念或知识组成的对立统一体。没有经过人类的关注或思想认识,没有名称、边界和各种规定,人类一无所知的对象都不是真正的事物。只有经过了人类的思想认识,同人类思想认识活动产生的知识或观念融为一体的对象才是一个完整的事物。事物就是已经被人类发现、界定、知道了的对象,就是已经被人类言说、陈述或描绘过的认识对象。
语词是表述事物知识或观念的语言形式。人类创造的每个语词之所以能够有所指的加以运用,是因为每个语词都意味着一个存在于人类大脑之中的,关于存在于人类大脑之外的某一种类认识对象的普遍性或属性的知识或观念。是因为每个词语都对应着一个在人类大脑之外存在的,包含着这个词语表述和界定的观念内容、以这个观念作为属性或普遍性规定的众多认识对象组成的集合体。

    事物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产生的“名”和“实”组成的对立统一体。

    什么是名?名是事物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存在于人类大脑之中的、关于人类大脑之外某个或某些实体的映像、知识或观念。什么是实?实是事物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存在于人类大脑之外的、关于人类大脑之中某个或某些映像、知识或观念的自然内容。

    事物是存在于人类大脑之中的“名”和存在于人类大脑之外的“实”组成的对立统一体。一切有“实”无“名”的潜在对象和一切有“名”无“实”的潜在观念都不是真实的事物。

    名是一个具有一系列不同普遍性或属性含义的的“名”组成的集合体。实是一个具有众多不同特殊性或种性含义的“实”组成的集合体。专用名词表述或对应的实体是多个处在不同时间段中的“实”或“实体元素”组成的集合体。通用名词表述或对应的“实”是多个处在不同空间体中的“实”或“实体元素”组成的集合体。每个存在于人类大脑之外的“实”都具有一系列抽象程度不同的普遍性或属性的名称或观念作为自己的内容,每个存在于人类大脑中的名称或观念都具有众多的存在于人类大脑之外的认识对象或实体作为自己的表现形式。

    例如“苏格拉底”这个专用名词表述和界定的事物实体,就是多个处在不同成长阶段中的苏格拉底实体组成的集合体。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作为一个事物实体,他不仅具有苏格拉底这个专用名称,而且他还具有军人、哲学家、男人、人、事物这些含有普遍性、共性或属性意义的通用名称或普遍性观念。苏格拉底作为一个专用名词表述和界定的个人或对象事物,它是由一个专用名称加上众多处在不同时间段中的、相对独立的苏格拉底实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

    例如“猫”这个通用名词表述和界定的对象事物,就是一个由唯一名称或观念同许多存在于不同地域空间的大猫、小猫、黑猫、白猫、花猫、好猫、坏猫、懒猫等猫实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我用双手抱着的小黑猫不仅具有黑猫这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名称或观念,而且它还具有猫、动物、生物、事物等一系列普遍性、共性或属性不同的名称或观念。
    事物是对象和观念组成的对立统一体和事物是名称和实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这两个判断命题具有完全相同的含义,这两个判断命题中的对象同实体这两个词具有完全相同的含义,观念和名称这两个词具有完全相同的含义。

    事物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所发现的“事”和“物”组成的对立统一体。
   
    什么是事(事情)?事(事情)是人类通过思想认识活动从混沌整体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以时间作为主要内容和形式规定,具有形而上者的容貌,同物体处在对立统一关系中的事物。什么是物(物体)?物(物体)是人类通过思想认识活动从混沌整体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以空间作为主要内容和形式规定、具有形而下者的容貌、同事情处在对立统一关系中的事物。

    事物是事情和物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或者说事物是物体和运动组成的统一体。事情和物体是事物包含的两个对立统一的组成部分,事情是事物的形式,物体是事物的内容,事物是物体内容和事情形式组成的统一体。事情和物体作为事物的两个组成部分是人类运用分解抽象的认识方法从个别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抽象事物或一般事物。我们如果换一个视角观察事情和物体可以发现,事情和物体是两种具有自身规定和边界的具体事物,是事物的两种不同的具体具体发现物视角观察事情和物体就可以发现动,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先于存在和表现形式。事情和物体作为两种有差别、相对独立的具体事物,它们是人类在收集事情或物体分别具有的多种内容和形式规定的基础上,运用归纳综合的认识方法形成和产生出来的具体事物或个别事物。

    事物是处在外部和内部普遍联系之中的对立统一体。

    事物是处在外部普遍联系之中的对立统一体。事物的一半是人造的,事物的另一半是自然的。事物不仅同人类创造事物的活动具有直接的联系,而且还同创造事物活动的主体、同人、同人的生存发展意识、人的知识、人的能力具有间接的联系。事物不仅同自然创造事物内容的活动具有直接联系,而且还同自然创造活动的主体——自然,同自然规律、自然趋势、自然意识具有间接的联系。

    事物是处在内部普遍联系之中的对立统一体。世界是人类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全部个体事物组成的对立统一体,世界中的每个事物都同其它事物具有某种形式的关联,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完全脱离其它事物、同其它事物没有任何关联的个体事物是不存在的。个体事物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相互包容或相互统一的关系,另一类是相互对立或相互矛盾的关系。

    大事物和小事物既是相互对立的也是相互包容的。任何一个事物都依存于另一个更大的事物之中,都是作为更大事物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小事物,任何一个事物都包含两个或多个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都是相对独立存在的包含小事物的大事物。世界是包含全部小事物、中事物和较大事物的最大事物,也是存在于每个较大事物、中事物个小事物之中的最小事物。世界和事物这两个语词表述和界定的是同一个对象,世界就是事物、事物就是世界,事物观就是世界观。

    综上所述:事物和事物的每个组成部分都同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具有因果关系,事物是人类通过思想认识活动发现和产生的对象和观念、名称和实体、事情和物体等多种多样对立着的两部分内容组成的,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的对立统一体。

    二、本体(本源)事物和非本体(非本源)事物。

    哲学在所获得的事物知识基础上把事物划分为两个大类:一类是本体事物,另一类是非本体事物。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有别于天地万物的本体事物,天地万物是有别于人类思想认识活动的非本体物。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都从属于事物,是事物的两种具体的存在和表现形式。本体事物或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哲学的直接对象,非本体事物或天地万物是科学的直接对象。

    1、本体(本源)概念和非本体(非本源)概念的哲学定义

    本体(本源)的哲学定义:本体是以语言作为工具、以人类的思想理性和生存发展意识作为内容,以判断和推理作为形式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是人类通过哲学思想认识活动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具有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世界万物的能力,同天地万物具有因果关系的事物。

    非本体(非本源)的哲学定义:非本体是本体事物产生的结果,是具有名称、时间、空间、价值、数量等内容和形式规定,同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具有因果关系的天地万物,是人类通过科学思想认识活动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自然对象,同人脑中形成和产生的关于自然对象的知识或观念组成的对立统一体。

    道、无名、有名、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形而上者、本体、本根、本源是本体(本源)事物拥有的部分中国汉语名称;器、形而下者、天地、万物、众妙是非本体(非本源)事物拥有的部分中国汉语名称。

    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道”是万物之母、天地之根、众妙之门;“有名”和“无名”是“道”的两种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中国战国时期解说《易经》的论文集《易传》系辞上的第十二章曰:是故,形而上者之谓道,形而下者之谓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本体”是‘本’和‘体’两个汉字组成的汉语复合词。‘本’字的含意是植物的根和主茎,‘本’字的引申意是事物的本源或来源。‘体’字的含意是人的身体,‘体’字的引申意义是事物的身体或形体。在中国文化典籍中“本体”这个复合词被用来指事物的主体、事物的来源或根源。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日本学者用“本体”这个汉语复合词表述西方哲学所追求的,超越和主宰一切现象或存在者的“根本实体”,把十七世纪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用希腊词Onta(意译:超越者、主宰者、实体、存在)与logos(音译:逻各斯;意译:言说、认识)结合在一起构建的,具有对超越者、主宰者、存在或实体进行言说和认识含义的拉丁语新词“Ontologia”翻译为“本体论”。继而有中国学者把“Ontologia”一词翻译为“物性学”、“万有学”、“存有论”、“存在论”、“是论”。从此,“本体”一词有了哲学名词的含义。

    智慧、真理、辩证法、逻各斯、奴斯、原本、善、思、实体、存在、本质、不变者是本体(本源)事物拥有的部分希腊语名称。非思、存在者、是者、现象、假象、动变者、摹本、个体、第一实体、第二实体、属性是非本体(非本源)事物拥有的部分希腊语名称。

    哲学是爱智慧。Φιλοσοφία / Philosophia (爱智慧、哲学)是距今两千五百年前的古希腊人创造的术语。希腊文Philosophia是由philos和sophia两部分构成的动宾词组,philein是动词,指爱或追求,sophia是名词,指智慧或理性思维认识。Philosophia(爱智慧)这个词组表述和界定的事情是追求理性思维认识这个事物、获得这个事物知识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哲学是一种洞见,是一种对真理的洞见。什么是柏拉图所谓的真理?根据希腊文化关于“真理是与事物完全相符合的认知或陈述”这个古老的传统定义,柏拉图所谓的真理就是指符合逻辑规则、合乎思想理性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什么是洞见?洞见就是深入地认识和了解,就是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因此,我把柏拉图的“哲学是一种对真理的洞见”这句话解读为:哲学是一种以与事物完全相符合的认知或陈述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

    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各派论争之风盛行,人们把通过讨论问题揭露和克服对方论断中的矛盾,以发现事物真像、求得事物知识的思想认识活动叫做辩证法。苏格拉底把辩证法看作是通过对立意见的争论而发现真理的艺术活动。智者派则把辩证法作为一种据理论证的艺术而广泛运用。柏拉图认为借助于辩证法这种方式的思想活动,可以由个别理念上升到普遍理念,又从普遍理念回到个别理念,获得理念的全面知识。因此他把辩证法作为“理想国”中教育的最高阶段的内容。

    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用“逻各斯(logos)”这个词表述和界定能够主宰和决定万物的根本实体。赫拉克利特说:“逻各斯(言说、陈述、道、判断)是一种隐秘的智慧,是万物生灭的尺度和根据(本体、存在)”;他还说:“存在是逻各斯(logos),一切存在者均在存在之中”。

    巴门尼德在自己写的一首诗中把众多的可感事物斥之为幻觉,提出了唯一真实的“存在(实体、超越者)”是“(与幻觉或众多相对立的)一”、“ 存在(实体、超越者、永恒者)与思维(认识)同一”的思想观点。巴门尼德还指明了寻找实体(超越者、存在、道)的正确方向和道路:对于被万物所分有的“实体”只有通过思维向超验领域中寻找,不能通过感觉从经验领域中获得。

    阿那克萨哥拉用“奴斯”一词来表述万物的终极原因。他说:奴斯(nous意译:思想认识、道)是万物的本源,通过奴斯万物分门别类地、有序地向人彰显出来。他认为,奴斯和任何个别事物不同,它不和别的事物相混,是独立自在的;奴斯是事物中最稀最纯的,它能认知一切事物;奴斯是运动的源泉,宇宙各种天体都是由奴斯推动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一切东西都是由奴斯安排的。

    柏拉图竭尽全力要把世界划分为边界清晰、界限分明的两个部分,一个是具有创造能力、永恒存在的原本、理念、善(最高理念)组成的理念世界,另一个是没有创造能力的摹本或可灭坏事物组成的假象世界。但是他却没有运用逻辑学的知识和方法,根据原本和摹本(非原本)、善(最高理念)和假象这些概念的外延完全不相重合的实际情况,把它们严格地区分开来,而是把原本和摹本(非原本)、善(最高理念)和假象这些概念转移为个别和一般、种和属、共相和殊相的概念,然后再对这些已经被转移了含义的概念进行解释和说明,从而使自己的思维活动深深地陷入自相矛盾、无法挣脱的泥坑。

    亚里士多德发现并批判了他所爱的老师柏拉图关于共相可以脱离殊相、个别可以脱离一般单独存在的思想观点,但是却没有发现柏拉图为什么非要在理念世界和假相世界之间划一条鸿沟的真实原因。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隐约地表达了“物、或思或非思,思较非思为善。”的思想观点,表达了“公式或思想活动同物质(实体、存在)是同一个事物、它们都是神学的对象、思想活动是本体”的模糊看法。但是由于他关于公式或思想活动是本体(实体、存在)的思想观点还处在形成和产生的过程中,他还没有看清楚躲在存在者后面的本体(实体、存在)的真面目,所以他也不能够把本体(存在、实体)清晰地表述出来。

    德国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指出:从柏拉图开始,希腊哲学对“存在(本体、超越者、道)”的思考降格为对“存在者(现象、共相、属性)”的思考,对“存在者(现象、共相、属性)”的讨论代替了对“存在(本体、道、超越者)”本身的讨论和追问,这种忽略存在论差别(存在者和存在的差别、是者和是的差别)的思想倾向,是柏拉图以后哲学的一种主流思想倾向。1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说:如果“存在者(是者、个体事物、器)”乃根据属和种被概念性地表达,那么“存在(超越者、本体、道)”并非限定着存在者(是者、个体事物、器)之最高领域。“存在(超越者、本体、是、道)不是一种属(亚里士多德)”,“存在(超越者、是、本体)”的普遍性超乎一切属上的普遍性。依照中世纪存在(本体、实体)论的刻画,存在(本体、实体)是一种超越者。亚里士多德已经认识到这种超越者的“普遍“之统一性,与含有实事的最高属概念的多样性截然不同,他将之称为类比的统一性。不管亚里士多德是多么依赖柏拉图在本体(实体、存在)论上的问题提法,仅凭这一揭示,他已经将本体(实体、存在)问题置于一个原则性的新基础之上。然而,他显然也没能照亮这些范畴上的联系之晦暗处,中世纪的本体(实体、存在)论主要是沿着托马斯主义和司各脱主义的学术方向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讨论,但依然没有获得一种根本性的澄清。2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导论,第一章,第一节。

    根据我对西方哲学思想文化的理解,“onta”、 “logos”、“nuos” 这三个拉丁语词和英语的“being”一词具有相同的含义,都是指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这个事情(事物)。把源自希腊语的“onta”、 “logos”、“nuos” 这三个拉丁语词,和英语的“being”一词翻译为中文的“本体”、“道”、“形而上者”、“万物之母”,把最早出现在十七世纪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用拉丁文编撰的《哲学辞典》中的,具有对超越者、主宰者、存在或实体进行言说和认识含义的拉丁语新词“Ontologia”翻译为本体学、道学、形而上学或哲学,既符合被翻译词的原意,也符合西方哲学思想文化的基本理论观点。

    我认为现在有些人把“onta”、 “logos”、“nuos” 这三个拉丁语词和英语的“being”一词翻译为“存在”、“有”或“是”,把“Ontologia”翻译为本体论、存在论、是论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和错误。

    把“onta”、 “logos”、“nuos” 这三个拉丁语词和英语的“being”一词翻译为“存在”、“有”或“是”,存在着翻译词语的概念外延比被翻译词语的概念外延过于宽泛的问题。虽然中国汉语动词“存在”和“有”的含意是叙述,现代汉语系动词“是”的含意是判断,叙述和判断都是具体形式的言说,都是具体形式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但是叙述和判断有正确与错误之分,只有正确的叙述和判断才具有发现、彰显和产生新事物、形成事物知识的能力,才有资格被称为万物的本体或本源。

    源自希腊语的“Ont”这个拉丁语词只有在与“存在者”处在相互对立的情况下,才具有本体或道的含义。在没有“存在者”与之对立的语言环境中,“Ont”这个拉丁语词具有存在者(属性、器)和存在(本体、道)的双重含义,如果不加以严格区分,很容易引起概念混乱。

    “学”是一个汉语动词,具有思想认识活动的含义。把“Ontologia”翻译为本体学、形而上学、道学、哲学符合被翻译词的原意。“论”既是一个表述讨论或言说这种事情的动词,也是一个表述某种事物的知识或理论的名词,把“Ontologia”翻译为本体论、存在论、是论,容易使人们对被翻译词含义的理解发生偏离,使人们把被翻译的“Ontologia”一词错误地理解为关于本体、存在、是的知识或理论。

    2、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和天地万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和天地万物)都是事物。本体事物具有从混沌自然整体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各种事物的能力,非本体事物不具有从混沌自然整体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各种事物的能力。

    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和天地万物)都从属于事物,事物是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共同具有的普遍性、共性或属性。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是事物的两种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具有普遍性(属性)和特殊性(种性)规定的,可以用属加种差的方法进行定义的具体事物。本体概念的外延和非本体概念的外延没有重合之处,本体概念的外延加上非本体概念的外延等于它们两者共有的属概念(事物概念)的全部外延。本体概念和非本体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不相容的矛盾关系。

    本体(本源)事物或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动词表述和界定的,具有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事物能力的事情。非本体(非本源)事物或天地万物既包含名词表述和界定的物体,也包含动词表述和界定的不具有从混沌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事物能力的事情。本体(本源)事物或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形而上者,是同“器”相对立的“道”。非本体(非本源)事物或天地万物是形而下者,是同“道”相对立的“器”。

    第二,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都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的结果,都是人类通过思想认识活动所发现的作用和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对象,同人脑中形成和产生的关于自然对象的观念和知识组成的统一体。本体事物是人类哲学思想认识活动的结果和对象,非本体事物是人类科学思想认识活动的结果和对象。

    哲学是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能够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体事物,获得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的知识,确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人类思想认识能力的本体事物。

    本体(本源)事物或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人类通过长期的哲学思想认识活动从混自然和各种学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没有人类的哲学思想认识活动就没有本体(本源)事物,就没有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这个事物从混沌自然中的彰显和产生。人类哲学史是人类从混沌整体或各种学之中、从天地万物之后发现、界定、彰显、抽取和产生出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体(本源)事物,不断获得和积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或本体(本源)事物知识的历史。

    本体事物究竟是怎样通过哲学产生出来的?

    哲学开端于本体(本源)事物概念在人脑中的形成,开端于天地之根、万物之母、众妙之门、超越者、本体、实体、存在这类主观假设概念在人脑中的出现。人们从个别事物的产生都有一定原因的经验知识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就会得到一个全部事物的产生必定有一个终极原因或本体的结论,在大脑中形成和产生出本体(本源)事物的概念。

    哲学是以提出和回答“对象事物究竟是什么?”、“对象事物的终极本体或本源是什么?”、“个别事物是如何从本体或本源产生出来的?”、“知识是如何产生的?”这类哲学问题发生和进行的。人类哲学史上提出的各种哲学问题,都可以简化为或还原为关于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事物的问题。或者说,一切哲学问题都是围绕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事物(事情)提出或展开的问题。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论都是关于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同一个事物的知识或理论。

    思维抽象是哲学从天地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一般事物和本体(本源)事物,获得一般事物知识和本体事物知识的常用方法。

    运用形式逻辑的思维抽象方法,有的人从个别事物中发现了个别事物普遍包含或具有的自然元素,有的人通过思维抽象从个别事物中发现和抽取出了同个别事物相对立的一般事物、普遍性事物或属性事物,但是却不能从其中发现和界定出本体事物。因为本体事物不存在于非本体(个别事物、一般事物、属性事物)事物之中,而存在于非本体事物之外。

    运用辩证逻辑的思维抽象方法,有的人从个别事物和一般事物的外面发现了同天地万物具有因果关系的“逻各斯”,有的人发现了同个别事物和一般事物具有密切关联的“思想活动”、“存在”、“实体”、“本体”,有的人发现了具有创造能力的“道”、“有名”、“万物之母”,有的人发现了隐藏在个别事物和一般事物后面的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

    那些从个别事物中发现、抽象和产生出共相、第二实体、物质属性、精神之类一般事物或形而下事物的哲学家,由于没有从个别事物中发现和抽象出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这个具有形而上者的容貌和创造万物能力的本体事物,没有发现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所以他们提出的本体理论都不符合本体的客观实际,都是同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相割裂的、没有哲学认识论作为基础的本体论。所以他们在回答“个别事物是如何从本体事物中产生出来的?”这个考试题的时候全都交了白卷。

    那些从个别事物中发现、抽象和产生出“逻各斯”、“奴斯”、“道”、“有名”之类本体事物的哲学家,虽然发现了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开创了哲学的思想认识本体理论,对本体事物从混沌自然中的彰显和产生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由于他们没有给本体概念确定一个属加种差方式的哲学定义,没有从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中发现和抽象出一般事物,确立事物一元论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不能详细清晰地描绘出天地万物从本体(本源)事物中产生出来的具体过程和状态,所以他们也没有把本体事物或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从天地万物中完全彰显和产生出来。

    自从人类提出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是什么的问题以来,本体或本源问题从来也没有得到过科学、系统和令人满意的解答。本体(实体、存在)事物就像传说中的天上神龙一样,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尾。面对本体问题或形而上学问题长期无法得到解决的窘迫处境,形而上学或哲学迷失了本体(实体、存在、道)这个研究的直接对象。有些哲学家对以本体为研究对象的传统哲学进行责难和拒斥,把谈论本体的人称为无知者加以嘲笑。

    本体事物是哲学通过对本体的大胆假设和细心求证,通过循环往复、不断深入的思想认识活动,通过把本体事物同各种形式的非本体事物从内容和形式上、从概念的逻辑关系上真正区分开来后,从混沌自然中彰显和产生出来的。

    在人类哲学史上,组成自然物体的基本材料,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通过思维知道的一般抽象事物、普遍性或属性,自然和人类具有的精神、必然性、规律,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都曾经被哲学设想为具有生产或创生能力的本体事物。人类哲学经过无数次循环往复的思想认识活动,终于发现了本体事物同天地万物(个别事物、一般事物、属性事物)之间的明晰界限和对立关系,发现了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都从属于事物,是事物的两种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具有统一关系,确立了事物一元论的哲学世界观。哲学终于掌握了本体事物概念的外延和非本体事物概念的外延没有重合之处,本体概念的外延加上非本体概念的外延等于它们的属概念(事物概念)的全部外延的知识,从而在所获得的理性知识的坚实基础上,把本体事物从混沌自然中、从天地万物的后面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了出来。

    本体事物是通过哲学对各种学的研究,发现了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各种学具有的、共性、普遍性或属性,是可以言说、界定、彰显的研究对象,具有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天地万物的能力,是最有资格被称为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的事物后,从各种学中彰显和产生出来的。

     第三,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和天地万物)都以人类的言说或话语作为自己生活的家园。语句中的谓语部分是本体事物或人类思想认识活动居住的家园,语句中的主语部分是非本体事物或天地万物居住的家园。

    人类日常言谈所使用的语句有主语和谓语两部分组成,主语是被谓语陈述、言说的对象,是被言说者、被界定者、被彰显者、被产生者。谓语是(言说者)对主语进行的陈述和言说,是主语所指的对象或事物的发现者、界定者、彰显者和产生者。谓语中的动词是言说者的思想认识活动在语句中的存在和表现形式。

    哲学家海德格尔指出:希腊人把语词分为onoma和rhema两大类,Onoma是人和物的名称,与此相对的rhema是指言说、传说。希腊人对词语的这种分法与希腊人对“存在”或“本体”的解释密切相关。这两种词类的结合可以构成最基本的言说,可以构成最基本的句子。
我认为可以把onoma这个词翻译为“言说或叙述的对象”,把rhema这个词翻译为“言说或叙述”。关于“言说、描写、叙述的对象”这类词,同关于“言说、描写、叙述”这类词类结合在一起就构就构成了最基本的言说,就构成了有主语和谓语组成的最基本的句子。

    哲学家罗素指出,后来的哲学从巴门尼德那里接受过来的最重要的思想是“实体”的不可毁灭性。实体被人们设想为是变化不同的谓语之永恒不变的主词。它就这样变成为哲学、心理学、物理学和神学中的基本概念之一,而且两千多年来一直如此。5(罗素,西方哲学史,卷一,第一篇第五章。我认为:谓语是言说者对句子主语进行的陈述或言说,谓语动词是谓语中永恒不变的主词,“是”、“有”、“存在”这些常用的谓语动词表述和界定的对象是言说者对主语的判断和陈述这类事情,是具有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各种事物能力的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罗素所谓“实体被人们设想为是变化不同的谓语的主词”,包含着实体是被人们设想为谓语主词(动词)所指向的对象的含义。

    3、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的关系

    第一、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具有对立统一的平等关系。

    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和天地万物)互为对方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失去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双方具有对立统一的平等地位和平级关系。天地万物是认识的对象和结果组成的对立统一体。思想认识活动和思想认识活动的对象在逻辑关系上是同时产生的,不存在哪个在先、哪个在后的问题。思想认识活动和思想认识活动的结果在时间上具有先后关系,思想认识活动在先,思想认识活动的结果在后。
名称、时间、空间、数量、价值是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具有的低级别的普遍性或属性规定,事物是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具有的最高级别普遍性或属性规定。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和天地万物都是事物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世界统一于事物而不是统一于某一种具体事物,既不是统一于本体事物或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也不是统一以非本体事物或天地万物。

    第二,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的关系不同于个别事物和一般事物、种事物和属事物之间的关系。

    本体概念和非本体概念的外延没有重合之处,本体概念和非本体概念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包容的种属关系,而是互不相容的矛盾关系。事物是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具有的最高属性,事物概念是本体概念和非本体概念的属概念。本体概念的外延加上非本体概念的外延等于事物概念的全部外延。

    个别事物概念和一般事物概念的外延具有重合之处,个别事物概念和一般事物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包容的种属关系。从概念的外延方面来看,一般事物概念的外延大于个别事物概念的外延,一般事物包含着个别事物。一般事物是个别事物的内容,个别事物是一般事物的存在形式。从概念的内涵方面来看,个别事物的内涵多于一般事物的内涵,个别事物包含一般事物。个别事物是一般事物的内容,一般事物是个别事物的存在形式。个别事物和一般事物、种事物和属事物互相包容,互为对方的内容和形式。

    据《庄子·知北游》记载: 东郭子问於 庄子 曰:‘所谓道,恶乎在?’ 庄子 曰:‘无所不在。’ 东郭子 曰:‘期而后可。’ 庄子 曰:‘在螻蚁。’曰:‘何其下耶?’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耶?’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耶?’曰:‘在屎溺。’ 东郭子不应。”

    蝼蚁、稊稗、瓦甓、屎溺是道的载体或存在形式吗?不是。道是蝼蚁、稊稗、瓦甓、屎溺的内容或组成部分吗?也不是。道作为概念它不是蝼蚁、稊稗、瓦甓、屎溺概念的属概念,道概念的外延同蝼蚁、稊稗、瓦甓、屎溺概念的外延没有重合之处。道不在蝼蚁、稊稗、瓦甓、屎溺之中,道在蝼蚁、稊稗、瓦甓、屎溺之外。道同蝼蚁、稊稗、瓦甓、屎溺具有因果关系和密切关联,道是原因事物或本体事物,蝼蚁、稊稗、瓦甓、屎溺是结果事物或非本体事物。道不是人类用分解抽象的认识方法从个别事物或天地万物中发现和抽取出来的一般事物、共性事物或属性事物。而是人类用辩证思维的认识方法,从个别事物或天地万物后面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具有创造生产能力和形而上者容貌的本体事物。

    第三、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的关系不同于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本体事物和非本体事物的关系是指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和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哲学史上提出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指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和天地万物的关系问题,而是指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认识或思维)同西方传统哲学所追求的具有超越、主宰和创造性能的“存在(实体、本体、物质)”的关系问题。由于人类的思想认识的就是哲学所追求的存在(实体、本体、物质),所以我认为西方哲学提出的“思维”和“存在”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是完全重合的,这两个概念表述和界定的对象是同一个事物。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完全相融合的全同关系。

     哲学提出的“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既不是思维(认识)和存在者(天地万物)的关系问题,也不是事物的物质属性和事物的精神属性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任务是论证思维和存在(实体、本体)的同一性,论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就是论证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论证思维和存在(实体、本体、超越者)是同一个事物,论证本体、认识、逻辑三者是同一个事物,论证本体论、认识论、逻辑论是关于同一个事物的知识或理论。

    三、哲学史上产生的思想认识本体理论

    1、古希腊哲学的“逻各斯(言说)本体论”

    逻各斯是欧洲人通过哲学思想认识活动从混沌自然中发现、界定和彰显出来的,具有用语言概念说明或界定对象事物、使对象事物“有名”、分门别类和有序地向人彰显出来的外在形式,具有思维理性、逻辑规则或认识意识的内在规定,能够作为万物生灭变化的尺度或根据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

    在古希腊的哲学家看来,逻各斯这个哲学概念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个是人类用语言概念说明、界定和彰显事物的活动,另一个是万物生灭的尺度和根据。我认为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具有用语言概念说明和界定事物,使事物“有名”并分门别类和有序地向人彰显出来的外在形式,具有理性、法则、尺度或思想认识意识的内在规定,具有能使万物从混沌中彰显和产生出来的性质和能力,是万物从混沌中得以彰显和产生的根据或本源。

    据哲学家海德格尔考证,希腊语“logs”(逻各斯)来源于“legein(逻辑)”一词,其含义是说话或说明。我们大家都知道,语言是人类说话的基础,说话或言说是人类运用语言媒介或语言工具,对认识对象进行界定、冠名、彰显的思想认识活动。所以我认为:说话或言说是具有从混沌中发现、界定、彰显、抽象、创造和产生出事物能力和形而上者容貌的本体(本源)事物。据奥格登和理查兹考证,古希腊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最早使用了“logs”(逻各斯)这个词,赫拉克利特认为:逻各斯是一种隐秘的智慧,是世间万物生灭变化的尺度和准则。赫拉克利特所说的隐秘智慧,是指发生在人脑中的以语言概念、逻辑规则或理性规定为条件和基础的思想认识活动。

    古希腊的斯多亚学派是逻各斯的提倡者和发扬者,他们认为逻各斯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内在的逻各斯,一个是外在的逻各斯。内在的逻各斯是理性和本质,外在的逻各斯是传达这种理性和本质的言说形式。斯多亚学派关于逻各斯的这种思想观点清楚地告诉我们:逻各斯是在理性原则或认识意识指挥和统帅下进行的,是以命题判断、思维抽象、概念推理作为外在形式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人脑经过思维、经过对所获得的全部知识材料的分析处理所产生的行为意识(意向、意念、路线、方案、方法、原则、命令)是人体行为的内在规定,人的肢体行为和脑组织的思想认识活动是人脑产生和发出的行为意识或行为命令的外在表现形式。逻各斯或人类思想认识活动是内容和形式组成的统一体,是思想认识意识和思想认识行为组成的统一体。

    2、基督教哲学的“上帝(言说)本体论”

    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创世纪》上说:上帝的言说具有创造天、地、人、万物的能力,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

    同基督耶稣生活在同一时代的亚历山大的裴洛认为:希腊哲学文化和犹太基督教文化同根异枝。他把希腊哲学的“逻各斯”和犹太基督教的“道”这两个概念联系了起来。他指出“道”在希腊语圣经中就是lohs逻各斯。裴洛说:“道或逻各斯是上帝创造世界的工具,是人和上帝交通的中介;上帝的智慧是内在的逻各斯,上帝的言说是外在的逻各斯”。裴洛所谓的“上帝的智慧”是指上帝大脑中存在的理性原则或思想认识意识,裴洛所谓的“上帝的言说”是指上帝通过语言判断的形式,从混沌中发现、界定、彰显和创造事物的行为或活动。裴洛的思想对福音书的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在约翰福音(新约圣经)开头就有“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的语句。在犹太基督教的传统看来,上帝是以言说创造世界的,上帝的言说是世界万物的本体或起源,正如旧约圣经所说,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因为上帝的言说离不开人类在劳动生活中创造和使用的语言概念,所以我认为“上帝的言说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的思想观点是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这种哲学思想观点的萌芽和表现形式。

    3、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的“道(言说、产道、有名、无名)本体论”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详细言说的“道”,同古希腊思想文化发现的“逻各斯”,同犹太基督教文化发现的“与神同在的道”是同一个事物,都是指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这个具有彰显或创造万物能力的本源事物,都是指哲学或形而上学的直接对象。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道”具有创造和生产能力,具有形而上者的容貌,是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有名”和“无名”是“道”的两种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常名(言说)和玄牝之门(产道)是道的两种元型。“道”是本源之道和规律之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是道的运动方式,恍恍惚惚是道之为物的具体状态。

    “有名”和“无名”这两种通过言说或冠名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事物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是欧洲人所说的“外在的逻各斯”;规律之道、天之道、人之道这些统帅和指挥“有名”和“无名”思想认识活动的思维理性、生存发展意识、逻辑规则和语言法则,是欧洲人所说的内在的逻各斯。

    《道德经第一章》中有:“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的语句。这些语句翻译成现代语是:道可以被人们言说,但人们以往所言说的道,都不是我所说的恒道;名可以被人们称谓,但人们以往所称谓的名,都不是我所说的恒名。无名是天地的开始者;有名是万物的母亲。所以,凭借“恒无”万物的奇妙得以显现;凭借“恒有”万物的界限得以彰显。

    《道德经第一章》中的“常道”和“常名”这两个词的含义完全相同,都是指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有了“物名之而成,谓之而然”的知识。老子发现人们用语词給事物“冠名”,使事物得以从混沌自然中彰显和产生出来的行为是“常道”的具体存在形式,于是把“常名”作为“常道”的别称。庄子在《齐物论第二章》说:“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其中的“谓之”,即用语言词汇“言说之”、“界定之”、“彰显之”、“称谓之”、“冠名之”,即使之(对象物)被界定、彰显、冠名、产生。“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译成现代话语是:道路是由于人们的行走造成的,事物是由于人们对它加以言说、界定和称谓而成为现实模样的。

    我认为:《道德经第一章》中的“常道”和“常名”同“无名”和“有名”、“常有”和“常无”这些词的含义即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常道”和“常名”是指一般的人类认识活动,“无名”和“有名”、“常无”和“常有”是指具体的、有差别的人类认识活动。

    “常有”就是“有名”,“有”是表示存在的不及物动词,当“有”活用为及物动词,后面带有名词宾语成为词组时,这个作为句子谓语的动宾词组就具有了主语表述的事物使名词宾语表述的事物有所运动的含义。“有名”即使“名”有,使“名”彰显和产生出来。“有”或“有名”是人们通过观察、判断、界定、冠名认识对象的过程,使天地万物从混沌自然中被界定、彰显、产生出来的科学认识活动。
“无”是人们通过发现、界定、彰显、冠名“有”这个本源事物,使“有”从混沌自然中被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哲学认识活动。

    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中说:“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认为:反者(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是“道”(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的存在和运动方式,弱者(彰显和产生事物)是“道”具有的价值和用处。“有”是天下万物的母亲,“无”是万物之母“有”的母亲。

    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中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这个语句中的“道”,是指能够产生天地、生产万物的本源之道。为:动词,作为。有生产、制造、界定、彰显等含义。我把老子的这段话翻译成如下现代汉语:“本源之道”生产事物,其状态不清不楚。在恍恍惚惚的状态中,事物的“形象”生出;在惚惚恍恍状态中,事物的“物质身体”生出;在深深暗暗的状态中,事物的“精神”生出;这“精神”非常真切,它包含着“信实”。

    从老子在本章对道的和谈论中可以发现,老子没有认识到“道”就是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这个事物,老子无法说明和描绘“道”创造和产生事物的具体过程,只好用恍恍惚惚这个词语对道产生事物的过程进行粗略地描述。

    4、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理念(善)本体论”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提出了有关本体(本源)事物的“理念论”。他认为理念(共相)是个别事物(假相)得以形成的原本,个别事物(假相)是理念(共相、原本)产生出来的慕本(结果、假象);他还认为存在着两个世界:一个是由个别事物组成的假相世界;另一个是由理念组成的理念世界,理念世界是原本,假相世界是摹本。

    柏拉图的“理念”或“共相”是他运用思维抽象的认识方法从个别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抽象出来的,同个别事物对立统一的一般事物。理念或共相实质上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的对象和结果,是非本体事物,而不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本身,不是具有发现、彰显和产生个体事物能力的本体事物。

    柏拉图认为:“理念(共相)”是具有创造和生产摹本事物能力的原本事物;善是最高级别的理念。柏拉图关于“善”是最高级别的理念的思想观点,包含着理念或共相是一个由不同级别的理念或共相组成的系列的思想观点,还包含着“善不仅是低级别理念或共相的原本,也是个别事物或假象事物的原本”的思想含义。包含着“个别事物、假象事物和低级别的理念同最高级别的理念“善”具有因果关系,是善产生的结果”的思想观点。

    什么是柏拉图所谓的善呢?

    我认为:柏拉图所谓的最高级别的理念“善”,是指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这个具有创造和产生个别事物的能力,具有利于人类生存发展的正面意义或正价值,包含着“善”的本体(本源)事物。柏拉图关于“理念是原本,个别事物是摹本”的理念本体论,是特殊形式的思想认识本体(本源)论。

    善是部分事物具有的有利于人类生产发展的性质、能力和正价值,是人类通过思想认识活动从部分事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出来的元实体事物。“善”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事物的具有的内容、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事物对人类生存发展具有的正面意义或正价值,是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事物的内在本质。

    哲学是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直接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柏拉图把理念作为自己哲学思想认识活动的直接对象,把善作为理念的最高级别的存在和表现形式,这说明了柏拉图通过思维抽象所追求的“共相”是具有形而上的容貌和创造能力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柏拉图的“理念论”实际上是关于个别事物的本体或本源的理论,是关于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事物的理论。

    5、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活动(存在、本质、实体、逻辑)本体论”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第十二卷九章中指出:“于制造学术中,我们倘不管物质,便以事物之怎是为思想对象。于理论学术中,则以公式或思想活动为思想对象”。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用了大量的篇幅,详细分析讨论了“存在”和“存在者”这两类不同的事物后指出:处在“存在者”后面或外面的“存在(实体、本体、物质)”是神学(形而上学或哲学)的对象,存在(实体、本体、物质)是事物的第一原理或原因;存在(本体、实体、物质)不是一种属,存在(本体、实体、物质、是)的普遍性超乎一切属上的普遍性。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的话语虽然包含了思想活动和存在(实体、本体、物质)同是理论学术的直接对象,思想活动和存在是同一个事物,存在概念和存在者概念的关系不是相容的种属关系的思想观点。但是亚里士多德并没有发现和明确指出思想活动和存在(实体、本体、物质、本质)是同一个事物,没有明确指出“存在”概念的外延同“存在者”概念的外延没有重合之处,存在不是依存在存在者之中、作为存在者的组成部分或组成元素的一般事物。存在和存在者之间的关系不是一般事物和个别事物的关系。

    从亚里士多德关于理论学术的对象是思想活动,本体(存在、是)的普遍性超乎一切属上的普遍性这些思想观点中我们可以知道,沿着亚里士多德发现本体的思想道路前进,完全有可能得出“思想活动是超越一切存在者的存在”、“思想活动是隐藏在现象后面的本质或实体”、“思想活动是一切存在者、现象的本体”的思想观点。

    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学的创始人。亚里士多德认为: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言说,言说就是逻辑或逻各斯。

    什么是言说?什么是逻辑或逻各斯?什么是逻辑学?

    “言说”就是以语言作为工具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就是具有形而上者的容貌,具有从混沌中发现、彰显、创造和产生各种事物能力的本体事物。逻辑或逻各斯就是具有用语言彰显和界定对象事物的外在形式,具有思维理性和思维规则内在规定的言说或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逻辑学就是以逻辑(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或个人的正确思想认识活动)为直接研究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就是哲学或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对言说、逻辑和逻各斯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他认为定义、命题判断、逻辑推理是言说、逻辑或逻各斯具有的形式,定义、命题、推理必须遵守的规则是言说、逻辑或逻各斯具有的内容。言说的具体形式是外在的逻各斯,言说的具体内容是内在的逻各斯。逻各斯是内在的逻各斯和外在的逻各斯组成的对立统一体。

    6、印度佛学的“心性”、“真心”本体论

    缘起论是佛教哲学的基础理论,是佛教哲学最根本的立足点与出发点。缘起论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由于因缘和合而生成的;任何具体事物都不能单独地存在,而是与其它事物相依相待的。佛学的缘起论就是本源论,事物的因缘就是事物的本源,就是事物的母亲。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佛学缘起论认为事物产生的本源不是只有唯一的一个,而是有许多个或无数个,万物皆有自己独特具体的因缘或本源。

    在中国佛教哲学著作中,“心性”是阐发最多的课题,心性论是佛教哲学论的基础理论,是缘起论的深入和发展。“心”是指与物(色)相对的人类思想认识活动。大多数佛学家认为:“万物归于一心”,还有人把“真心”视为人类与万物的本源。我认为佛学著作中所说的“心”是指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这个事物,所说的“真心”是指人类或个人的正确思想认识活动这个事物。

    印度佛教大乘空宗的代表人物龙树提出的中观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特定原因、条件下存在的,因此一切事物都无自性,皆为空。色(事物)即是空,空(认识)即是色。从公元四世纪开始,一些印度佛学大师又在空宗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识”是一切事物得以缘起的最终根源“的思想观点。并明确指出“识”是实在的事物。由此他们创立了唯识学派,与大乘“空宗”相对,他们被称为大乘“有宗”。

    万法唯识论是佛教唯识宗(大乘有宗)提出的关于万法本源的哲学理论。我认为唯识宗所谓的“万法”就是我们大家所说的天地万物,唯识宗所谓的“识”就是我们大家所说的“思想认识”,就是老子所谓的“道”。万法唯识论认为:“识”是万法的本源和根据。万法是识的相分,是识的产物。万法唯识论对“识”进行了严格的定义和分类,对“识”这个事物的认识全面而深刻,唯识宗的本源论就是“识”论(心性论),识论(心性论)就是认识论。

    四、思想认识本体理论的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个人的正确思想认识活动)是天地万物的本体或本源”是人类哲学所获得的最基本的思想理论,思想认识本体论为哲学的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为事物一元的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确立创造了基本条件,为提高人类的思想认识能力,满足人类对科学知识的需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和平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人类文化思想一体化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必然规律,思想认识本体理论能够融会贯通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创造的形式多样的各种哲学理论,为人类思想文化一体化的社会意识提供了有极大说服力的事实和理论的依据。

2#
 楼主| 发表于 2011-6-12 17:03:42 | 只看该作者
我今天对本文进行了修改和完善,欢迎爱哲学的朋友对本文发表的思想观点进行批评指正、讨论交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两极哲理》机构 ( Singapore Registration No: 52903526W )

GMT+8, 2024-5-19 09:22 , Processed in 0.044894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