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明三 发表于 2010-10-26 15:57:43

函家本体新识

过 程 乃 一 切 终 极 之 载 体
——函学本体新识
哲学从思考世界本原开始,本体论是对世界本原认识的发展。   
Ontology(本体论)一词是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Goclenius,1547-1628)首先使用的。此词由ont(όντ)加上表示“学问”、“学说”的词缀——ology构成,即是关于ont的学问。ont源出希腊文,是on(όν)的变式,相当于英文的being;也就是巴门尼德(Parmenides)的“存在”。
“本体论”(ontology),由巴门尼德提出,柏拉图奠定,亚里士多德发展,经中世纪的“神学本体论”,18世纪德国哲学家沃尔夫的较完备表述、到黑格尔的《逻辑学》才成其大成。本体论探讨的是世界一切存在的背后是不是都有一个抽象的、不依赖于现实世界的基础。
汉语对“ontology”一词也有翻译为“是论”、“存在论”、“万有论”的,但以“本体论”一词使用得最为普遍。本体论曾是被称为“第一哲学”的主要内容,表明它是哲学中最重要的问题。
可是,本体论曾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中遭到否定,被推到超越经验的,无意义的不可知的所谓“物自体”的领域。在黑格尔之后,马克思从关注“现实社会中人的实践”这个新的立场出发研究,但又否定了其唯心主义的“思辨体系”。接下来,实证主义从科学的角度,分析哲学从逻辑和语言的角度,双双对“形而上学”,主要的也就是对本体论进行了排斥。至此,本体论似乎没人认真理会了。
直到20世纪,不同流派的哲学家又用不同的声音发出一个共同的呼唤:人类不可能没有形上思维,不可能没有世界观,不可能没有终极关怀。哲学仍然需要有形而上学,需要有本体论,需要有对世界本原的终极追问。否则哲学就没有根基,没有信念,没有精神家园,没有庄严和崇高,从而流于“肤浅和空虚”。
如在西方,胡塞尔提出过“形式本体论”和“质料本体论”。海德格尔追问“存在”,追到最后得出的是自己的“基础本体论”。哈特曼提出的是“自然本体论”。维持根斯坦《逻辑哲学论》开始的两个命题就蕴涵着自己的哲学本体论,蒯因则明确地讲,任何一个陈述都蕴涵着“本体论的承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卢卡奇则把马克思主义归结为“社会存在本体论”。
在中国,金岳霖讲,中国哲学相当于西方的“ontology”的是“道论”、“元学”和“本体论”。熊十力则说,“哲学所以站得住者,只以本体论是科学所夺不去的”。这也就是说,本体论才是哲学最根本的问题。
余治平先生在《哲学的锁钥》中说:“对于哲学家来说,本体的问题是一不可回避的问题。没有本体论的哲学一定不是好的哲学,不关注本体的哲学家也一定不是真正的哲学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有3页)
谢维营等在《本体论批判》一书中指出:“国内哲学界-------承认本体论的含义就是指终极的存在,这个终极的存在是包罗万象的大全,它表示事物内部的根本属性、质的规定性和本原。它不是某种具体的存在形式,而是超出具体存在之上的存在本身,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就是‘作为存在的存在’。”
该书还指出:“在中国的水土上,本体论已经具有比西方的丰富得无可比拟的转义-------相对于认识,本体是存在,本体论就是关于存在的理论;
相对于现象,本体是本质,本体论就是关于本质的理论;
相对于属性,本体是实体,本体论就是关于实体的理论;
相对于个别,本体是一般,本体论就是关于一般的理论;
相对于派生,本体是本原,本体论就是关于本原的理论,等等。”(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25页)
哲学史上有各种本体论,谢维营等先生在《本体论批判》一书中总结了三个时代哲人们提出研究的各种不同的本体论。
在古代有“始基本体论、属性本体论、理念本体论、实体本体论及神学本体论”等几种;
在近代则有“人学本体论、物质本体论、精神本体论”几种;
在现代又产生了“语言本体论、生存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及社会本体论”等等。
《本体论批判》一书最后还指出:“因为在形而上学中,本体论的问题也许是比其他问题更‘无解’、更‘没有答案’的问题。因此,只要哲学存在,本体论就将永远存在,关于本体论的争论就将永远继续。形而上学(包括本体论)都将是永恒的,它们将与人类同在。人们对本体论的探讨和批判也将永远继续。”(《本体论批判》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版第397页)
世界本体是这样的不可捉摸,使得历代哲人们对本体论的研究百态纷呈。研究态度概括起来有三类,一类是可知的限定性研究,如水、火、气、原子等“始基本原性”的研究;一类干脆是不可知论的研究,如“物自体”的研究;还有一类则是无限定性的研究,如“实践本体论”、“属性本体论”的研究等等。
函家哲学赞成无限定性本体论的研究,从“过程本体论”为基础出发,提出分层次的本体论问题,不断深入研究。根据人类“所及、所知、所识、所用、所录”等不同层次的思辩,定义出世界不同层次的本体。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说:“一个伟大的基本思想,即认为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这个伟大的基本思想,特别是从黑格尔以来,已经如此深入一般人的意识,……。”(《马恩选集》第四卷.第239一240页。)
恩格斯从当下一切都在“变和联系”的宏观角度,对黑格尔辩证法特征进行了概括,这启示我们认识到:既然世界的一切,都是过程的集合体,这就不仅是指当下一切的宏观事物,而且包括了宇观、微观等等世界中的一切,世界的终极当然也不能例外。
函家从“时空参变”原理的“时间函数函变论”出发,通过全面考察各家各派的本体论思想后认为,哲人们探讨的所谓“终极”,实质上就是事物不停变化着的“过程”。
哲人们,几千年来苦苦追求的世界终极即所谓的“本体”,为何总是象地平线一样追而不到,俘而不获?一方面是世界本身的螺旋圈层无穷无尽,另一方面则是“终极”“场所”本身就是一种具有捉摸不定特征的“过程”。这一惊天的发现,不是函家凭空杜撰,而是发现了众先哲研究终极的“会聚之地”,原来就是“过程”的事实。
中国道家追究的“终极”命名为“道”,就是由“人之行迹之‘道’”引伸为“万物行迹之‘道’”的提升,指的就是事物的变化“过程”,不过在当时语境下无法言说,只能“强字之”而已。(见“函家大道新识——揭开道的千古之迷”)
佛家顿悟,悟得了一切“如梦幻泡影,如露也如电”的真谛(见“金刚经偈颂”),也走进了“过程妙境”,而成大彻大悟之佛。
儒家修世,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思得了一切皆“过程”,执著地用“克己复礼”控制人和社会的互动“过程”,以之作为治世之良方。
古希腊赫拉克利特指出:“世界秩序不是任何神或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未来永远是永恒的活火,在一定分寸上燃烧,在一定分寸上熄灭。”(见《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北大西哲史教研室编译, 1981年商务印书馆版,上册,第21页)
此中也不知什么东西在燃烧,正是指出了世界终极只能是燃烧“过程”的本质。
黑格尔提出,“变易就是有与无的统一”(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97页)。变易是第一个概念,是第一个具体的思想范畴。是一切演绎的终极。这“变易”就是“过程”,所指的正是世界一切的终极状态,因为我们无法找到一个不变的既成的终极事物作为世界终极,一切都在变,找到的只能是不停变化着的“过程”,所以只有“过程”才是一切的终极本体。
可惜的是,黑格尔到达终极而不知终极所在,竟将世界终极定位于宽泛概念演绎成的“绝对精神”中,忘记了他所导演的逻辑推演的出发点是“变易过程”。尽管他以绝对精神为本体,完成了其外化自然界,再回归到精神哲学的体系大循环,但空泛不实的纯概念推演总让人觉得牵强而难以接受。
恩格斯敏锐地觉察到并断然指出,黑格尔的哲学是“过程哲学”,也点明了“过程”的终极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改造世界为目标的哲学,其选择以“人与世界的互动过程”为世界本体的本体论,即“实践本体论”,不能不使我们想到,以黑格尔哲学为来源之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本体论与黑格尔“过程哲学”的深刻幽缘。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也指出,时间是存在的本质。而函学指出:“时间就是过程”(见“函家时间新识”)。
海德格尔还认为以往的本体论都是“存在者”的本体论,是“无根的本体论”,“存在”是存在者存在的前提。所谓“存在”就是变化“过程”。同样在追寻终极的道路上与追求终极的各哲学大家走到了一起,走到了统一的“过程妙境”。从而建立了以“存在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基本本体论”。
西方的原子论哲学是一种本体论,但是一种有限的静态的本体论。它获得近代科学在原子层次的实证。现在,混沌理论也在对“过程本体论”进行实证或验证。现代物理学的发展已经揭示了越是微观越具有“过程”特征的现象,尤其是量子物理和高能物理学,表明物理学正在接近“过程”的本体。 “测不准”原理,就是因为事物在变,微观粒子变得更快更不可捉摸。当你测到它时,测到的不能反映它的运动状态,当测到它的运动状态时,又测不到它的具体面貌,测到它时,它已以新的形态存在。这完全是对事物“终极”态“过程妙境”的真实写照和预示。
量子场论证明,基本粒子存在的时空背景并不是绝对空间,而是可与微观粒子发生相互作用的真空介质,它的不断涨落就能生成正反物质,这是狄拉克的电子海。它也属于真空性质。这个真空就是就是潜在的有,是“其中有物”;而真空涨落表明,真空中包含零点能,这是“其中有精”;至于拉兹洛的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则是“其中有信”!这些与老子“道”的特性相同一,老子的“道即过程”思想在科学实验中得到了有力的实证!
有人认为,“宇宙量子真空零点能全息场”(Ψ场)的研究如果在今后一二十年获得重大突破——数理论证和实验检验两方面的重大突破,那一定是一场新的物理学革命和技术革命,并进而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推动哲学本体论从“既成存在”向“过程妙境”升腾,从而使本体论庄严殿堂发出从未有过的辉煌。
余治平先生说过,没有本体论的哲学一定不是好的哲学,不关注本体的哲学家也一定不是真正的哲学家。”
函学认为,没有本体论的哲学是无根的哲学,这与海德格尔所说的“不研究存在的本体论是无根的本体论”具有同等的意义。由此不难理解,没有“过程论”的“存在论”也必定是无根的“存在论”;没有“函数论”的“过程论”是无根的过程论;没有“时间自变论”的“函数论”则是无根的“函数论”,世界的终极本质就是指证“变化过程”的“时间”。一切因时而变,一切与时俱进就是这一“本体”思想的具体外化!
   过程是世界的终极,回答了哲人们千苦万难追寻不到世界本体的疑问。过程本身是空泛的,只是过框架,但一切变化着的事物都在这个框架中尽情地表演着,散发出千奇百怪的虚幻光彩,因而它又是所有终极的会聚之地。常人迷恋于过程中散发出的这些虚幻光彩,但就是追索不着。哲人们则从哲学的高度思辩,识别了它们的虚幻与不实,诸子百家的集大成者无不在“过程妙境”惊喜相聚!
过程不是空泛的概念,而是所有层次终极的基地。函家哲学不仅指出了“过程”五个特征阶段的五能态,以五能演化即“正态”(正弦曲线态)演化形式解释了任何一个过程(无论是单一过程还是聚接总过程)的规律,而且指出了过程与过程的聚接,又有多种形式,如多个过程的“互相交叉式、互相捆绑式、互相链接式及包含式”等等,从而由小过程聚接成大过程,从简单过程聚接成复杂过程,最后汇聚成世界总过程。呈现出千姿百态的纷杂世界。而这些过程都以时间为具体指证,因而函家提出了,一切都是时间函数的哲思新命题。它对重新审视人类的一切文明,提供了时间为自变量的函数依据。
从一切都是时间函数的“过程本体论”出发,函学整理了一系列作为哲学思辩起点的基本范畴。这就是函学十范畴,它们有:
存在方面的:(三个)

1,实有与虚无            (有无关系)有是显在的无,无是潜在的有。有、无统一于存在。
2,空间与时间             (位态关系)空间是时间函数的局域,时间是一切事物函数的自变量。
3,有限与无限            (大小关系)有限是无限的局域。无限是有限的消界。

变化方面的:(五个)

1,运动与静止               (动静关系)静止是运动的局域,运动是静止的消界。
2,现象与本质               (表里关系)现象是本质的外现,本质是现象的根据。
3,结果与原因               (前后关系)结果是原因的后续,原因是结果的潜在。一果可多因,                            一因也可多果。
4,质变与量变               (骤缓关系)质变是函数的极值、拐点处的突变,量变是函数曲线平缓处的渐变。
5,肯定与否定               (存亡关系)肯定是新生,否定是消亡。否定是新的肯定,趋中振荡,循环不已。

人化方面的:(两个)

1,主体与客体               (主从关系)主体居主动地位,客体处被动地位,主客既共同也互动。
2,实践与理论               (行知关系)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升华。
它们皆因世界事物的“变量性、对应性、关系性”的时间函数特征而在,函学的一切思辩演绎的展开皆由它们奠基而起。

函学的过程本体论得以萌发的理论根基是“实践论、运动论、矛盾论及过程论”。
实践论是函学验证论的基础。
运动论是函学发生论的基础。
矛盾论是函学发展论的基础。
过程论是函学本质论的基础。
诸子百家、众说纷纭都是函学理论的佐证。
函学的本体观认为,世界的过程是无限的,是分层次的,分领域的,因而世界的本体也是无限的,是分层次的,分领域的。世界整体有整体的本体,世界事物有事物的本体。应用哲学研究的本体是事物的本体,基础哲学研究的本体是整体的本体。
整体本体也是分层次的:
人类“所及”的一切,其本体是“存在”;
人类所及,无论是有还是无,都是存在现象。一切都是存在,存在统摄一切。人类不及的无法言说,言说了也是不可证伪的编造。因为人类不及,因而对于人类无从说起。
人类“所知”的一切,其本体是“过程”;
过程也是中态,中态有中态存在,中态思维,中态行动。
过程在“产生——消亡”的首尾环节中,具有“发生、发展、鼎盛、衰退、灭亡”五能态,多个过程之间会有“相交、捆扎、链接、包容”等多种聚接形式。
人类“所识”的一切,其本体是“函数”;
函数是一切“变量性、对应性、关系性”的数学表征。
人类“所用”的一切,其本体是“时间”;
时间是一切过程的所指和量度,是变化函数的自变量。
人类“所录”的一切,其本体是“语言”;
一切都在变,唯一能留下存此为照的就是语言的记录和传承。语言分为音象语言、文字语言、信息语言。
“过程”乃是世界终极会聚之基,是一切层次终极的基本载体。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函家本体新识